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又见瑶家“舞火狗”

惠州日报 2019-09-17 08:34

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少女们跟随长者上山采摘黄姜叶,为在中秋节当晚举行“舞火狗”做准备。

“舞火狗”祭祀舞蹈新一代传承人林和娣(右二)带领瑶乡少女在山上采摘黄姜叶。

“舞火狗”祭祀舞蹈新一代传承人林和娣用山藤在瑶乡少女的腰部和手臂捆上黄姜叶。

“舞火狗”祭祀舞蹈新一代传承人林和娣在瑶乡少女竹笠上插满香火,把她们装扮成“火狗”。

瑶乡少女游舞到村外河边,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摘下,统统扔到河里,象征祛除邪气,宣示成年。

中秋之夜,“舞火狗”仪式如约在蓝田瑶族乡杨屋村举行,吸引数千名游客竞相观赏。

参加“舞火狗”成人礼的少男少女们在一起开心互动。

身捆黄姜叶、山藤,头戴插着香火的竹帽的瑶乡少女装扮成“火狗”,围着火堆翩翩起舞,驱邪纳吉,宣示成年。

“火狗仔,舂到乜嘢糍?舂到黄姜芋仔糍。畀点来食呀,屋里家婆数过既。火狗仔,火狗公,捉红虫,捉白虫,过年种菜满冬冬……”一曲用方言反复吟唱的民谣《舞火狗》,古朴独特。在不断吟唱中,身捆黄姜叶、山藤,头戴插着香火的竹帽的瑶族少女,装扮成“火狗”,翩翩起舞,驱邪纳吉,宣示成年。

宛如一个恒久的约会。和往年一样,今年中秋之夜,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入惠州北部的龙门县蓝田瑶族乡,近距离观赏这一独特的祭祀仪式——“舞火狗”。

是日傍晚,伴随着中秋圆月冉冉升起,“舞火狗”仪式如约在蓝田瑶族乡杨屋村举行,吸引了数千名游客竞相观赏。

20时,天朗气清,月光皎洁,只见20多位身着瑶族服装的少女,齐聚杨屋村祠堂门前的一片空地,由村中老一辈“有福气”的妇女在她们的腰部和手臂用山藤捆上黄姜叶,再给她们戴上竹笠并插满点燃的香火,把她们装扮成“火狗”。随即,古老的“舞火狗”仪式正式开始。少女们首先走到祠堂叩拜先祖,祈求风调雨顺,接着在晒谷场围成一圈,双手向前靠拢跳起火狗舞,唱响瑶家歌谣:“火狗仔,舂到乜嘢糍?舂到黄姜芋仔糍……”

然后,她们穿街过巷,到村中厨灶前舞拜,又绕菜园一圈,每到一地都唱着古老的瑶家歌谣。最后,少女们游舞到村外河边,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摘下,统统扔到河里,象征祛除邪气,宣示成年。此时,对岸的男青年便开始与少女们对歌,在歌声中搜寻爱情信号。

蓝田地处惠州北部山区,是惠州仅有的一个少数民族乡。中秋之夜的“舞火狗”活动,使得蓝田成为珠三角游客中秋之游的一个节点。据了解,“舞火狗”传统文化源于当地瑶族神秘的图腾信仰。相传,瑶民先祖靠狗奶养大,为了永远记住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恩德,即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

有专家考究认为,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舞火狗”已有300多年历史,并且是我国唯一以图腾祭祀与少女成人礼相结合的民间祭祀形式。

2006年,“舞火狗”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惠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舞火狗”祭祀舞蹈新一代传承人林和娣透露,随着当地瑶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计划将这种独特的原生态舞蹈改编为适合现代舞台演出的大型民俗歌舞,让过去的“下里巴人”焕发出“阳春白雪”的现代气息,争取在全国性大舞台上亮相。

本版图/文 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侯县军

新闻推荐

龙城街道青溪村竹元厦5265.1平方米土地 规划设计条件调整公示

龙门县城乡规划委员会于2019年8月30日召开本年度第10次会议,审议龙城街道青溪村竹元厦5265.1平方米土地规划设计条件调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