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水口:藤条弯弯织新篇
●图/钟小丰
文/陈思杰钟思婷刘海阳
“我对祖父最深刻的记忆,是他从南洋带回的一个藤编手提箱。以前大家去南洋都喜欢带一个藤箱,而我祖父刘鼎福正是制作这种箱子的手工艺人。”在位于兴宁市水口镇的东云藤器厂,经营者刘东云、黄玩珍夫妇告诉记者,他们两人都出生于藤编世家,至今已传承至第六代。
像这样的“藤编家族”在水口镇不在少数,该镇素有“工艺之乡”美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镇最多时有上万人从事藤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冲击,水口的藤器业逐渐衰落。如今,在一批传统手工艺人的坚守和创新下,水口藤器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以工匠精神守传统
走进东云藤器厂,只见数十间厂房沿道路排列,藤椅、藤床、藤衣柜等藤制家具在厂内整齐摆放。刘东云、黄玩珍夫妇正与工人们一起进行切割、编织、上胶、打磨等各项工作。他们告诉记者,一张藤椅的制作,从材料选取到最后晾晒成品,需要经过近20道工艺流程,而每一步都是制作者手工完成,没有借助大型机器设备。
“手艺都是老师傅一代代传下来的,我们刚开始学的时候很 辛苦,手经常被藤条割伤,双手缠满了胶布。”在同样位于水口镇的雨鹏藤艺厂,经营者李雨鹏说,他从1987年开始就跟当地的老藤编师傅学艺,两年后开办了自己的藤艺作坊。经过30年的经营,虽然藤艺厂具有了一定规模,但他依然坚持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藤编师傅,采用手工制作,以保证每一件藤制品的高品质。
“做藤椅时,主骨架选用优质的竹藤为材料,先放进炉中把它蒸软,然后用手力弯曲定型藤椅框架造型,不需要添加任何材料。”曾灼新是雨鹏藤艺厂的工人,至今已有30年的藤器制作经验。他告诉记者,目前水口镇的藤编工艺基本上仍然以手工为主,所以当地的藤器才更加受欢迎。
以创新精神谋发展
虽然水口藤器曾盛极一时,但随时代变迁也曾逐渐被冷落。为了适应人们对藤器样式的新需求,这群仍然坚守传统手工艺的藤器编制者开始不断革新,研究设计了更多新颖的藤器产品。
走进水口镇的每一家藤器厂,除了藤椅等传统品种外,藤茶几、藤吊篮、藤花瓶、藤灯罩等新颖的藤制用品令人目不暇接 。“除了品种多样以外,我们也对它们的样式进行创新设计,融入一些时尚的元素,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刘东云说,特别是近几年来,田园风格的室内设计越来越受人们喜爱,藤制用品也成了众多消费者的选择。目前,水口镇的藤制用品除在本地销售外,还销往潮汕和福建等省内外地区。
除了藤制用品,水口镇生产的藤艺装饰工艺品也同样深受欢迎。记者在该镇的兴宁新球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看到,工人正在整理一批准备发往国外的藤制圣诞树、梅花鹿等工艺品。公司负责人彭新辉说,他们通过引进新工艺和新款式,及时开发新产品,每年新设计的工艺品达上千种,产品主要销往英国、德国、巴西等30多个国家。
“我们现在还跟汕头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刘东云说,随着一大批青年人的加入,更是给藤编手工艺的传承和设计创新带来了新思路,为这个“老行当”注入了青春活力。今年,兴宁藤编被列入兴宁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东云说,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共同守住这份独特的传统民间工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玉娇通讯员何小雪)近日,兴宁市水口镇的刘女士到位于梅县区畲江镇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广梅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