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学上”到“上好学” 龙川教育步入公平发展、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国家稳健的发展步伐,龙川县在砥砺奋进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70年来一路高歌、阔步前进。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受益于全面“改薄”、创建教育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推进现代化教育先进县及贫困学生资助等政策,龙川的教育步入公平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如今,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笑得最灿烂的是孩子。
当前,龙川县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从城市到乡村的学校校舍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缺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让学生能“识字算数”向培养成长为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转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师资平衡推动教育均衡化向纵深发展。
立足新时代,龙川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满足人民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改造新建1248栋教学楼
破“缺学上”困局
今年秋季,龙川老隆镇水贝小学迎来了700多名新生。这个数字,相较于2013年的秋季新入学人数,增加了十多倍。学生人数的暴增,得益于该校的扩建。从2014年开始至今,水贝小学先后新建教学楼3栋,建筑面积共1.3万多平方米,新增学位4500个。
水贝小学的前身是原附城镇莲塘小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9年,附城镇与老隆镇合并,划入县城规划建设范围。水贝小学也从村级学校一跃成为镇级学校,从承担一个村的教育到肩负起水贝片区的学生上学,开启了其步入“县城学校”的光荣使命征程。
水贝小学的巨变,是龙川县教育发展的缩影,更是该县大力发展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有力阐释。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校舍基本上是泥砖瓦房,教室墙体斑驳、地面不平、窗户漏风,非常简陋。从1989年开始,龙川县贯彻落实改造学校危房、改造薄弱学校等政策要求,通过社会集资、财政出资等多途径筹措资金,全力加强学校建设。
据统计,1989年至2004年,龙川县共投入资金5.02亿元,改造或新建教学楼1248栋,校舍竣工面积105.11万平方米,添加教学设施设备,中小学校基本实现“校舍钢混化、设备现代化、校园美丽化”,彻底告别了砖瓦房历史。
其间,龙川县先后兴办了4所学校。1993年和1996年,该县先后创办县实验中学和新城中学;1998年—1999年间,龙川县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1所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培英学校;2003年,龙川县政府投入3亿多元,新建了龙川一中高中部。
1999年—2004年,龙川县“改薄”工作推进过程中,省政府援建该县25所学校,珠海市政府援建老区小学13所,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支持改造老区学校42所。
2011年至今,随着创建省教育强县、推进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等工作的推进,龙川教育硬件建设再上新台阶。据统计,2010年—2015的“创强”期间,龙川县累计投入6.4亿元,维修、改建和增建了教学和生活楼舍约26万平方米,维修、扩建、新建运动场约50万平方米;2015年至2018年的“创现”期间,龙川县投入全面“改薄”资金2.12亿元,新建、扩建和维修校舍面积11.56万平方米。
今年,龙川县进一步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建设,积极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全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通过70年的建设,该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条件逐步改善,基本实现中小学“校舍钢混化,设备现代化,校园美丽化”。多媒体教学、宽带网络进校园基本普及,有力推动了龙川县教育均衡发展,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建成标准化学校。
全县中小学校教育设施的大踏步发展,为龙川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筑牢了基础。1997年,该县通过了国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彻底扭转了“缺学上”教育困局,向“有学上”迈进。
“三创”接力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
今年的中考和高考,龙川县打了两场“漂亮仗”:九成考生考上大学,其中四成考生圆梦本科大学,再创该县高考新辉煌。中考方面,全县考生总分650分以上的有247人(全市共551人),占全市44.8%;全市前十名中,龙川县独占5席;全市前100名中,龙川县有53人,占全市53%;全市前500名中,龙川县有219人,占全市43.8%。
高考、中考辉煌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县历年来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近10年来,该县投入14亿多元加强教育建设,全面增强教育发展后劲,提升全县教育综合实力,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先后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及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2010年,龙川县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被省评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高中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学生迎来了参加高考的机遇,大学升学率不断提升,为龙川县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提供了支撑。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川县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创建省建设强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创强”“创均”和“创现”)为抓手,通过强化政府责任、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全县教育在均衡化、优质化的道路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0年,龙川县启动“创强”工作。据统计,2010年至2015年期间,龙川县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用于学校建设、教学设备设施购置、师资力量提升等。
2015年11月,龙川县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评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5年12月,龙川县24个镇全部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实现教育强镇全覆盖,并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县。
2016年,在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县的基础上,龙川县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精神和要求,贯彻落实河源市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在2018年建成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的创建目标。
根据创建工作方案,龙川县计划投入5.1亿元,扎实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教育强镇复评工程、学前教育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学校内涵建设工程、化解县城大班额工程等“六大工程”,进一步推进县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三创”接连发力,推动教育事业再跃新台阶。全县9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建成标准化学校。全县完小以上学校按标准化学校要求配备了实验室、电脑语音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等功能场室,按标准建设了运动场。全县学校享受到教育城域网服务,实现了“校校通”,学校实现“班班通”,全县教学点均有教学平台,实现数字信息资源全覆盖。师资队伍日渐优秀,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缺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初步建立起人民满意、协调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家门口上学”
3年前,老家在湖南衡阳的刘艳芳跟父母举家搬迁到老隆镇,其父母与房东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按照龙川县老隆镇(县城)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有关实施方案,作为第三类适龄儿童,在提交了房屋租赁合同等有关证明后,她顺利入读“家门口的学校”老隆镇水贝小学。
近年来,随着龙川县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进驻龙川务工和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县城所在地的老隆镇有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属共10多万人。为此,龙川县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教育事业计划,保证随迁子女享受与本地生同等的义务教育。
这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龙川智慧”,也是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破解随迁子女入学难题的关键一招,就是发挥市场经济优势,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增加大量优质学位供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龙川外出人员的腰包鼓起来,杰出乡贤支持家乡教育发展,捐资建设学校蔚然成风,一座座中小学校在各地拔地而起,朗朗读书声回荡在城市和乡间。以“创强”为例,龙川县累计收到社会捐资捐物达1亿多元,有力支持了教育建设,为富有成效与活力的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山区教育发展之路。
2014年9月1日,龙川第一实验学校建成招生,这是龙川首所民办公助、寄宿制、封闭式管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开了该县改革开放后民办学校的先河。目前,全县有民办学校3所(其中一所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学位7000个。
据统计,近10年来,通过新建和扩建县城学校,该县新增学位1.9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位1.6万个,高中学位3000个,极大地缓解了县城学校学位紧张问题。2017年,该县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453人,全部解决了就学问题。
■组稿:本报记者陈小玲特约记者曾祥太■摄影:本报记者冯晓铭
新闻推荐
龙川各级各部门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全力推动主题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开展
○本报讯记者陈小玲通讯员黄志文连日来,龙川县各级各部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主题教育工作,积极推动龙川开展“不忘初心、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