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释放”与“集八方正气之大成” 由杨羽仪散文创作思考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建
●西篱
编者按
2019年是著名散文家、原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杨羽仪先生诞辰80周年。去年底,杨羽仪散文创作成果研讨会在穗举行。当年杨羽仪因向往进步,带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从香港回到内地,写下无数名篇,并培养了很多年轻作者。其散文代表作如《古海里的北斗星》《南风的微笑》《香港众生相》《水乡茶居》等风行一时。后来,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他仍然一边坚持和病魔作斗争,一边克服办公条件简陋等困难,创办《粤海散文》期刊,甚至不顾病体,回香港寻求赞助。在他多年的努力之下,广东散文界多了一扇展示和交流的窗口。为总结、缅怀杨羽仪先生对广东散文的贡献,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一级作家西篱撰写了评论文章。
此外,本期文艺评论还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针对热播剧《庆余年》引发的收视现象所撰写的影视评论。“大美岭南·艺海观潮”美术评论专栏推出苏起龙篇,敬请垂注。
一
在文学创作的众多出发点中,“自我”算不算一个呢?
20多年前,我和杨羽仪老师讨论这个问题:从自我出发,再回到自我,或许才是创作的完美循环。
1999年春,某天在文德路偶遇杨羽仪老师,赠送我他主编的《粤港澳百年散文大观》新出版的精装本,令我惊喜。就在他的办公室,我翻阅着这本大书,和他聊散文,聊创作中的“自我释放”,恍然间见文德路的街灯点亮,才惊觉早过了下班时间……
自此我开始关注杨羽仪散文创作。
杨羽仪是香港人,年少时受母亲影响,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少年时来广州求学,逐渐成长为新时期广东散文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耕耘30余载,出版了《南风的微笑》《大漠惊魂》《水乡茶居》《又去漂泊》等17部散文集。他的《香港众生相》出版于1985年。
他曾挂职广东水乡深入生活,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广东人乐于接受新事物又不妄自菲薄、宽容务实又求新求变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特质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水乡茶居》发表于《人民文学》后,被选入中学课本和高校教材《大学语文》,选入数十种全国性的散文选本。
他的水乡系列作品,被研究者论定为“总体风格师承杨朔,主要是歌颂新时期人民的幸福生活”。
研究者通常以1985年为界,把杨羽仪散文创作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师承杨朔并着眼于岭南,以描写岭南的乡土民风、人情为主,后期则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对生活、历史、社会、人生进行反思。
二
对于杨羽仪的散文,我尤其喜爱的是那些源于游历而创作的,也算是他后一个时期的作品。
他有过三次艰苦“漂泊”,一次是沿丝路西出阳关,一路经北转南再往西南,由霍尔果斯城、阿拉山口转折,至博斯腾湖直达米兰古城、罗布泊,又转向喀什、帕米尔高原。第二次是往西,从黄河入海处沿河西行,途经鲁、豫、晋、陕、蒙、宁、甘、青八省,直溯青海黄河之源。第三次是奔赴西藏,奔向珠穆朗玛峰,攀登至海拔6000米雪线……
游历,也是杨羽仪从自我出发、再回到自我的过程。我和他讨论到此时,他表示认可我的观点。完成了现实中的出发和回归,他进入创作的新历程。
汇巍峨山川之正气,聚浩瀚天地之精华,“漂泊”带来他散文创作的巨大突破和“井喷”。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生命与存在意义的追索,绘就他作品中的大气象,留下众多代表作,比如《冰琥珀》,比如《太阳、神和人……》,比如《敦煌,大漠的梦》,等等。
《冰琥珀》写新疆博思腾湖畔的冰猎、篝火、歌舞,“冰原上活跃着生命,活跃着充满热力的伟大生命”。然而,大自然神奇的后面,竟然有令人猝不及防的灾难。一个有七八口人的维吾尔族大家庭,在冰猎的欢呼中,人和装饰漂亮的驴车、屋子,瞬间沉入冰湖。是他们的灵魂同冰雪融化在一起了吗?当他们终于获救之后,人们看见,遇难者已经变成了巨大的冰中“琥珀”!“冰琥珀”将一家人遭遇死神瞬间的神态和动作凝固成了永恒的一瞬:老人迎拒的坚韧姿势,妇人眼窝悲哀的一滴泪,少女因惊愕和恐惧大睁的眼睛,少年保护姊妹时力量爆发的肌肉线条……
触目惊心。
我感到震撼,因为文中讲述的故事,也反映了他文学的审美。我看到了杨羽仪散文中的大气象,和他那些甜美的乡土散文是如此的不同!
同时,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我也看到他所说的那种“自我释放”。
散文的“自我释放”,是值得理论界好好探究的。中国的散文理论并不缺乏,但就杨羽仪的创作来说,我认为并非有理论的先导,而是他的创作实践得出的觉悟,跟理论的端口默契地对接上了。
他曾一再表示,这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那是一个文学的美好时代,一个回归人文、释放自我、表达美与崇高的时代。
他的《太阳、神和人……》显然是“西线漂泊”的硕果。他写泰山,同时对东西方文化、对历史文化、对人的存在和创造、对文学的功用等方方面面,进行反思。
他的《敦煌,大漠的梦》写一个日本作家的敦煌梦,像小说。后来我每每看舞剧《大梦敦煌》,总是被带回他文章里那种美且神秘的氛围。
杨羽仪曾说:“我对历史,尤其是对于浇铸着民族精魂的、有血性的人们,虽已成历史,却是十分珍视的,因为,他们的沉淀,将教人自省,教人反思,教人从沉沦的悲剧中奋争出来,摆脱罪孽,走向光明。”
从书写岭南乡土民风民情的诗意美,到对人的精神层面进行挖掘,对时代的美进行挖掘,杨羽仪后期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价值上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三
时代在发展,未来已来,今天文学的样态也发生了种种变化。评论家张柠在谈到文学诸问题时说,我们的确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因此,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但又不能囿于传统。面对新时代的新经验,让老概念焕发新生机,是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充满新活力的前提。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重读杨羽仪散文,重读他在《粤港澳百年散文大观》序言中表达的种种文学观点,我又有了更加鲜明而深刻的感受。在我看来,他的散文里既有屠格涅夫作品中那样的高贵气质,那种对于人的深深的热爱、赞美和颂扬,也有鲁迅似的淬火般的深沉和激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和对人类苦难的深深同情。
杨羽仪曾说:我们必须选择具有美的内涵的趣事来写,离开美就没有生活与艺术可言了。他又说,要找到美的价值,必须要发掘新的生活内涵。因为善于感知新的时代精神,执著并热爱平凡生活,他的创作实践,就是具有潜在变革特质的典型。
也许,这也是跨世纪、跨多个时代的粤港澳三地许多优秀作家的品质构成和气质特征。
翻开有1338页的《粤港澳百年散文大观》,令人感慨。粤港澳本是同根生,文化早就融汇一体。百年来,粤港澳的散文创作与其他艺术样式一样,有着不容轻视的成就,是风起云涌的历史和生活的镜子,“有以先驱之姿唤醒民众的呐喊,也有独得闲暇洒脱自然的沙田夜话;有用血写成感人至深的烈士遗书,也有清淡明丽的荔枝湾一角”。可谓“慷慨之歌有之,幽默之趣有之,调侃之情有之,心眼之灵有之,也许是集八方正气之大成了”。(《粤港澳百年散文大观》序)
著名评论家雷达曾指出当代散文的困境,是因缺乏与当代人密切的精神连接而变得没有魅力。
斯人已逝,诗魂常在。
不久前,我陪原籍广东澄海的香港作家黄维樑到南海举办文学讲座,一路讨论时代和地域对作家的影响,产生一个想法:倘若我们真真切切地像杨羽仪老师那样,把创作的眼光放在文化融合的层次上,笔触在时代的沃土中更深入、更敏锐,是否会发现,粤港澳文学共建背景下的散文创作,也必然面临着一个大的转折?
我想,那是必然的。用新的精神力量去感悟时代,那不仅是“自我释放”,更将是又一个“集八方正气之大成”高潮的到来。
新闻推荐
扫码读汕头志愿者故事扫码参与扫黑除恶知识问答扫码到澄海上一堂别样思政课一月一度的“南方号·汕头矩阵”好稿奖如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