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秋月梅花水 北台浓浓桑梓情
“枫落荒村万壑哀,晚来乘月步南台,空山别有闲天地,胜会曾无辟草菜。”这是清代诗人萧桐青对位于北台村东南方南台山的“南台秋月”的赞美,此景被誉为“香山八景之一”。
北台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700余年前,据《中山市南区志》记载:“始皇帝时,先人已在邑内沙涌、福涌、马岭、北台等地聚居,有10多个居民点。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是最早的南区居民。”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这里常年水热充足,起源于五桂山双鸭山的北台涌经村南由东向西淌淌流过,好水育美景,河涌两岸古木密布,奇花异草竞相绽放,有人称其为中山最美的自然景观。
古代的北台,风景宜人。近代的北台,涌现了一大批爱国爱乡的有志之士,具有“中国空军之乡”的美名。新中国成立后,海外乡亲们不忘故土,当地发展日新月异。北台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及“广东省文明村”。
“中国空军之乡”
宋熙宁元年(1068年),香山立县的发起人梁杞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从石头村(今南区恒美村附近)迁至福涌(今南区北台村一带)开族。元末明初,有杨、刘、陈、郑、徐等近20姓迁入,北台村成为多姓聚居的村落。
北台村是中山市著名侨乡,资料记载,村民最早移居海外的可追溯到清嘉庆五年(1800年),“继渡头积善后裔兄弟到印尼后,沙涌、恒美、北台、寮后等数乡村民,步其路从澳门乘帆船到南洋群岛垦荒侨居。”明代至清初(1505—1605年)起,沙涌、竹秀园、北台、寮后等地村民先后漂洋过海到澳大利亚悉尼、加拿大温哥华、南洋菲律宾等地谋生。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苦力贸易”形成一个出国高潮,据统计,仅沙涌、竹秀园、恒美、渡头、北台等村,就有500多户村民出洋。杨著昆、杨广达和杨广开早年赴欧美经商,杨著昆成为檀香山稻糖业巨子,有“杨百万”之称,创办广昌隆百货公司和檀香山华美银行的杨广达1897年资产仅次于杨著昆,而杨广开成为华侨巨商,他们事业有成后不忘家乡,被称为“北台杨氏爱乡三杰”。
远赴海外的村民不仅将国人的智慧与勤劳传向世界,同时也将海外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引进来,成就了北台村另一美名——“中国空军之乡”。1915年,杨著昆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在檀香山集资筹建“中华飞船公司”,物色有志青年赴美国接受航空训练,并带头送儿子杨仙逸到美国加州学习机械专科攻读水陆飞机结构、性能和驾驶技术。在孙中山护法运动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北台村涌现出杨仙逸、杨官宇、杨孟东、杨标、杨添森、杨捞、杨金海、杨华焯、杨耀森、刘照培等出色的军航人员。
华侨热心家乡建设
杨仙逸牺牲后,其妻程度纯遵照孙中山指示,创办杨仙逸小学和杨仙逸中学以纪念先烈。杨著昆关心家乡公益,出资兴建北台学校,修建全村道路,路面铺设石板,村民为纪念其功德把村中一主要街道命名为“著昆街”。1933年12月下旬,杨添森在大沙头机场驾驶战斗机飞至梅县境界,因大雾迷漫,不幸与另一飞机相撞而殉难,石岐长堤发引送殡队伍,举着“为国捐躯”横幅前导,沿途观者甚表哀悼。
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不乏有海外侨胞为振兴家乡而奔走的身影,杨孟东退休后仍努力推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了解和交流,担任筹建中国首家合资酒店长城饭店的美方副董事长,其妻海伦随其赴北京任职,著有英文著作《长征中的女红军》。杨仙逸长子杨添霭关心家乡教育事业,1982年,变卖在美国的房产,捐资1165万元新建一座以母亲名字命名的“程度纯科学馆”。1983年,首倡在杨仙逸中学开办电脑、旅游、汽车等专业课程,该校电脑教育自此走在中山前列。为奖励师生,杨添霭把石岐祖屋拆建为大楼,所得租金用以设立奖教、奖学基金。移民夏威夷大岛的刘衍朝仍心系家乡发展,1989年至1995年在任法西市华埠顾问期间推动法西市与中山市缔结为姐妹市。
践行农村现代化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台村经济并不发达,企业也不多,仅有北台兄弟碾米小厂,但村民们并不气馁,发挥其勤劳与智慧,利用村周边含有矿物质元素的溪水,大养母鸭产蛋与繁殖,尤其麻鸭所产的黄橙色蛋最受县食品公司欢迎。1953年,南区成立供销合作社,并不断壮大,北台分社于1955年成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北台村积极响应。要致富先修路,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区筹得专款,对沿着渡头县属工业区路段一直绕伸到福涌(月山)、寮后、金溪、沙田(新凤环)、树涌、曹边及北台7个乡村,约9公里长的公路进行修建,通过拓宽公路,增加市政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第二、第三产业发展。1986年,环城公社党委在党委书记郑金钻的带领下,提出借鉴恒美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经联社的经验,互补各乡村的经济发展,于是以行政手法,把环城区上14个乡村(从白沙湾到沙岗)及下14个乡村(从竹秀园到北台)联合组成区经济发展总公司。 1989年后,党委决定走“工业兴区”之路,于是再成立1个环城区村办公股份有限公司,这是隶属在区总公司管理的经济实体,设正副董事长3名。把原来在1983—1984年后撤大队建乡和撤小队立村的生产经济机构改称为乡村经济联合社,并且各社均在区立的经联社引导之下实行集资入股、改善环境、招商引资、修路建厂等,这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加速作用。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1991年1月,市公共汽车公司中巴5号线路(石岐至板芙)开通,经过区中心、恒美、长环、北台车站,到达北台管理区。同年,自来水管道从恒美新村仔延伸到北台,并接通马岭的新村、羊寮,日供水量5000多吨,为北台工业区的建设提供有利条件。11月,北台长城工业区破土动工,次年,占地约0.33平方千米的北台长城工业区建成,东邻广珠公路105国道,北靠北溪河,水路交通便利。该区厂房面积约30000平方米,有企业15家,主要企业有诚俊制服有限公司、伟豪家具厂、美迪家具厂、力高家具厂、凯昀雨具制品厂、华之杰电子厂等。1993年,占地634平方米的北台市场建立。
1991—1998年,14个行政村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完善服务功能,贯彻“因地制宜、多方发展”方针,开展“外引内联”招商引资,纷纷建设工业小区,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业企业发展实行现代管理,北台村工业企业发展为全区的楷模。于1998年成立的广东菱电升降机有限公司为北台村的代表性企业,为南区特色工业——电梯产业奠定基础,2005年,该公司的电梯远程遥测系统被评为中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依托杨仙逸祖屋、杨官宇故居、詹园、凤鸣杨公祠、陈家祠、老林祠等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存,北台村村民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爱国爱乡之情,正着力打造有故事有乡愁的空军特色精品示范村,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资料链接
“革命航空之父”杨仙逸
1917年,杨仙逸为建立革命武装,与蔡司度、陈应权、高廷槐等华侨飞行家及工商业者在美国旧金山创办图强飞机有限公司,培训中国飞行员及航空工程技术人员,并发起组成飞机队,驾机回广州参加护法战争,被孙中山任命为飞机队队长,率2架飞机讨伐盘踞海南岛的龙济光。1919年,与张惠长等在福建漳州组建援闽粤军飞机队,为中国首支革命空军飞机队,任总指挥。1921年,向华侨筹款购机,购买飞机8架,另其父捐献4架,支持孙中山扩充粤军飞机队,期间,被誉为“军航先驱”的杨官宇设法协助将飞机转运回广州。1923年,在杨官宇的协助下制成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以“乐士文”(宋庆龄的英文名)命名的首架军用飞机,杨仙逸的贡献获孙中山和宋庆龄高度评价,誉其为“革命航空之父”,孙中山书赠“志在冲天”横匾。是年秋,杨仙逸率飞机队参加讨伐陈炯明,杨官宇协助粤军追击逃窜到惠州的叛军,每天5次轮番轰炸。为摧毁惠州城垣,杨仙逸于9月20日前往博罗之梅湖白沙前线,在研究一架水上飞机水雷改装时,因意外爆炸而殉难。牺牲后,其侄杨添森决心继承其革命遗志,经批准加入国民革命第一集团军,为空军第五队飞行员。
(注:资料来源于《中山市南区志》(中山市南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5)、《中山村情》(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11)
街坊口述
北台涌曾是中山最美山溪
●人物:孙幸
●年龄:57岁
●职业:无固定职业,做过老师、记者、官员、经理等。
“南台秋月”是元代评出的“中山八景”之一。据《香山县志》记载:“南台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梅花水南,与北台山对峙”,其位于现今的南区北溪社区。当年的香山县城南峰峦耸秀、气象端然,每逢秋高气爽时节,成了乡邑邻里雅士赏月的绝佳好地。按照古人的审美标准,绝佳美景必须有山有水,这里南台之外,就是梅花水了。
据《中山市地名志》记载,梅花水发源于五桂山的梅花地顶,向西流经黄茅平、石鼓、梅坪、龙塘及北台、树涌后注入石岐河,全长23公里,因发源于梅花地而得名梅花水。这一水流东隔大尖山与南台山,西界梅岭与湖洲山,是这些山岭的分界线,又名横坑水;在五桂山的流段,俗称石鼓河;又因其主河道在北台至涌口一段,故又称北台涌(读作“冲”);1976年为疏排山洪进行了人工疏浚,那年代又称为红旗河。
这是一条发源于五桂山的重要溪流,故早在民国时期这一流域的行政区就定名为北溪乡。时光流逝,行政区的建制先后经历了乡、区、大队、公社、社区,一直以来都是冠以“北溪”之名。可想人们对于这一山水的依恋。
1989年出版的《中山市地名志》上还记载,北台涌河面宽60米,水深2米,流量86立方米/秒,可航行5~30吨位船只,是环城区南部、五桂山镇西部的主要河道。由此,使我回想起童年生活中北台涌。
北台涌自东穿过旧105国道上的北台桥流到北台村口前,折了一个S大弯转向了南。而前一段则是当年中山学生的野炊胜地梅坪溪。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北台涌水量充沛,溪水清沏,就算是站在过人深的溪水中,还能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脚指头。在S弯位,冲积了两个大沙滩,沙质均匀洁白,沙滩宽阔坡缓,水位由内弯向外由浅变深。当年这两个大沙滩自然成为了村民们洗涤的好地方,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男女分占形成了两个天然浴场。由于北台村是历史上著名的侨乡,民居建筑豪华、宽大而漂亮,在每家后座或后门都挖有水井,水质丰沛清洌。所以,村民平日洗涤、饮用水是不用到溪上去取的,一般只有夏天游泳玩水或洗涤大件东西才会到溪边去。
当年的北台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夏天跟着大人去洗床单、被套或蚊帐等什么的,因为这样可以无止境地痛快玩水。在溪边洗这些的东西方法十分特别,不用洗衣粉,不必用手搓,而是在溪水中往沙底插上一根挑衣物来的扁担,将床单、被套或蚊帐系在上面,一任衣物在水中随意漂动,个把小时,衣物就会洗涤得洁白如新,非常神奇。现在说来,其实道理也十分简单,因为溪水富含碱性,而且流动迅速(这一点从市志上记载的流量就可知),衣物在水流的自然冲洗下,其作用比现的全自动洗衣机效果还好。每次跟大人来洗东西,童孩的我就斜躺在浅浅的溪水中,也让水流随意地冲刷着身体,伴着微微的波浪,半浮半沉,手里不时地拨弄着水中的沙子,而眼睛却仰望着横跨溪上的北台桥,注视着过往的行人、车辆。
沙滩的边上,有大片杂树林,有洪水时漫入林中,水退后树下又是一片沙子,夏天荫凉而干净。来洗东西的大人会在那里歇息、聊天,远远地看着玩水的小孩和漂洗的衣物。傍晚那里又是天然浴场的更衣室。
北台涌,在水深的一边还有个土建码头,经常有大木船运来村民建房用的砖石材料,或者有商船来收购荔枝、节瓜、甘蔗等农产品,北台村的名特产粉葛就是通过这个土码头远销海内外的。船停在水中,从船沿搭下一条长长窄窄的桥板到岸上,就可以上下货物了。放学了,我们不玩水时,就坐在岸边,看着船家装卸货物,搬运工在桥板上行走,桥板自然弹上弹下,如同耍杂技一般。
岐关西路横跨北台涌的北台桥是那条公路上最重要的一条桥梁,就位于那个S大弯的开头。20世纪60年代时,北台桥是一条全木质架构的公路桥,用众多黑色油漆防腐的大圆木组成无数个三角、几何空间,架构成多个桥墩,支撑着并不太宽阔的桥面,仅能容一辆汽车通过。以当年的交通流量来说,很少有车辆迎头相遇,大半个小时也不一定见上一辆驶过的汽车,这样的宽度已是足够应付通行了。当年的桥拦杆也是用木头做成,最为特别的是,由于桥面并不宽阔,所以在桥的中段,两边建造了两个向外凸出的供行人避让汽车的闪避台,不足一平方米。当年,一班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坐在闪避台的栏杆上,等待过往的汽车通过。因为这样就可以近距离、安全地观看汽车。看汽车是男孩童年时代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一边泡着清沏的溪水,一边从桥下看汽车过桥又是一件别有趣味的事情。由于桥并不宽阔,所以过往的车辆都会减速开慢一点,桥头两边还竖着大大的“慢”字提醒牌。这样看车就会比在公路边上看得清楚。不过,因整座桥是用木头建成的,桥面铺着一层沙土,当载重汽车通过时,偶尔也会听到木桥吱吱作响,有时还会从桥面的板缝中洒下一阵沙土。可别小看这座木桥,当年它是岐关西路上的咽喉。直到改革开放前,在桥的两头还建有民兵值班的哨岗,晚上和节日都有民兵拿枪值班。轮值的全部是北溪大队的民兵,那些挎着步枪神气十足的民兵哥哥,是我们童年非常羡慕的对象。邻屋的哥哥一够年龄就申请当民兵,就是因为可以拿真枪守桥。
上世纪70年代,北台桥扩建成一条水泥公路拱桥。建桥时,我们还兴奋了好一阵子,新桥在我们眼中非常宽阔,我们的村前有了一条大桥,心中充满自豪。在上世纪80年代,溪中的沙子是非常优质的建筑材料,经常有不少挖沙船在贩沙。到了90年代,我们已经再也见不到清澈的溪水和宽阔的沙滩。随着水流量的减少,桥的两边,取代而之的是一段长长的泥潭和黄黄的泥水。到了2011年,有关部门曾设想将岐江游与村口的詹园连成一线成旅游联盟,但北台涌与石岐河连接的涌口已长满水浮莲,再也不能通航了。
早已拓宽了的公路已不大容易察觉北台涌、北台桥的存在,遥想童年的快乐时光,每次开车经过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向两岸张望,希望从两岸的现状中,能寻找到一丝当年令人怀念的痕迹。位于北台涌边的詹园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区。
如今,新一轮乡村振兴规划正在进行中,期待它为北台涌、北台桥的美景带来新希望。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杨孟曦刘瑞娟谈到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名患者,中国第15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员邱华骥说,那是他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