潮语之“春”
春的各种字形。
潮汕春盛及花篮。 综 图
□林伦伦
春,几乎没有异读和歧义的一个字,古文字从艸从日,后加声旁“屯”。《说文解字·艸部》解释为:“萅(春),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清·段玉裁注:“日艸屯者,得时草生也。屯字像草木之初生。会意兼形声。”
在潮汕话中,也貌似简单,词义与普通话对应。但仔细想一想,似乎也有隐可索。
首先,说一说《说文解字》“春”字的释义——推也,其实就是草木生长、向高处宽处发展。这一词义,古诗词中至今保留。如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清·王士禛《马嵬怀古》诗:“巴山夜雨却归秦,金粟堆边草不春。”我就想,潮汕话中,草木生长叫做“cung1”,如草木、瓜豆、蔬菜藤蔓向上向外生长叫做“cung1龙”;人的四肢向外向上伸展也叫做“cung1”,如“cung1 脚cung1手”。我们已经习惯了把这个“cung1”写作“伸”字。“伸”字属于《广韵》平声真韵字,文读sing1 (新)很规范,但读cung1就要拐一拐了。何不直接用“春”字,不是音义都对板吗?草木“春龙”自是正义,而人之“伸脚伸手”则是词义之引申罢了。事实上,“春”字此义,翁辉东前辈《潮汕方言》卷二“释言·单字”已经考证过了,余弘扬之而已。
相同的舍近求远的例子还有“春”的反义词 giu1,往里缩的意思。如说:“只脚鱼个头giu1入腹(那只甲鱼的头缩进体内了)。”大家都被这个giu1字烦死了,因为找不到本字。多数就写方言俗字“
说完了“春”(cung1)和“龟”(giu1),倒回来再说说“春”了。
除了上面说到的草木或者人生长、发展的词义之外,潮汕话还有一个义项为普通话所少见。鱼、虾之卵,叫“鱼春”、“虾春”;鱼虾产卵则叫做“渲春”(渲,潮音suang3)。此义粤语用得更多,鸡鸭鹅鱼虾之卵都叫做“春”。更有甚者,把人之“子孙袋”也叫做“春袋”。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粤方言凡禽鱼卵皆为春。唐时吴君贡鱼春子,即鱼子也。”
潮语有一个很特殊的词,叫“拍春”,我家乡澄海乡下话指池塘里的鱼在春天的发情交配期闹腾得欢,互相追逐,常常跃出水面。网友“泉”留言告诉我,在他家乡(忘记问他是什么地方了)立春另叫拍春(大意:春天开始),例如:今年拍双春,明年无春拍,(拍春2020年鼠年正月十一,同年十二月廿一)俗称拍(打)双春(这个“春”应该指的节气中的立春中的“春”)。而立夏、立秋、立冬民间不叫拍夏、拍秋、拍冬,只有立春叫拍春,很特殊。大概这个“拍”多少带有闹腾的意思。
其实,由于动物的发情期多在万物复苏萌动的春天,所以,这个“春”也常常被当作人的爱情的萌动。春,蠢蠢欲动也!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这样的啦!《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三国·魏·曹植《闺情》二首:“春思安可忘,忧戚与君并。”少男少女们都知道的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诗句:“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怀春”的翻译就来自于诗经,其实与潮语的“拍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潮汕话有不少词语与“春”有关,如:春盛,一种竹编彩绘分格的礼盒担子。盛,潮音读sian7.“盛”字从皿成声,“成”字潮音读sian5(三成人七成打扮),从成得声的“城”字也读sian5,所以“盛”字读sian7完全符合与古音的对应规律,是白读音。宋后的文献中常见这个词。我在《囊囝坐盛一次定》一文中曾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比花篮大一点的礼品篮子,有些地方叫“春lui2”,小一点的叫“lui2囝”,多数人写作“春蕾”“蕾仔”,看起来挺文雅的。但“蕾”是花蕾的意思,没有做盛器的意思。查古汉语字典,有“欙”字,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木部》:“欙,扁盒谓之欙。”《广韵》上声纸韵:“欙,似盘,中有隔也。”这个“欙”字应该就是lui2的本字。《宋元戏文辑佚·子母冤家》:“笑到春光好,把花篮旋簇、食欙高挑。”有时也借用古代表示酒器的“罍”,《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小姐分付春儿,打点春盛、食罍、灯笼。”《初刻拍案惊奇》:“一个闲的,挑了食罍随着。”《汉语大词典》把这些例子的“食罍”“食欙”解释为:“多层供盛食物、有提梁的盒子。”与潮汕话基本相同。《汉语大字典》中还有“
春
新闻推荐
□刘妍腊八一过,老公说,母亲知道你喜欢吃油角,忙里忙外,准备炸油角呢!在女人眼里,比世界七大数学难题还要难的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