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黄美琴把“战场”转移到基层 一举一动都有“军人精神”
穿上军装的黄美琴英姿飒爽。受访者供图
1993年12月,年满18岁的黄美琴辞别家人,入伍成为一名女兵,服役于广州海军基地。四年后退伍,她回到家乡,仍坚持军人的行事风格,在基层工作中奉献着自己。
部队生活虽然看似短暂,却在她的工作生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那句时常挂在嘴边的“军人退伍不褪色”,便是她最好的写照。
●南方日报记者余丹实习生罗雅婷
自小向往成为军人
和大多数军人一样,黄美琴从小就对军人形象非常敬仰。上学的时候,她时常听别人说起军人有多神圣、威风、英姿飒爽,尤其是自己的父亲也是一名海军,这让她对军人身份更加向往。“很早的时候我就开始梦想有一天能穿上军装。”“当兵”这个念头,在幼时的黄美琴心中便埋下了种子。
然而,在黄美琴下定决心要成为军人时,父母却万分不舍。身为军人的父亲更是有点纠结,一方面是对女儿想成为军人的认可,一方面是舍不得女儿吃苦的父爱。“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父母都有些担心。”最后,父母还是被女儿说服,尊重她的想法,让她去圆军人梦。
1993年12月,黄美琴从汕头赴广州海军基地入伍,也成为1949年以后珠浦社区居委会唯一一名女兵。正是这层特殊的身份,在她即将离汕时,不仅有家属相送,街道武装部、居委会、当地仪仗队也纷纷到现场为她送别。入伍前的这番场景,黄美琴至今仍记忆犹新。
表现优秀担任新兵班长
黄美琴在部队学会的第一件事便是让自己更快适应环境。“从穿上军装那一刻起,我就不是那个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小女孩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克服更多的困难!”黄美琴说。
三个月的新兵连训练是黄美琴当兵期间印象最深刻的记忆。“新兵连的日子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半夜的紧急集合最是难忘,有人裤子没穿好就出来,于是一边跑一边穿。”黄美琴说,由于在部队里没有其他娱乐,军人们便常常苦中作乐。
“部队是一个有着铁一般纪律的地方,身为军人做事就要有坚定的毅力。”在部队经过三年的训练后,黄美琴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1996年,因为表现优秀,她被领导派去地方接新兵,之后担任班长,负责新兵的训练。对她而言,这个过程既是对新兵时期的再次体验,也是一种军人精神的传递。“担任新兵的班长,其实就是把部队所教给我的东西教给新兵们,让军人的品格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工作尽心尽责“舍小家顾大家”
2001年1月,黄美琴退伍回到了家乡汕头,被分配至濠江区礐石街道珠浦居委会工作。在居委会,她负责民政、计生、妇联、残联等工作。基层工作琐碎繁多,但当兵的这段经历,磨练了黄美琴的意志,也为她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了解群众的心声。”黄美琴将在部队习得的优秀品质——不怕吃苦运用在工作岗位上,一有空就会走访了解当地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作为女性,她非常关注当地女性的生活状况。当地不少单亲妈妈由于需要独自抚养孩子,一直没能找到适合的工作。黄美琴得知情况后便四处打听,推荐她们到当地工厂工作,这样既能获得收入,也方便照顾孩子。
黄美琴的工作有一部分是计生宣传。有时候,她上门劝说,人们不一定理解。这时候,黄美琴有她的绝招——耐心。“我多和他们拉拉家常,把前期关系铺垫好了,以后讲起道理也会更容易被接受。”
居委会的工作一干就是18年,黄美琴在这个岗位上始终尽职尽责,因为时常会有突发事件发生,即使是周末也常常处于工作状态。近年来,汕头市开展创文工作,黄美琴经常奔波在一线,陪伴家人的时间大大减少,“有时候会因为工作而忽略家人,但也没有办法,总得有人要舍小家顾大家吧。”
黄美琴表示,军人退伍不褪色,退伍转业,只是战场的转移,真正的军人,即使脱下军装,依然会保持军人的信念和勇敢。参军的经历,让黄美琴深深明白“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的道理,也让她明白了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义务。黄美琴说,即使脱掉了军装,走出部队,改变的是戎装,不变的是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初心。
新闻推荐
陈敬发曾服役12年。受访者供图1999年12月19日,陈敬发清楚地记得,那是澳门回归的前一天,也是他军旅生涯的起点。今年是澳门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