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棱镜]赏视觉艺术作品, 重温70年峥嵘岁月

羊城晚报 2019-10-07 13:37

《农讲所颂》梁世雄等

羊城晚报记者朱绍杰实习生陈莹

日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州各大艺术场馆纷纷以历年广东美术精品及珍贵摄影作品,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精彩风貌。

优秀作品展梳理“广东美术发展历程”

广东美术馆举办的《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优秀美术作品展》,以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轨迹为线索,分为“激情岁月”“先行路上”“走在前列”三个篇章,展出的300多幅作品除了广东美术馆馆藏,还有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画院及各地美协选送的作品。

本次展览是对广东美术70年发展历程的一次梳理,也是一种追源溯流的探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表示,从参展作品中,既能看出当代广东美术前所未见的多元繁盛格局,也能清晰感受到“中华文脉”一直是广东美术的主流。

展览中,黄新波的《年青人》或汤小铭的《永不休战》,都可看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崭新时期的一种精神符号。黄新波笔下那位面带微笑、朝气洋溢的“年青人”,寄托着人们对共和国未来的期待;而《永不休战》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则凭“以笔作匕、战斗到底”的精神特质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是广东美术走向繁荣和多元发展的新时期,催生了一大批极具时代精神的优秀美术作品。早在改革开放前,不少名家就在宾馆等公共空间创作大画,包括黎雄才的《迎客松》。这幅长12米、高4.2米的巨作,横亘整个展厅,堪称“黎家山水”和“黎家松”的典范之作。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介绍,这次展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广东美术发展史上的经典作品,不少还曾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亮相。“70年间,每一次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都对广东美术的变革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不管形式风格如何变化,一代代美术家始终传承着革新精神,给广东美术带来特有的、恒久的生命力量。”

摄影展呈现“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影响”

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的首个摄影展览《摄影术传入与中国摄影书写》,侧重展现了自摄影术传入中国以来的一批重要作品,是一场围绕美术馆与摄影进行学术梳理的展览盛事。展览共展出300余件摄影作品和文献,从多角度表述了摄影术传入的流变与中国摄影发展的状况,尤为注重摄影术传入影响着中国的现代性、都市美学、视觉图像、文化心理、社会参与与表达,以及摄影制度传播机制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与呈现。

展览以1949年为历史坐标,把前后的摄影作品分为几大版块,包括有:“文人与史诗:文人、画意、都市与现代”“奔向战场:从边区到新中国”“1949:一个时刻和新中国摄影机制的生成”“早期中国影像:来自广东的回响”“沙飞:从南澳岛到晋察冀”以及“白求恩:从马德里到华北”等。

展览聚集的各时期中国影像,也透露出极为丰富的社会讯息、历史内涵和生命意蕴。

历史题材作品“重现历史”

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的《闪光的足迹——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主要以事件发生的先后为序,展出系列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共50余件。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共第一次合作、广州起义、井冈山会师、黄洋界保卫战、反扫荡、整风运动、重庆和谈、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展品《飞夺泸定桥》,描绘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战斗场面,画家以色彩浓重的背景,衬托出闪光的英雄形象,画面中似乎能传出震天撼地的冲杀之声。该画荣获了“全军优秀作品奖”。

这些作品还涵盖了油画、国画、版画、雕塑、剪纸等不同门类。比如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新中国美术的初创阶段,产生的一批著名的油画与雕塑作品,描述了中国革命历史、讴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工农兵形象。虽然在技巧上并不完全成熟,但这些作品因其充实的精神内涵、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而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新闻推荐

淘汰工业企业 保护一级水源 清理西涌沙滩 勠力治水提质 南澳街道以山海生态为底色打造滨海风情小镇

南澳街道大鹏湾沿岸风光。核心提示南澳街道位于大鹏半岛最东部,三面临海,拥有丰富的山海生态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辖区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