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点6:龙门米饼

东江时报 2019-09-12 09:59

龙门米饼。

名片

龙门米饼,又称龙门年饼,是龙门人过年送礼必备。史料记载,龙门人有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吃年饼的习俗,这一习俗始于明代,历史悠久。

材料 以冬米、花生为主要原料,盐、糖为辅料精制而成。

制作 选择当地优质冬季大米炒熟,磨成米粉,然后用糖浆和米粉使其具有粘性。同时,选择炒熟的花生或芝麻并将其碾碎,并拌以红糖或白糖。随后,先将米粉铺在米饼模板上,再将馅料装入,然后铺上米粉,用平底锤子敲打饼面,直至饼面光滑平整。成形的米饼一般要用明火烘干,保质期达6至8个月。

●点评

资深营养师徐小敏表示,龙门米饼是龙门的一个比较出名的特色,里面的主要材料是大米和花生,配料是糖和盐,所以某些人群在食用上要注意,血糖高的人是不适宜吃,幼儿则不建议多吃,因为幼儿脾胃较弱不易消化,吃时可煲点苹果山楂麦芽甘草水给孩子喝,以助消化。

民俗学者、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原理事林慧文表示,龙门米饼原是出自龙门瑶乡农村的一种过年美食。年者,丰也,以传统的“炒米饼”技术和生活的和味,到了“年”的日子,注入丰收节庆的馅料,顿时香味甜味的丰盛了起来,这就是一种地方风情味十足的、以寓生活富足香甜的过年节庆。这样的食品,变成一种流行手信和小吃,是让年的喜庆和美带到了每天。

记忆

把年味带到日常

龙门米饼,又称龙门年饼,以往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的手工糕点,如今一年四季都可见,都可尝,成为龙门最著名的小吃之一。

将大米翻炒至金黄、碾成米粉,加上糖胶和成米粉团,加入芝麻、花生等馅料,然后用木制米饼模具碾压后敲出,最后将米饼放入烤炉中烤制……每天一早到晚,饼厂主人李志良一家三口在这些制作程序上转个不停。

多年来,李志良担心蓝田瑶族乡把这拿得出手的“手信”丢了,于是把大家伙不做的活儿保存下来,虽然收入不是很丰厚,但心里有寄托,过得开心。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李志良在深圳打工,跑贸易业务,工友来自五湖四海。每逢过年后,工友们带来家乡的特产,李志良却拿不出像样的东西跟工友分享。

“老是吃别人的觉得不好,于是我想,龙门瑶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最后想到了米饼。”李志良遂将自家的米饼带去厂里,结果大受欢迎。

这段经历让李志良感觉到,如果将龙门的米饼做成一种特产、手信,应该会有市场。说干就干,1999年,李志良辞掉工作,返乡制作炒米饼。平时在家务农的妻子心灵手巧,成为了李志良的好帮手。

为了突出特色,李志良将自己制作的米饼取名“瑶乡咸香米饼”。一开始,李志良的炒米饼差点夭折。“我一开始是按照传统大饼,一个米饼的直径是7厘米左右,个头比较大。”李志良发现,这个头比较大的米饼并不好卖,后来他将米饼改小为直径4.5厘米,使得米饼看起来娇小精致。“同样的制作材料、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味道,却大受欢迎。”随后,李志良的炒米饼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此后,李志良将每个米饼都独立包装,包装袋上都印上“瑶乡”二字,使得瑶乡米饼渐传渐远。李志良说,“2007年前后,瑶乡米饼还通过惠州进出口公司出口香港等地和新加坡、荷兰等国家。”

在龙门,坊间传闻有三四十家饼厂在争夺旅游手信市场。“在蓝田就曾出现4家饼厂。”李志良说,凭借特色和坚守,他的饼厂顽强地生存下来。

李志良的儿子李小虎是个80后。2010年,从广州上学回乡的李小虎加入了制饼队伍,渐渐成为父亲的接班人。

毕竟是年轻人,李小虎对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有着与父亲不一样的看法。“我的父母做饼近20年,但一直是家庭作坊式,每天产量多少,赚多少亏多少,从不计算。”

与父亲主要做街坊生意不同,李小虎心中的市场较为广阔。在龙门各种推介会上,李小虎也积极向消费者推介米饼。他还利用互联网拓宽米饼市场,远销至内蒙古。

一块传承多年的龙门米饼,在一个年轻人的手里,有了更多的活力。(本组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骆国红 侯县军)

A02~A03版文字(除署名外) 东江时报记者骆国红

A01~A03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汤渝杭 摄

新闻推荐

创新“自捐自建”扶贫模式 多元化帮扶助力贫困县长效脱贫佳兆业采取“输血”与“造血”并行的办法,为惠州市龙门县 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东村的航拍图。■贫困户在佳兆业产业扶贫基地工作。关键词:造血适配特色产业,以闭环模式助贫困户实现三重收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