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拍民俗古建筑 用镜头记录历史印迹摄影师林志华为拍客家围屋半年多去了秋长30多趟
▲林志华拍摄的秋长客家围屋图片。本人提供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摄
在惠州彩瓷传承人刘汉新的工作室,林志华向记者介绍彩瓷上的客家围屋。
“在周田村的一座山边,一座围堡式的建筑,在林木中隐隐约约露出了两个镬耳封火山墙,展示出其不凡的一面。”近日,在2019南国书香节暨第九届惠州书展现场,记录惠阳秋长客家围屋的《秋长客韵》一书首发面世,受到很多读者追捧。此书撰稿人是惠州报业传媒集团退休记者朱如丹,她与搭档摄影师林志华等人历时近一年,走访秋长辖区部分客家围屋,多方求证核实、查阅资料、撰写编辑而成,是目前全市首本以聚焦一个乡镇客家围屋的书籍。在这本书里,选用的图片有600多张,它们是摄影师林志华从2万多张图片中精挑细选而出。为了拍摄这些图片,半年多林志华去了秋长30多趟,把秋长客家围屋的历史印迹用镜头记录下来。
大年初一跑到秋长拍围屋
近日,在惠州彩瓷传承人刘汉新的工作室,记者采访了《秋长客韵》一书图片的拍摄者林志华。刘汉新用了一年多时间,烧制出了《秋长客韵》书中介绍的48幢客家围屋的彩瓷碟。林志华一边向记者介绍彩瓷碟上的客家围屋,一边讲述他的拍摄故事。
“《秋长客韵》是一本史实性的书,里面的建筑图片一定要保持原貌。”林志华说,拍摄图片的过程是艰辛的,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到了地方就得坚守着把整座围屋拍照完毕才能离开,“有时一个角度的照片要拍很久,等拍好照片站起来时腰都直不起来了。”拍照过程中,因为光线、天气等问题,有时拍摄的照片不尽人意,为了能拍到一张好照片,还要多次到同一座围屋去拍摄。
《秋长客韵》封面图片是清代瑞狮围。这张照片让林志华费了好大的劲。林志华告诉记者,瑞狮围镬耳墙上建有一个宝葫芦,宝葫芦镶嵌有一个彩色瓷碟。100多年过去了,瓷碟颜色依旧鲜艳。当时,他虽然已经多角度拍摄有多张与瓷碟有关的照片,但仍觉得不尽人意。为了能拍到瓷碟的清晰照片,他在2019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跑到瑞狮围去拍摄。晴朗多云天气下,也要等候合适的光线,只有合适的光线照射到瓷碟面上,才不会留下阴影。拍几张,等候光线,再拍几张,再等候,一个多小时下来,终于拍到几张满意的瓷碟照片。
除了辛苦,有时拍摄过程还有点危险。“很多围屋已人去楼空长满野草,围屋内无处下脚,虫蚁肆虐,拍摄时被蚂蚁蚊虫叮咬是常事。”此外,在倒塌的围屋内拍照,除了提防脚下,还要时刻提防着残垣断壁、破损瓦面会不会倒塌下来。为了拍摄秋长客家人在春节期间祭祖、上灯、闹元宵的传统风俗,在2019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三,林志华跑了三趟秋长,辗转了多个客家围屋,全程记录了客家人在春节期间的活动。
对民俗拍摄近乎疯狂
除了《秋长客韵》的拍摄,林志华此前还参与了另一本书《惠州老宅旧事》的摄影。对他来说,拍摄惠州古建筑、民风习俗是他最大的乐趣。多年来,林志华致力于拍摄惠州民俗和古代建筑,多次策划了惠州民间风俗摄影展,可以说是对民俗拍照近乎疯狂。
春节期间,也是惠州民俗活动比较多的日子。为了拍摄惠州各地的民俗活动,林志华经常放弃跟家人团聚的时刻,在春节期间开着车,带着自己的摄影器材去博罗、惠东、龙门等地,拍摄各种民俗活动。
有一年,为了拍摄博罗龙溪镇的上灯活动,活动早上5点多开始,林志华凌晨2点就从惠州出发,赶到上灯地点去全程跟拍,一拍就是好几个小时。
林志华说,博罗湖镇的上灯活动很有特色,他前前后后去拍了七八年。当地初六请灯,他一般年初五就会过去。上灯活动期间有燃放鞭炮的环节,鞭炮时时作响,两三公里的路程要走5个多小时。他全副武装,戴着帽子和口罩,从早上到下午,站了七八个小时跟拍,完全顾不得身边的鞭炮响声和可能带来的危险。
与民间艺术传承人成为朋友
因为经常外出拍民俗的原因,林志华还和很多民间艺术传承人成为了好朋友。有一次,他在一个网站上看到博罗柏塘的传统花灯做得不错,就联系上制作花灯的朱师傅,去他家拍花灯制作。第一次去的时候,花灯正处于备料阶段,只是搭了花灯架子,拍不了制作花灯的过程。一个月后,林志华又去了一次,才拍到想要的东西。第二年,林志华又去了朱师傅家,拍花灯制作。后来,惠州市民协举办灯展活动,林志华还邀请了朱师傅来参加,一来二往,两人经常联系,也成为了好朋友。
惠州民俗和古建筑众多,要拍好这些民俗和古建筑,林志华查阅了大量资料,一有空就研究和学习民俗知识,现在对惠州的很多民俗已非常了解,俨然成为民俗专家了。现在的林志华,基本上把时间都用来拍摄惠州的古村落、古建筑和民俗风情,希望用自己镜头把惠州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记录下来。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新闻推荐
两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升级县级医院工程即将竣工 “输血”+“造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制图:周美霞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建设,近日,惠东县第三人民医院即将迎来竣工,并将在年内投入使用。惠东县第三人民医院的前身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