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草青青 □苗理洁
春日好踏青王子轩 摄
清明时节,惠州人除了祭拜先人这项重要的风俗活动,也习惯出门踏青觅春,舒张襟怀。旧时的西湖棹歌有唱:“三月花开湖草青,踏青都上六如亭……”六如亭在孤山王朝云墓前。其实,何止六如亭,城外无尽的青山和广袤的田野,都是踏青的好地方。这时节,野草野菜都露芽了,嫩滋滋、水灵灵的,叫人爱怜。野花儿也逐一绽放,撩起踏青人采摘的欲望。
儿时我随长辈到郊外的凤凰岭祭拜先祖,路途见沟壑里丛丛的糖罂筋(一种小灌木)开出一簇簇的花朵,在三月的风中恣意地摇曳。至成年以后,我才想起用“冷艳”二字形容它。它的花瓣雪白雪白,中间衬着黄色的花蕊,黄白相间的色彩煞是醒目养眼。雪白的花朵开在清明时节,不知是否为苍天的旨意,以它的纯净来祭奠山野那些数不清的亡灵?我那时虽年幼,心灵竟敏感地对它产生一种敬畏。然而它的花朵在风中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令我情不自禁手痒起来,走上前想摘下来,但它枝丫上尖利的刺令我望而却步。领着众人上山的大伯母告诉我,一朵花就是一个果,到秋天它就结出糖罂子了。罂,惠州话就是瓶子,糖罂就是装糖的瓶子,故我想象它应该是甜的。当我初中毕业下乡当知青到了一个小山村,每日在山间行走,看多了野花野草,知道糖罂筋学名叫金樱子,是蔷薇科植物,难怪它那么香呵,原来是香花一族。缘于对它情有独钟,我特意在一个秋日上山割草时,设法打开一个长满毛茸茸小刺的糖罂筋,看里面是否装满了糖?嗯,没有。再好奇地用舌头舔了舔,似乎有微微的甜味。这时的我,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女孩子。我后来目睹了人们摘下它成熟的果实,晒干放入坛子里,浸入米酒中。才知道糖罂筋原来可以泡酒,那就是金樱子酒。经过数月浸泡的金樱子酒,民间认为可壮阳补肾,舒筋活络,对治疗遗尿、尿频等疾病有辅助作用,为强身健体之补品。糖罂筋、金樱子,就是这样印象鲜明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
清明时节草青青,女人们上山都会带上个小布袋,若看见小手指长的艾草是不会放过的。我后来知道,这种惠州人叫“艾”的小草学名叫“鼠曲草”,与那些尺把长的大艾草同属菊科,同有散寒温经的异曲同工之妙。代代惠州女人流传下来一种厨艺,是将它制成一种美食——艾角。制艾角是考究女人耐心和手艺的一件事:回家后要用锤子锤烂取出汁,如果想长期保存,就要晒干敲打后除去艾梗留下艾绒,再按照一定比例的糯米粉和粘米粉一起揉,揉到柔韧适中时,像包饺子一样包上馅,只是这个“饺子”比正常的饺子要大三四倍,谓之“艾角”。惠州人对吃是从不含糊的,调制艾角的馅都会照顾众人的口味,有甜也有咸。咸的馅是萝卜丝,内夹虾米粒、肉粒、冬菇粒和葱头粒。而甜的馅是炒香的芝麻与花生研成粉加上糖,然后做成圆圆的形状,称之“艾饼”。不管咸的艾角还是甜的艾饼,这凝聚着女人们智慧的小吃经大锅的蒸汽蒸熟,那艾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吃过齿颊留香。人们没有辜负这窜出地里的鲜嫩,珍惜这上苍的馈赠呢。有心思的人家,赶在清明前几日,已经捷足先登踏青采来艾草做好艾角艾饼,待清明之日带上山,恭恭敬敬供奉在先人墓前,表达孝子贤孙的愿望。艾香啊,随风飘上天吧,让先人也沾沾这春天的味道,这是代代惠州人熟悉的味道!
如金樱子雪白的花开在清明时节,意为孝的白色也呈现在祭拜先人的祭品中。惠州人茶余饭后常吃一种叫“水粄”的小吃。这种平民化的食品做法简单,吃法有趣。水粄,顾名思义就是水做的粄。巧妇先将大米磨成浆,然后浇上薄薄的一层米浆放入蒸盆里蒸,几分钟后揭开再浇一层米浆再蒸,如此七次,熟了之后切成方形或菱形,可一层层剥开品尝,又曰“七层粄”。物质匮乏的年代,水粄的佐料无非就是油盐之外加点胡椒粉和葱花,有条件的加点肉末。
茶余饭后的一碗水粄,在万物复苏的清明时节,成为以物思人、以物寄情的祭品,惠州人以自己传统的方式缅怀上天的先人。
哦,清明,“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清风吹空,纤云四卷,光影四射,温暖晴和。春天的大自然无限生机,烟火人间有情有义。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清明时节,极目天地,万物葱茏一片绿色,天上人间,共享太平盛世的一份安恬。
新闻推荐
惠州中行实地走访民营企业。惠州中行与惠州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联手开展“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之金融知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