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都精神 世代相传
江门院士路彰显尊师重教精神。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江门的红色印迹。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建广
五岭以南,邑邑生辉。在江门这块热土上,诞生了陈白沙、梁启超、陈垣、司徒美堂、红线女、陈少白、冯如等历史文化名人。江门这块土地到底有着怎样的神奇魅力,能够孕育出数量如此庞大的优秀儿女?五邑人又有着怎样的优秀特质?
正如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五邑侨史》副主编、江门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黄柏军所言,五邑人气质刚正、性格坚韧,骨子里就有那么一股精神:爱国爱家、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开拓进取。
近年来,江门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侨乡文化,是江门坚定文化自信和涵养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把文明城市创建与建设“岭南儒城”“世遗侨都”结合,突出文明城市的“侨”特色。
“大儒故里”敢为人先
宋元崖门海战之后,这段厚重的历史影响了五邑人700多年,也开启了人才发轫的大门,从此五邑俊彦人才辈出灿若星辰。
公元1428年11月27日,一代真儒、“岭南第一人”陈献章出生在新会都会村。他年少机敏、勤奋好学,19岁应乡试中举人,21岁参加礼部会试,考中副榜进士,入国子监读书。陈献章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世称其为陈白沙。他“立诚以为始”“致虚以立本”“自得以为验”的哲学思想,自成“江门学派”。“江门学派”承上启下,把敢为人先之风吹遍五邑大地,使之家喻户晓深入民心。
江门先侨“下南洋”“闯金山”,几代华侨出洋打拼、念祖爱乡、造福桑梓、落叶归根,华侨文化基因百年薪火相传,“侨”是江门重要的城市基因,而“敢为人先”成为江门侨乡精神最重要的符号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侨乡江门各个领域活跃着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敢为人先”的身影,他们是江门发展的亲历者和贡献者。四十余年来,五邑侨胞捐赠家乡超75亿港元,侨捐项目涵盖民生、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四十余年来,侨胞投资家乡超282亿美元,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为江门发展提供强而有力支撑。
爱国爱乡铸就“红色侨都”
一厅二房三廊、青砖墙、陶瓦顶……这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岭南传统农家小屋。这座位于江门开平市赤坎镇中股乡的普通小屋,是近现代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的故居。1880年赴美前,司徒美堂曾在此生活了10多年。抗战期间,司徒美堂一边参加抗日宣传游行,一边组织“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积极号召华侨捐款。为专心筹款,司徒美堂辞去其他职务专事筹饷工作。5年里他不分昼夜四处奔走,筹集资金1400万美元。
司徒美堂的经历也是江门五邑华侨参与抗战这一红色记忆的缩影。据史料记载,“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大批五邑籍华侨、港澳同胞纷纷回国,加入当地的游击队和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部队,奔赴抗日前线。旅居缅甸的开平籍华侨张瑞隆,自己出资招募爱国华侨青年160多人(其中多为开平、台山籍华侨子弟),组成“缅甸华侨救国义勇军”,亲自领队回国参战。
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可以看到新加坡华侨郑潮炯“卖子救国”、秘鲁华侨“墨宝筹款”、五邑籍华侨“一碗饭运动”、华侨认购“救国公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等一系列抗战救国的感人故事。2010年全面建成开放的博物馆在讲述五邑侨史的同时,也留存了华侨抗日的红色印记。作为“中国第一侨乡”的江门,其红色历史文化充满着浓浓的侨味。
如今,江门正通过深挖本土红色资源及深藏的红色文化底蕴,讲好江门红色故事,激发江门红色文化活力,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传承红色基因。另一方面,借助江门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使红色资源成为宣传江门、推广江门、展示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提高江门在广东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尊师重教
孕育“院士之乡”
今年8月初,在江门台山市越华中学八十周年校庆之际,作为校友,88岁高龄的台山籍中国工程院院士甄永苏为感恩母校题词,并捐资20万元设立“越华中学甄永苏院士奖教奖学基金”。甄永苏是微生物药物学与肿瘤药理学专家,他祖籍江门开平市,出生和成长于江门台山市。
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育优秀的少年要发挥教育的作用,江门五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自始至终没有更改过,都是以培养国家人才为先。在江门恩平市歇马村,千百年来“宁可用笔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仅该村历代就出了280多位举人。
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海外的华侨华人一直以来就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的就献计献策”的优良传统。江门人尊师重教、好学成风,孕育了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陈白沙,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国学大师梁启超和陈垣,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等,籍贯在江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2人。这个数量,在国内地级市城市中实为少见。为纪念江门五邑籍院士的杰出贡献,表达家乡对院士的敬意,2004年10月,江门市北新区一条道路被命名为“院士路”,这是中国第一条以两院院士为主题命名的道路。这条“院士路”两旁都有江门五邑籍院士艺术塑像。
乐善好施
成就“爱心之城”
历时近半年的建设,2018年6月,坐落于元宝山体育公园的“爱心公园”举行开园仪式,正式向市民开放。公园内,以“爱国爱乡”“仁爱敬义”“善孝为先”等为主题的18组爱心雕塑,以独特的艺术造型体现了人间大爱;在道德模范长廊,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一个个爱心人物的先进事迹遍布爱心墙,传递着温暖正能量。在江门这座爱心涌动的城市,善举如涓涓细流正逐渐汇聚成海,擦亮了城市的文明底色。
江门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白沙先生的岭南儒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江门人,而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也深植到每一位江门人的血脉中。近年来,江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幸福侨乡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经过多年努力,江门已经发展了30多万名党员志愿者,义工服务站实现社区全覆盖。
据统计,江门市2006年、2012年先后启动了市“十佳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截至去年11月,共评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261人。其中,3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当选广东省道德模范;17人当选“中国好人”,22人当选“广东好人”。
同时,江门是中国侨都,海外乡亲众多,社会文化交流频繁。从近代的银信,到当代的善行义举,从自发的海外同乡联谊互助,到最早吸收现代“义工”概念,无不饱含爱国、爱乡、爱家、爱人的“大爱”情怀。吕志和、黄球、伍舜德、伍威权、马观适……这样的五邑乡贤有很多,江门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凝聚了众多侨胞的智慧和汗水,也正是在他们的鼓舞和带动下,江门成长为一座爱心之城。这种爱国爱乡、互帮互助的华侨精神,已经融入城市文明的DNA,影响着一代代侨乡儿女,涌现出越来越多感人的故事。
新闻推荐
在传统食谱里,汤与羮是一样的东西,只不过羮加五味调和,调和成更浓的汤而已。然而,在粤菜里,汤和羮却分得很清楚,汤就是汤,羹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