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料加工”到“龙川制造” 龙川工业加快转型升级,迸发出率先振兴的强劲动力
今年上半年,龙川县第二产业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实现增加值18.81亿元,比增7.4%,增速比全市高2.9个百分点。从产业贡献及拉动率看,第二产业贡献率为24.5%,拉动GDP增长1.78个百分点。从行业拉动来看,工业成为对GDP拉动仅次于服务业的一个行业。
从传统的农业大县逐步走向工业强县,70年来,龙川县的工业积极融入社会发展大潮。进入新世纪以来,龙川县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县工业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传统加工到自主研发生产下向高端制造迈进的发展历程,从曾经的“小打小闹”到目前县域经济的支撑产业,龙川县从改革开放中摸索出一条山区工业的发展之路。
今天,冠以“龙川制造”的产品走出了大山,源源不断运抵各大城市甚至国外。如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装饰新材料,供应世界各地用于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密闭钢索,供应北方“煤改电”的节能环保的空气能供热装置,运往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建筑用的铝模和钢结构,为华为等品牌智能手机研发生产的电子器件等。
经过70年的发展,龙川工业已经进入乘风远航新的历史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等战略部署的落地与实施,为龙川的工业振兴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工业大发展第一阶段(1979年—2000年)
县投资办企业国有企业唱主角
39年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场上退伍回到家乡的黄爱平,成为龙川县化工总厂的一员。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里,他先后以一名车间工人、班长的身份,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生产当中,直至2000年该厂停产。
“能在县化工总厂上班是一份荣耀,分外令人羡慕。”黄爱平对这一份工作给予这样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自1979年—2000年期间,龙川累积有超过30万人次的劳动者从事工业工作。而支撑起这个庞大人群工作需求的,正是快速发展的工业。
“从附城镇官坑村到佗城镇梅村近10公里的国道两旁,全是大大小小的各类工业企业。”这是黄爱平在县化工总厂上班的同事、现任职于龙川县龙源气体有限公司经理的曾来添,对龙川县曾经红火一时的工业发展的描述。
这种繁荣兴旺的工业经济影像,可从《龙川县志》(1979—2004)中找到佐证:至2004年,全县有工业企业979家,就业人员2.58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1979年—2004年,龙川县工业完成总产值(现行价)152.45亿元,其中国有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2.01亿元,缴税2.25亿元,利润5517万元。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2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成为了县域经济的支柱。
工业的高速发展,是改革开放下的产物。“无工不富,无工不强”这个道理,龙川县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懂得并付诸行动。从1981年至2000年的20年间,龙川县委县政府每5年连续制订出台了4个工业发展计划,以县政府或部门、镇为投资主体,大力推动工业发展,尤其是国有、集体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工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
据悉,从1979年—2000年,龙川县兴办了2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国有工业企业,还有一批集体、民营工业企业,逐步形成矿冶、机械制造、电力、化工、建材、饮料、农产品加工等八大工业体系,规模较大的有县农机厂、水轮机厂、造船厂、水泥厂、化工总厂、无线电厂、矿泉水厂及食品厂等。
这些国有企业不仅解决了本县生产生活所需,而且还成为县域经济支柱,支撑起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工业大发展第二阶段(2000年—2010年)
建设工业园区“三资”企业添活力
伟大变革,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龙川的工业发展亦是如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计划经济的远去,市场经济强势登场,一批国有、集体企业因规模小、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不高等因素,逐步从工业系统中退出。
龙川县经信局办公室主任刘曼辉是一名“老工业人”,曾供职于县办化工总厂。他介绍,1995年—2000年,龙川县的水轮机厂、造船厂、电机厂、化工总厂、陶瓷厂、水泥厂、造纸厂等20多家国有企业,面临着关停甚至破产,工业一度跌入低谷。
在工业发展低迷的情况下,招商引资工作提上了日程。上世纪90年代初,张国新履新县招商办首任主任,主抓招商引资工作。“主要学习借鉴东莞等地做法,引进企业到龙川。”张国新表示,2000年前后,龙川县引进了塑料加工、雨伞加工、针织加工、服务加工等一批“三来一补”类型的企业落户龙川。
龙川宝元鞋业有限公司是龙川县首个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投资过千万元的“三资”项目,为了让这家在中山市发展的台资企业到山区县投资办分厂,张国新和时任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到中山和对方洽谈投资事项,并且向对方承诺以最低地价,提供龙川火车站附近一处地段非常好的土地给对方建设厂房。在非常优惠的政策和务实的服务下,龙川宝元鞋业有限公司于1998年建成并投产。
宝元的进驻,引起了良好的连锁反应。同年,在东莞开厂的一家鞋厂主动联系张国新,表示欲到龙川投资办厂的愿望。出于谨慎,这家鞋厂首先租用厂房,在完全认可龙川的投资环境后,于1999年购地,2000年8月投产。这家企业就是龙川兴莱鞋业有限公司。目前,该企业已经成长为年纳税过千万元的大型综合企业,是龙川制鞋行业的领军企业。
据统计,1998年—2004年,龙川共引进“三资”、内资企业20多家,弥补了国有、集体企业经济下滑后的工业空缺,奠定了龙川新型工业发展的基础。截至2004年,全县有工业企业97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户,工业总产值27.49亿元,比1989年增长21.7倍。
随着一批企业的进驻,龙川县积极建设工业区,满足项目建设用地之需。2000年规划建设新区工业区,引进了一批制鞋企业。2003年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的宝龙工业区,先后引进了龙川威达绝缘材料厂、金禾丰体育用品制造有限公司、丰彩印刷有限公司和龙川耀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2004年规划建设宝塘工业区,引进钟表、雨伞、手袋等加工企业。2005年规划建设梅村工业区,引进帝闻电子(龙川)有限公司及帝闻科技(龙川)有限公司等企业。
2006年,龙川县规划建设宝通工业区。2008年,该园区升格为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2014年与深圳宝安建立产业共建关系后,该园区更名为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该省级产业园已经成长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工业大发展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
产业共建创新驱动全域全面融湾
今年,金属实验室及土建实验室两家国家级实验室动工建设,这是中建二局广东建设基地公司二期建设的两大项目。随着这两个项目的开工建设,填补了龙川县没有国家级实验室的空白。
近年来,龙川县用好产业共建这项好政策,创造条件、谋划产业,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和支持企业建设市、省甚至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有技术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力促创新驱动在龙川扎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尽可能实现与珠三角产业同等水平的协同发展,缩小与发达城市产业之间的差距,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分工中。
随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产业共建等政策的实施,龙川工业迎来了由量到质的飞跃发展。从2010年开始,龙川工业逐年由传统的加工型向自主研发制造生产型转型,企业类型由“三来一补”向新兴战略型产业迈进。
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走自主研发生产实现成功转型的创新之路。作为2006年首家落户于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企业,从最初的来料加工型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旗下的研发中心先后获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科研平台认定,获得多个省、市级科学技术奖项。
据悉,近年来,龙川县贯彻实施工业转型升级相关精神,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建设一批以骨干企业为主导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创新中心。依托中建二局、迈诺工业、景旺电子、昆腾科技等优质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树标提质”行动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单打冠军”。
以2015年—2017年为例,在这3年的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中,龙川县共有11项目获得省级工业技改创新专项资金4968.76万元,共有项目3个获市级工业技改创新专项资金428.4万元。有9家企业实现机器换人;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据龙川县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龙川县共有工业企业236家,其中规上企业9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25.9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4.4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5.94亿元,增长8.6%;上缴税收13.7亿元。在致力于实施创新驱动过程中,龙川工业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时代,新作为,新工业。今天,龙川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站位“两个河源”发展战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全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央企、世界500强等一批行业翘楚共建高端产业,以产业参与珠三角分工,推动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协作分工、价值链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建设新兴战略工业。
■组稿:本报记者陈小玲特约记者曾祥太
■摄影:本报记者冯晓铭■制表:黄剑锋
新闻推荐
对口帮扶粤北龙川县,扶贫协作广西都安、大化两个瑶族自治县 宝安区:千方百计带动偏远山区20余万贫困人口扔掉穷帽子
欣欣向荣的宝龙产业园。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股份合作公司捐资200万元,支持都安县保安乡弄邓自然屯整屯完成危房改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