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太平绅士、七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冬青: 政商学三界纵横 报桑梓拳拳之心

南方日报 2018-08-29 08:30

香港太平绅士、七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冬青。

受访者供图

虽已是耄耋之年,香港太平绅士、七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冬青熟练地用手机处理各项事务,依然毫不费力。从商近70年,何冬青靠着敏锐的市场嗅觉,从出版业跨界到教育业,再进军餐饮业,成为了香港当时“出版业的明星”、“教育界的翘楚”以及“饮食业的巨子”。

如今,他仍然保持着充沛的精力,每天坚持运动、上网、处理公司各种文件。为各种繁杂的日常事务操劳的同时,他也牵挂着家乡的发展。“最频繁的时候,我每星期都会回家乡看看。”何冬青说。

生于斯、长于斯,即使在香港居住多年,何冬青一口浓浓的阿姆话却一直未变,对家乡梅州的感情也只增不减。据不完全统计,何冬青迄今累计捐资8000多万元,投入家乡的公益事业。

南方日报记者黄思华香港报道

家道中落发奋读书报母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和香港回归祖国21周年,今年7月2日至3日,90岁的何冬青组织香港赛马会北区中学女子足球队一行110人来梅州开展“庆七一·迎回归”交流活动。

“以球会友,不仅可以加强两地青少年交流,还能让香港青少年感受和体验客家文化。”何冬青说,母亲在世的时候,他一个月回来梅州好几次;这些年虽然回家乡的次数没有那么频繁了,但是自己仍然想尽微薄之力,为家乡发展多作贡献。

“母亲身上坚强、勤劳的客家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而家乡学校的培养也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何冬青认为,这些对他的为人处世和创业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1928年,何冬青出生在平远县石正镇一个书香之家,生活条件相对于他人来说较为宽裕,但这种“宽裕”也仅仅是不受饥寒之苦而已。好景不长。1934年,何冬青的父亲不幸病逝,家里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支柱。之后,何冬青兄弟姐妹7人又相继夭折了5个,只剩下他和一个哥哥。这对于何冬青母亲而言,是极大的打击。

万分伤痛之后,何冬青的母亲下定决心,再怎么辛苦也要好好地培养两个孩子。“那时候虽然非常穷,但是母亲还是勒紧裤腰带供我和哥哥读书。”何冬青回忆道,种地、砍柴、割草、放牛……母亲用单薄的肩膀坚强地挑起了养活一家人的重担。

家庭的变故,母亲的辛劳,激励着何冬青刻苦读书。为了早日成才报答母亲,在学校,不管是演讲、书法、作文比赛等他都积极参加,并屡获殊荣。后来,何冬青从江西寻邬师范学校毕业,在寻邬县立小学任教。“我在山城教了一段时间书后,觉得有必要进一步学习深造,因为要做一个真正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就必须不断学习,到外面探寻更宽广的世界。”何冬青说。

1945年,何冬青在辞去小学教师职位之后,便入读广州文化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在课余还担任了《前锋日报》和《西南日报》的兼职记者。

1949年,何冬青离开广州只身到香港闯荡,那一年他刚满21岁。

紧抓机遇成为香港出版界明星

“那时候,虽然自己满腹经纶,但刚来到繁华的香港,人生地不熟,我唯一能依赖的就是自己的双手。”何冬青回忆。

一开始,他跟随一位大学教授投身于出版和印刷行业,负责印刷厂的厂务,包括编校、会计和工场管理,并加入名剧作家姚克教授的南风出版社担任兼职顾问。何冬青凭借着聪明机智、诚信待人的品质,赢得同行的尊敬与信任。

几年后,他所在的印刷厂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倒闭收场。但何冬青却仍然看好印刷行业,不肯就此放弃。“那时候,我已基本掌握该行业经营技巧,深思熟虑之后,便东拼西凑买下这个印刷厂。”何冬青说。

1953年,大中国印刷厂创立。以印刷业为起步,何冬青开启了集出版、印刷、发行推广于一体的文化事业创业之路。此后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成立了“中华文化事业公司”“大道书局”,享誉文化界,还被推选为香港出版人发行人协会秘书长,并连任15年之久。

何冬青认为,作为一名客商,除了勤奋、诚信和好学以外,对国家的热爱也是重要品质之一。而从公司取名上,便可以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大中国”“中华”……无不传递着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这种爱国情感也让他在事业成功之时,不忘承担社会责任。

20世纪60年代,何冬青致力于中文的推广,成为当时争取中文在香港合法的主要倡导人之一。1974年,迫于香港人民强烈的呼声和国际多方舆论的支持,英国政府不得不宣布中文在香港享有和英文同等的法律地位。

由于对香港社会发展的杰出贡献,何冬青于1982年获得了英国女王颁授的荣誉勋章,并于1984年获港督委任为太平绅士。“这些荣誉是一种极大的肯定,也增强了我在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的信心。”何冬青说。

1985年,香港推行代议政制,何冬青当选为第一位民选葵青区议会主席,并连任三届香港区议会主席联会主席,开始参政议政生涯;1995年何冬青被国务院聘任为港事顾问,为香港平稳过渡、政权顺利交接,出谋献策。

在为香港的繁荣发展积极贡献力量的同时,何冬青也十分热衷家乡梅州的公益事业。1954年,球王李惠堂发起组建“旅港嘉应五属同乡会”,邀请梅州各县旅港乡贤参与筹备工作。在李惠堂担任理事长任内,何冬青连续三届被推举为副理事长,并与李惠堂成为了挚友。“在遇到有重要的会议或社交活动,我们经常结伴相随;在遇到重要事务之时,我还得到了全权代表李惠堂处理的授权。”何冬青回忆起那段时光,感叹不已。

心系家乡民生工程遍布平远各地

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举手投足之间,一种儒雅的风度由内而外。与人交谈时,何冬青总是和颜悦色,用友善的姿态跟人相处,用亲切的语气缓缓道来,不以长者自居。“无论创办女子学校,还是后来进军饮食行业,除了要审时度势之外,还要有独到的商业眼光。”何冬青说。

在香港首创女子中学,是因为作为一个读书人,何冬青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1966年秋季,静宜女子中学开学,因为学校办学特色鲜明,老师教学认真、管教严谨,创办不久后就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何冬青对此非常自豪。

在随后的6年时间内,何冬青创办的静宜女子中学在香港发展到了7所分校,并跻身于香港十大独立中学之列,成为香港的名校。“当时,这所学校的学费堪称是香港最贵的,当时最火的一年有超过1万学生报考,这个人数相当于香港当年八分之一申中的学生。”何冬青说。

这份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在他回到故土后也得到了延续。1986年,何冬青回到了阔别近40年的家乡梅州,心情非常复杂。在这平凡的客家的小山村里,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与亲情,也目睹了家乡的贫困与落后。

随后,他成立了“何冬青基金会”;在石正镇创办了“冬青实验中学”,引进国外和香港地区的教学理念;设立中小学校奖学金,奖励平远各乡镇20多所中、小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每年奖学金名额达700多人;他还慷慨出资500万元与平远县水利局共同组建高峰清流制水有限公司,让家乡人民喝上“放心”水……20多年来,何冬青为家乡捐建的学校、医院、文化、体艺活动中心及公路、桥梁、引水工程等民生福利工程遍布平远大地。

“家乡人民有很多梦想,作为家乡培养出来的人,我希望这些梦想都能成为现实;对于家乡的发展,我将坚持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何冬青觉得,办好教育、服务社会是他毕生的追求,看着身边的孩子成才,就是他最大的满足。

新闻推荐

平远发布厚积薄发 前4月未入榜单,5月排名第六,后连续两月排名第二

梅州市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为学生暑期生活添乐趣。平远发布夏日炎炎,南方号·梅州矩阵的热度排行榜竞争也激烈火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