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 中山市高等教育建设思考

中山日报 2019-12-19 06:56
杨森

笔者作为一个虽然不是土生、但是也算是土长的中山人,七岁就跟随家人工作调动来到中山,初中就读于华侨中学,高中就读于中山第一中学,博士毕业以后目前在广州高校工作,但仍一直心系家乡,时刻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近日看到《中山日报》推出的“解放思想,重振虎威——我为中山高质量崛起献一策”征集活动,笔者也将就个人较为熟悉的高等教育领域,对中山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中山市高等教育的困局

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往往离不开人才,关于中山人才的引进问题已经有相关许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讨论。不过笔者认为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透过本地高校的培养,一般而言当人们在本地高校学习和生活较长时间以后,基于对环境的熟悉或是出于情感等种种原因,都会比较倾向于留在当地,并且对当地的认同感也会较高。然而较为遗憾的是,目前中山仅有的两所本科院校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以及包括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大专院校,几所院校都不能为中山本地培养输送更多的硕士、博士人才。这与兄弟城市珠海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珠海市引进了中山大学,透过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建设,为本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并且根据相关数据可以看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十一座城市中,广州拥有最为优质的教育资源。目前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和重点学科大多位居广州,“双一流”高校也全部处在广州。另一方面,深圳的高等教育也在急起直追,深圳大学被纳入了广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南方科技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建设高校之一。并且深圳、广州透过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也取得了不俗的进展。而包括东莞理工学院与国外高校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珠海则吸引了两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入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佛山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也吸引了海内外大批博士进驻。相较之下,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几座城市虽建有高等院校,但高等院校数量少,办学水平层次较低。

因此中山要走出高等教育较为落后的局面,必须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随着大湾区建设成为了国家战略,建设大湾区也成为了中国推动新时代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中山必须充分利用好自身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所处的有利地位,打赢高等教育建设这场翻身仗。

二、中山市高等教育的建设思路

(1)加强国际化合作办学

中山市毗邻港澳,在目前高等教育较为欠缺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港澳高校的优势,透过合作办学的方式进行高等教育建设。尽管目前中山已经与于澳门科技大学商谈合办香山大学,以及建设中山科技大学之中。不过笔者认为中山在既有的基础上,仍需进一步和香港高校展开合作,根据2019年QS国际高校排行榜,5所香港高校进入世界百强。可以效仿如2009年澳门大学在珠海市横琴岛上建设新校区、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在深圳合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从而大力引进香港高校在中山开设分校。目前香港高校也面临着土地不足办学空间不足、政治局势不稳定等复杂情况,透过引进香港高校,对接教育资源,既可以强化香港高校的自身优势,扩大香港高校生源,助力香港融入大湾区之中。同时对中山而言,可以补齐高等教育的短板,快速融入国际高校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同时除了引进港澳高校外,中山原有的高等院校,以及未来创办的两所院校也要努力求变,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增强与港澳高校的合作,采用学分互认的形式,增加交换学生的比例。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科合作,港澳高校的商科较为突出,可以透过聘请港澳高校商科的专业教师前来进行授课等形式,增强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而在政府层面也应进一步增强对话机制,例如院校之间的合作方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等层面,加强相应的协调和整合,进一步推动中山高校与港澳高校的合作。可以参考推动欧洲高等教育合作的“博洛尼亚进程”, 建立中山与港澳大学系统的框架协议和对接机制,建立学分、资格和学历互认标准和制度,外部评价机制与学校内部保障体系、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等机制,从而有利推动中山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除了学生层面以外,也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透过与港澳以及国外高校合作,定期将优秀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送往海外研修。以笔者就职的广东财经大学为例,就与美国的佩斯大学和澳洲珀斯大学合作,每个学期都选派教师前往海外高校研修,从而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

(2)引进高水平师资人才

另一方面,不管是在原有的高等院校基础上,还是未来即将创办的两所大学大学,应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博士人才,以及学科带头人来中山建立实验室。透过较为丰厚的待遇条件,吸引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前来中山高校。以广州大学、深圳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这几所高校原本作为地方性的院校,正是透过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吸引了海内外大量的优秀人才,从而使得这几所地方性院校,一跃成为了全国较为知名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更是较为突出。

此外除了本科院校,大专职业院校同样要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博士师资。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这几年透过大量引进人才,已经占据了全国职业院校排名的前端位置,不管是科研水平、教学水准、产研结合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中山三所职业院校同样应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将这几所职业院校打造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排名靠前的院校。

(3)加强高校产学研结合

中山加强高等学校建设其目的是为本地发展输送人才,因此在后期中山科技大学以及香山大学的办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结合。高等院校作为创新知识的主体,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与企业之间要注重协同创新。大学作为培养人才,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而企业则是将创新技术运用在市场中的关键,政府在这当中则负责宏观调控,是制度和环境的维护者,三者都需要良好的合作。以美国的旧金山湾区为例,硅谷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依靠的正是斯坦福大学、旧金山大学等世界名校为其输送人才。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中,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正是透过与松山湖国家高新区、部分全国百强镇及龙头骨干企业紧密合作,寻求“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合作分工模式。这也是未来中山高等院校发展可以参考的样本,透过高校的产学研结合,聚焦地方产业转型和企业技术升级,回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之中。

(4)大专职业院校的转型

过往在讨论高等院校教育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了大专职业院校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环,大专职业院校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山有包括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在内的三所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大专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明确自身定位,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院校,不管是学科设置还是办学特色上都应明确统一思想,为中山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与美的集团合作建立了“美的中央空调用户服务培训实训基地暨资源库制冷产品学习体验中心”,配合美的集团 “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中山的企业也应加强与本地的几所职业院校合作,从而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例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倡议,并主动发起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湾区内共有中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主流企业和教育研究机构 105 家单位参加。中山的职业院校也应积极主动加入相应的组织之中,从而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

三、结语

以上是本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建议,中山要重震虎威必须要从多方面着手,而人才则是当中尤其重要的一环,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进一步加以重视。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历史机遇,发挥中山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加快建设好中山市高等教育,再次重现中山的辉煌。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

新闻推荐

两个小时连救6人这群“大脑卫士”真牛 中山一院卒中团队再立功 中风后需尽快到附近的卒中中心就诊

三步识中风,快打120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通讯员彭福祥、梁嘉韵“神经科医师请速到急诊前台接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