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山海筑梦 美丽大鹏

深圳特区报 2019-09-30 07:02

帆船赛。

大鹏新年马拉松。

国家基因库。

■大鹏新区自然禀赋优良,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块不可多得的天然“璞玉”:

■森林覆盖率达到77.74%;

■野生植物种类占深圳市的70%、广东省的26%;

■大鹏湾和大亚湾海域珊瑚群落覆盖率50%;

■海岸线长133.22公里,约占深圳市的1/2;

■深圳市56个沙滩中54个分布在大鹏新区。

■在今年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大鹏新区在收获文旅产业签约5亿“大礼单”的同时,收获一份含金量颇高的荣誉。大鹏新区荣登“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也是深圳市唯一上榜的区域。

■荣登“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是对大鹏新区一贯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从2012年9月起,新区建设第一条“六合一”多功能绿道,用14头毛驴将1200吨建材驮上山;铺设溪涌片区和较场尾片区排污管网时,在十几棵古树下人工掏挖坑道,保证每棵古树成活;坝光片区两条道路因古树“挡道”而改变规划线路……成立近8年来,大鹏新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时代“答卷”。

A

获得4块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字号”招牌

16项生态文明改革创新举措全国先行先试

生态优美,是大鹏的底色、也是优势。作为深圳最后的“桃花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大鹏新区最鲜明的底色、最宝贵的资源、最亮丽的形象。高水平保护好大鹏新区的绿水青山,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一贯要求,也是全体深圳市民的共同期待。大鹏新区推进各项事业建设发展,只能增添亮色,决不能破坏底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坚守,大鹏新区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字号”招牌。

生态立区,是大鹏新区的初心和坚守。如何“守”得住,怎样才能“守”得更好?大鹏新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全力攻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经过前期探索和试验,2015年,新区编制《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2015-2020 )》并出台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实施47项改革举措,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通过四年来的不断创新探索,初步构建了以量化评估为基础,以宣扬生态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体系,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及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制度体系”。特别是其中16项在全国先行先试的改革亮点举措,实施成效凸显:

率先推出全国首张“编实”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成2015、2016、2017年度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并编制负债表,为编制《深圳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技术规范》提供样本,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经验;

率先构建全国首个湾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成2014-2017年度生态文明综合指数的核算,核算结果总体保持优等;

率先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出台《大鹏新区区管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制度》和《大鹏新区区管领导干部生态审计实施细则》,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制度模式;

制定《关于大鹏半岛保护与开发综合补偿办法》,直接受惠原村民1.6万人,货币化生态补偿探索和实践领跑全国,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肯定;

成功打造湾区城市生态文明平台,举办全国首届“湾区城市生态文明大鹏策会”;

珊瑚保育公益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公益节海洋环保类唯一金奖——绿色典范奖,相关做法和成效成为央视、凤凰卫视纪录片重要题材;

建成上线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在全国率先搭建了对“水气声土林”等生态环境状况全方位实时动态监测监控的技术平台;

中央深改办《改革情况交流》在《深圳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验做法》中重点介绍了大鹏新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探索。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效果怎么样?数据会说话:

2018年,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排名深圳市第一;

100%完成全区污水排放场所的拉网式排查;

实施正本清源小区101个,新建污水管网35公里;

在全省率先实施海岸线保护“湾长制”;

污水收集处理率由建区时的不足10%提升至97.3%;

开展森林抚育工程1100公顷、林相改造工程110公顷;

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节水型单位创建任务。

近岸海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空气质量优良率97.5%,接近国际一流生态城市标准;

PM2.5年均浓度由36微克下降到22.4微克/立方米;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独立评价以来逐年攀升,并始终在全省127个县级单元中排名第一。

大鹏新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47项改革勾勒生态蓝图的远见卓识,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的攻坚勇气,系统推进改革并久久为功的发展定力,执生态文明建设巨笔,浓墨重彩地描绘高质量“美丽大鹏”的绚丽图景。而这贯穿其中的,正是大鹏新区敢闯敢试的决心和毅力。

B

聚焦“生物、海洋、旅游”三大新兴产业

打造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

自成立之初,深圳市即对大鹏新区作出不考核GDP的决定。不考核GDP,不代表不发展,大鹏新区追求的是高质量GDP。

如何跳出传统GDP增长方式,大鹏新区有自己的“王牌”,那就是绿色发展。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托山海资源优势,聚焦“生物、海洋、旅游”三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大鹏新区正在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确立生态资源有价、环境容量有限、使用环境有偿的产业引导政策。进一步健全产业“正面清单”制度,实施严格的产业准入、监管与退出机制,坚决淘汰低端落后产能。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将“生物、海洋、旅游”三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力争建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十大核心创新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发展典范区。

推动产业与生态高度融合。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充分发挥新区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抢抓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机遇,以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为样本,完美平衡片区的科技创新功能、生活功能,实现科技文化与优美的自然生态、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高度融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坝光片区打造成集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商业服务和居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知名创新型生态园区典范,力争15年内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发展高地。

推动社区集体经济加快绿色发展。新区通过“一区一策”精准施策,引导股份合作公司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项目,参与到生物、海洋、旅游等高端、绿色产业中,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升民生质量中加强生态资源环境保护, 使新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强烈、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建区以来,新区GDP增速从3.4%增长至6.0%。2018年,新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亿元、增长8.2%;辖区全口径税收完成70.5亿元、增长1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稳居全市前列;九大类民生及公共安全支出增长23.2%;社区集体经济分配总额和人均集体分配首次突破2亿元和1万元;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给予了大鹏新区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足的发展底气。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大鹏新区在“舍”“得”之间,作出果断抉择。

截至目前,新区累计淘汰低端落后企业超过建区之初工业企业总数的70%,同时加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已落户生物、生命健康及海洋产业领域企业累计达117家;新设外资企业91家,金沙湾国际乐园、大鹏所城旅游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推动海上传统养殖向旅游观光转型,超额完成“减船转产”任务。

其中,生物与新医药领域国高企业占比从2015年的16%提升至25.8%,初步实现结构优化提升。市级以上各类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达21个(其中国家级4个),较新区成立时的8个增长162.5%。落户深圳首个海洋渔业领域院士工作站,1家诺奖实验室通过市级专家评审。农科院基因组研究所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所长黄三文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8年3月,“DNA之父”、诺奖得主詹姆斯·沃森牵头的科研团队,国际生命科技中心项目在2018年3月通过招拍挂形式获得用地,同年9月28日在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正式动工建设。

国际生命科技中心项目是大鹏新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的战略部署,引导相关产业在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高质量、高标准、高端化集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生命科技中心是深圳市2018年度重大项目,也是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引进的首个重点项目。

乐土沃森生命科技中心的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9.64万平方米,总投资额为29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6.01万平方米,计划3年内建成投产。预计项目投产3年内产值将达8亿元,5年内达到20亿元。该中心充分发挥詹姆斯·沃森先生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大力引进国际一流的优秀企业、项目和团队,推动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生命科技产业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集聚基地。大鹏新区将一如既往地为乐土沃森生命科技中心项目提供最优质、最高效的服务,营造最好的投资环境,全力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这是新区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目前,新区以生物、生命健康和海洋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2018年新区生产总值实现350亿元,与去年同期增长6%左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153.02亿元,增长13.4%;以生物、海洋、新能源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地位不断增强,实现增加值201.37亿元,占GDP比重58.9%,位于全市前列。截至2018年底,新区注册企业约57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家,实现产值490亿元,增加值187亿元。

新区持续引进“国际化项目,世界级团队”、创新型企业和团队进驻,仅2018年接待企业超百家。接连引进多个国际知名团队,包括“DNA之父”詹姆斯·沃森牵头的“国际生命科技中心”、诺贝尔奖得主巴里·马歇尔筹建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及精准医疗中心、美国三院院士伯纳德·罗兹曼的罗兹曼转化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产业园和海洋生物产业园聚集上百家生物医学、生命健康及海洋生物企业。

C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天更蓝、水更绿、海更清,群众更满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鹏新区并没有止步于良好的自然禀赋,而是持续不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大鹏新区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社会营造了积极参与“生态+”治理新格局。新区成立以来,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7.74%,还新增了4.1公顷绿地面积。

在大鹏,实现生态文明的共建共治共享,不仅仅通过扎实开展生态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各项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得生态文明理念在每一个大鹏人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鹏新区坚持把生态文化课程列为新市民入户培训第一课。生态文化课程分为海洋、生态等课程,为新市民宣讲新区生态、海洋保护知识,推广环保理念及改善公众行为,并根据参与培训市民的不同年龄段,设计出相应需求的课程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在新区深入人心。

2018年,大鹏新区提出打造生态文明自然教育示范区,通过完善阵地建设,评选出首批生态文明宣教体验中心(自然学校)。借助位于中国农科院综合试验基地的全市儿童儿好实践基地、首个儿童友好研习径以及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等场地,开展多场“自然学堂”活动,突出儿童参与、亲子共建,打造了一个儿童友好型的“自然课堂”。新区同时推进自然课堂活动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创新可复制、可移动、立体化、全覆盖等“大鹏特色”儿童友好型自然教育模式。今年,新区已开展“童年与花”、“少年与海”春、夏季自然学堂。接下来,将建进一步完善标准、规范运营,打造全域“自然学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019年5月,新区建成完工启用的“新大-鹿嘴”绿道上,一批批市民游客来此踏青、赏花、吸氧、听涛、观海。市民游客惊喜地发现,建设一新的绿道边,随处可见自然研习导赏标识牌,掏出手机扫一扫牌上的二维码,沿途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动物植物种类,以及天文星象、地理地貌等自然知识,都会以文字、声音、影像等形式呈现在眼前和耳边,徒步休闲的同时可以免费观赏到多维一体的山海“全景博物馆”。

作为深圳首条自然课堂步道,“大鹿线”绿道沿线不仅山海风光绮丽、人文历史丰富,同时也是深圳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域之一。从新大河入海口到大亚湾海岸鹿咀悬崖,全长18.7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河流、山林、海滩、溪流、湿地等多样生态系统。2017年7月,大鹏新区按照滨海慢行系统示范工程标准,动工建设新大-鹿嘴市政绿道。“两线 ”指的是沿着海岸的滨海徒步路线和城市二号绿道线,两条线之间的6.6平方公里土地将形成一座开放的郊野公园;“三段”分别为活力生活段、自然生态段和休闲旅游段;“五大节点”为山海绿畔、古庙遗风、东山凹、爱情滩、鹿咀山庄等自然景观。

同时,大鹏新区中小学已将该绿道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定期组织学生行走自然课堂步道,学习自然知识、了解自然物种、爱护生态环境。目前,新区第二条自然课堂步道已在溪涌开工建设,未来两年,大鹏新区将建设10条自然课堂步道。

2018年9月底,全省首个生态廊道建设在大鹏新区启动。项目选址大鹏半岛南澳七娘山——排牙山间山隘,建设跨度60米、宽50米的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穿越打通生命通道。这一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新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已进入提升保护生态系统质量的阶段。一条全封闭、不“堵车”,供国家保护动物豹猫、猪獾以及其他野生动物“小伙伴们”畅快奔跑的生态“高速公路”,从蓝图走入现实。

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大鹏新区同样走在前列:

大鹏新区成立以来,近岸海域监测点国家一类水质达标率由50%提升到100%;

完成1851公顷大鹏半岛国家级海洋公园规划;

人工种植珊瑚超1.3万株;

投放珊瑚礁68座;

海洋生物密度和多样性显著提升;

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被评为“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

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美丽海洋呼唤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招牌,也越擦越亮。

大鹏新区还在广东省率先实行海岸线管理“湾长制”,在三维空间管理基础上,通过叠加并综合评估深圳市海岸线使用属性测绘信息、区海岸带生态资源现状分布信息以及省、市海洋环保规划确定的海岸带保护空间分区等内容,与各办事处、社区行政管辖范围相衔接,将133公里海岸带划分为8大段,细化为18个小段,作为划分海岸带管理责任分区的空间基础,科学合理分段管理。

新区在各海岸段卫星影像图和三维实景图中,叠加岸线属性、公共沙滩、河流入海口、工业及市政排污口、海洋生态要素、近岸陆域环境设施等空间信息,明确现状问题,形成各海岸段家底空间管理“一张图”。同时,针对各段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省市海洋环保规划确定的海洋环境质量、入海污染物控制、海洋生态保护、管理机制等管控目标要求,提出各段治理目标,建立正面管理清单和负面管理清单制度,明确工作细则,全面提升工作效能。

同时,针对近海水环境污染呈交叉复合的特点,以推进统一管理责任主体和管理体制为重点,衔接“河长制”与“湾长制”,压实管护责任,将4条河流的治理延伸至133.22公里的海岸线治理。一是在摸清新区所辖范围内河流水系空间分布特征,根据河口空间分布情况对各级河长管理河流进行调整,确保湾长、河长为同一责任主体,减少协调成本。二是根据河长制管理指挥体制,构建“湾长制”组织体系。新区总湾长由新区总河长兼任,副总湾长由新区副总河长兼任。新区总湾长和副总湾长担任辖区内一段重要海岸线湾长,其他海岸线由新区其他河长兼任湾长。各办事处党工委主要领导担任辖区内海岸线办事处级湾长,逐级压实管护责任。

海岸线上保护有力,海岸线下的海洋生态保护更是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尽管其覆盖面积虽不到海底的2‰,却为近30%的海洋物种提供庇护所,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和“海洋生命发动机”。但是由于气候变暖、海水污染、恶意采挖等原因,珊瑚礁正不断退化。如何减少人为干扰、恢复并保护以珊瑚礁生态为代表的近海生态系统,成为中国沿海城市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在应对方面,大鹏新区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2012年开始,大鹏新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引进社会和科研力量,在全国率先开始恢复珊瑚礁生态的努力。大鹏民间珊瑚保育组织“潜爱大鹏”在新区支持下,应运而生。“潜爱大鹏”以保育珊瑚为己任,以“种珊瑚种人心”为口号,从海洋走向陆地,大力宣传珊瑚与海洋保护的知识,已成为深圳珊瑚保育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该组织发起的“潜爱课堂”结合大鹏新区的海洋自然环境实际,引入专业的海洋专家,培养了一批潜爱讲师并规划设计了不同的海洋自然教育课程,覆盖人群广泛,从学生到社会公众、从渔民到具有专业技术的潜水员。仅2018年,“潜爱课堂”就已经走进10多所全日制小学近60个班级,超3000人次学生接受了海洋科普教育。

新闻推荐

海韵乡村精品线路

澳前村。线路西畔村—澳前村—溪兰村—东阳村—后花园村。线路总长26公里,适合2天游玩。汕头市南澳县海韵乡村游精品线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