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呵护“幼苗”成“栋梁” 记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蓬江区关工委
近年来,蓬江区关工委坚持“党建带关建”,立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协调配合、主动作为”的工作定位,围绕规划目标,务实创新,抓好关工工作品牌建设和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扎实推动关工委工作创新发展,打造了一批工作品牌和一批青少年喜爱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爱心呵护“幼苗”成“栋梁”。蓬江区关工委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推动该区关心下一代事业不断创新发展,开创了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于2012年、2016年和2020年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为逾3万名学生提供校内课后服务
“我的孩子进入叛逆期,不爱学习总泡网吧怎么办?”“我们夫妻俩长期在外工作,和孩子之间好像有了隔阂,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少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可以促进孩子成长、改善家庭关系,而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则会适得其反。“2010年起,我们率先在潮连成立"家长学校",帮助家长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配合学校教育的实施,掌握家庭教育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蓬江区关工委主任陈圣荣说。
“家长学校”的出现,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了协同教育的“三部曲”,相互协助、形成合力。后来,蓬江区关工委在总结“潮连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街道、社区、学校三结合”关工工作机制,构建起全街道纵横联动的关工工作体制,面向全区推广,打造成为工作品牌。
蓬江区关工委在调研中发现,“子女放学早,家长下班晚”困扰着不少家庭。在陈圣荣等人积极推动下,环市街道率先创办“430课堂”,以“社工+关工+义工”三结合模式进行管理和教育活动,帮助解决部分家长放学后无法及时接孩子,又承担不起托管机构高昂费用问题。
“依托"环市经验",我们和区教育局协商沟通,着力破解学生"午间就餐难"和"放学接送看管难"等问题,成功打造"430课堂"的升级版——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品牌。”陈圣荣告诉记者,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目前已在全区铺开,超过5万名学生报名了午间就餐,逾3万名学生报名了校内课后服务。
陈圣荣算了一笔“经济账”,报名校内课后服务,有专业的人员辅导孩子学习,每天的费用仅为8元。而一般的课外托管机构,同样的服务内容,动辄就要80元。一个月下来,能为家长们节省不少钱,也能更加安心工作。
“同时我们准备了歌唱、舞蹈、体育等各类兴趣班,一堂课约40元,相较外面的机构便宜不少。减轻家长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能让孩子学到更多才艺。”陈圣荣说。
建立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参观现代大棚的种植技术、倾听种植匠人的农家故事、品尝新鲜地道的田园美食……在蓬江区关工委首个挂牌成立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杜阮镇养生谷农科园内,近年来已吸引近万名青少年到这里体验农耕乐趣。
“现在很多小孩不知道蔬菜是怎么种的,让他们到这里亲手种植,才会懂得这一切是不容易的,从而增强节约意识。”家长吴晓玲说。
“建立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形成校内校外、多层面、多角度教育机制,是对过去关工工作和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从以前点对点的"纸上谈兵",变成了点对多的"真枪实战",从而使关工工作更立体、更丰富。”陈圣荣说。
据了解,蓬江区关工委充分依托红色资源、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多种现有资源,建设和利用好具有蓬江特色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目前全区共有9个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到基地参观学习和实践活动的青少年逾4万人,发挥了阵地育人作用,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此外,蓬江区关工委还打造了不少深入人心的一镇一街工作品牌。比如棠下镇关工委充分利用周恩来纪念馆、良溪古村、陈垣故居等校外教育基地,对全镇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荷塘镇关工委举办小纱龙手培训班,由老村民、老教师传授舞龙技艺,加大非物质文化传承力度;杜阮镇关工委利用寒暑假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10多项课程,彰显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育人魅力和成效。(文/毕松杰)
新闻推荐
“您好,办理这项业务需要准备好这些资料……”走进江门市蓬江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热情为前来办事的群众解答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