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到宜居的幸福变迁 龙川九成以上群众圆了“安居梦”

河源日报 2019-09-26 08:15

■城市住房市场化,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图为泰华城居民小区。■通衢镇一群众新居入伙核心提示

“民以居为安。”住房,牵动着全县城乡百姓的心。居住条件的改善,成为衡量生活条件改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70年来,龙川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尽可能让全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70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及农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系列“安居”政策的实施,龙川县的安居工程效果明显,从城市到农村,九成以上的群众告别了过去的低矮泥砖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水泥楼房,圆了数代人心中的“安居梦”。

进入新世纪,龙川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房地产业成就瞩目。居民住宅从最初的自建自住,发展成为商品住宅、保障住宅、公租住宅、租购并举住宅等形式多样化的供给方式。城乡居民住房从草房变瓦房、平房变楼房、砖木变钢混,从陋巷危房到高楼华宇,实现了从蜗居到宜居的幸福变迁。

安居方能乐业。全县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空间持续优化,宜居宜业水平明显提升,百姓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城市建设越来越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龙川正朝着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发展。

城市住房步入市场化

3万多户搬离泥砖瓦房住进楼房

近3个月来,在龙川工业园某企业上班的周伟东每天重复着一件事:上班前到泰华城给装修好的房子开窗换气,吃完晚饭和妻子散步到泰华城,把早上开的窗户关好。

“准备在国庆节当天入伙搬新家。”周伟东一脸喜色。目前,他和妻子及两个孩子挤住在父母家,那是一套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仅70平方米的旧房子。1992年,县里实施住房制度改革,他的父亲用家中所有的积蓄,再加上亲戚朋友的借款共8300元,把这套原属于单位的房子买了下来,一家7口人有了自己的小家。

自小和哥哥挤一张床的周伟东,一直盼望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2017年,他拿出20多万元交了首付,通过按揭在泰华城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房子。2018年底至今年6月,周伟东花了18万元装修新房。

“孩子们终于不用和我一样挤着睡觉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周伟东说。

从蜗居到宜居,周伟东的安居故事,是龙川住房建设的缩影之一。从计划经济下的住房建设,到逐步步入市场化和商品化,龙川安居工程的步伐从未停歇。

新中国成立初期,龙川居民住房为土坯草屋,且多散布于背街小巷。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居民住房由草房变瓦房、楼房,由土木结构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演变。1991年之前,龙川城镇房屋分为国有、集体、私人房产。

1992年,龙川县政府出台《龙川县住房制度改革方案》,成立龙川县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负责全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方案规定职工购公有房时,实行按职务、级别、工龄等方面的减、免、补优惠政策,超面积部分按成本结算。房改工作历时两年半。全县参加房改单位109个,以优惠价格出售公有房共2728套、21.85万平方米。

1997年,县政府出台《龙川县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和《龙川县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实施细则》,再次改革职工住房制度,实行以成本价格出售公有住房,让没有享受到优惠价格购买公有住房者,搭上了房改的末班车。全县城镇有30个单位按成本价格出售公有住房620套、4.35万平方米。

公有住房房改工作结束后,城市住房逐渐市场化。1998年之后,龙川房地产业崭露头角,相继开发建设了百利保花园、康盛花园、两渡河住宅小区、乌石下住宅小区、龙城花园、相印花园等住宅小区。

龙川实行住房市场化以来,全县商品房建设规模逐步扩大。房地产投资从1998年450万元增加到2018年55.70亿元,增长了1237倍;商品房销售面积从1998年4600平方米增加到66.52万平方米。截至2018年,3万多户居民通过购买商品住宅,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

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的脚步加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龙川规模化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2000年以来,住房由多层向高层发展,小高层、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里高楼林立。2018年,城镇居民居住钢筋混凝土和砖混结构的住宅占95.8%;三居室以上、单栋楼房和平房占所有居住样式的91.2%,城镇家庭住房结构不断改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川全县住房城乡建设事业不断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除了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提高住房质量外,还把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大规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动老旧片区改造,使得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居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据统计,2014年至2018年,龙川通过对棚户区改造和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累计建成棚改房、公租房近2000套,近万名居民“出棚进楼”,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了社会公平,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20年不间断推进农房改造

九成以上农民住进钢筋混凝土楼房

2018年,对于赤光镇大洋村77岁的叶榕青老人来讲,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这一年,在农村农户改造的利好政策下,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他和他的家人搬进了新居,迎接新年。

与叶榕青老人一样“家有房事”的还有全县1700多户住房困难户。2018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全县1510户群众新建了房屋,有近200名城镇低收入者搬进了保障性安居住房。

推进农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1978年前,龙川县广大农村居民的住房多是低矮泥砖瓦房,居住环境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自发建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农村居民的房子也越住越宽敞,很多群众搬出了破旧低矮的平房,住上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描绘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画卷。

好政策是推动农民积极建房的重要推手。1999年7月,根据省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精神,龙川确定用5年时间完成全县农村80%泥砖房改造任务。同年10月,选择了原谷前镇黄花村、赤光镇大洋村作为县农房改造示范点,县政府投入资金10万元(每户补助1000元)帮助农民改造农房100户。2000年,农房改造在全县农村全面铺开,县财政投入资金100万元,改造农房10409户。截至2004年,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共完成农房改造6031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80%。

与此同时,龙川县千方百计解决农村低收入者住房困难问题。“主要是用好政策、把好资金关,通过帮扶、资金补助等方式,帮助较为困难的村民从破旧的危旧房里搬出来,住进安全的楼房里。”龙川县住建局负责人王国清说。

2009年至2014年,两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在龙川铺开。其间,14840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全面完成农房改造,住上了宽敞明亮的钢筋混凝土楼房。2015年至2018年,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一批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完成农房改造。据统计,2015年至2018年,龙川县农村危房改造户数达到7000多户,4万多名低收入群众通过帮扶及农改政策建起了钢筋混凝土楼房,实现了“安居梦”。

2016年至2018年,通过出台农房改造政策,龙川县完成2797户贫困户的农房改造,解决贫困户住房保障问题。

据龙川县住建局统计,自1999年以来,全县农房改造户数94430户,拨付农村危旧房改造资金5.78亿元,全县九成以上的农民住进了安全、宽敞的楼房。

富起来的农民建起了新楼房,低收入者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扶下改善了住房,通过20多年不间断的努力,龙川九成以上的老百姓圆了多年的“安居梦”,逐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组稿:本报记者陈小玲特约记者曾祥太■摄影:本报记者冯晓铭■制图:肖斌

新闻推荐

从“缺学上”到“上好学” 龙川教育步入公平发展、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建于1956年的上坪中学第一栋校舍■历经多年建设,如今的上坪中学设施完善,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美丽的赤光中心小学。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