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亲重游八乡山
●徐玲
近日,陪伴已80多岁高龄的爸爸到62年前教书的地方故地重游。学校离丰顺县城有50多公里,位于巍巍八乡山下,是父亲一直心心念念的地方。
那天一早,我们驾车沿着弯弯而又开阔山道上缓缓而行。父亲时而托腮沉思,时而兴奋得像个小孩。看到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老父亲触景生情,兴奋地向我们说起60多年前的陈年旧事。
当年,为了照顾新守寡的奶奶,父亲主动申请从粤北地区调回丰顺工作。办好调动手续后,由于山长水远,途中辗转两天一夜,回到丰顺县城汤坑报到时,教育局人事部门工作人员说:“昨天县城教师集中开会报到了,你迟了一天回来,局里决定你先去八乡教一年或一学期吧,以后再调回汤坑来。”父亲觉得是自己耽误的,二话不说就应承了。他赶紧准备好生活用品,前往30多公里外的八乡山报到。那年代生活物质匮乏,牙膏肥皂都要限量供应,购买棉布、棉花等物均需票证。父亲从县城百货公司购买蚊帐、棉衣、水桶等生活用品及带上不多的购物票券,第二天便动身前往八乡。挥手告别怀抱着幼子的奶奶,爸爸一个人默默地赶路,山一程,水一程,一座座小村庄坐落在丘陵起伏的半山坡上。当时父亲才真正体会家乡话“双头乌”的含义。赶了一天的路,在夜幕降临时才到达目的地。
初来乍到,镇教办领导带新来的教师们在镇里转一圈,只见周围的山上到处长着野生番石榴,树上结满了果子。村子下面是大片的水稻田,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小溪”,也是村庄的地名。教办领导一看,爸爸是当日前来的所有教师里年纪最轻的,便说:“从八乡圩镇走路去高基坪村还有二三十公里,那儿是县境最边缘的落后小村庄,考虑到你最年轻,那间学校没有人传授知识,全村几乎都是文盲。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号召扫盲运动,你就过去吧。”爸爸听完一愣,但听到那个村庄几乎是文盲,爸爸还是愉快地答应了。次日,爸爸又步行了半天来到了学校,只见村庄晒谷场旁的一间大砖瓦房,里面空荡荡的啥也没有,手里拎着县城带来的竹篾编的席子,往木板上一铺,算是安家了。这间学校只有爸爸一名老师,爸爸风趣地称之为“校长、主任、教师、厨工,身兼数职。”一名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传授着最简单的知识,教他们摆脱不识字的人生状态。挑灯夜读的晚上,除备课外,时常要帮助学生的家长们写信给远方的亲人们。教书之余,不亦乐乎地帮忙写家书,是那时居住小山村的一大乐趣。一封家书,自寄出,约摸一个月才抵达,再过一个月才接到回信,一来一回,时光漫长。一间平房,一支粉笔,三尺讲台,都习以为常了,每天放学后,挑生活用水、田头地尾种点小菜,周末走很长的路到村庄合作社购肥皂等日用品。每逢圩日,他经常走二三十公里的路到八乡圩镇上只是专门为吃一碗5分钱的粄汤,偶尔也会“奢侈”一把,花 1 角吃上一碗炒粉打牙祭。就这样,父亲在那山谷里教了两年的书,时间虽短,却刻骨铭心。
一晃眼已过去几十年,父亲依然牵挂着那里的一草一木,记挂着那些学生。而今,再也不用走路,一行老年人坐着汽车故地重游,汽车开得慢,从县城启程来到八乡镇政府,再从镇政府来到最远一个村庄——高基坪,旧学校早已被夷为平地,建了漂亮的希望小学。学校四周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派繁荣的新农村景象。见此情景,父亲倍感欣慰。
蓦然回首,父亲已经步入耄耋之年了。这次陪伴他故地重游,聆听他的生活感怀,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新闻推荐
丰顺县汤西镇新岭村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榕树下办微讲堂 云喇叭传千万家
●本报记者林玉莹“我们提倡喜事简办,可通过一束鲜花、一句问候等文明方式,表达祝贺,增进感情,反对大摆宴席、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