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高分入列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初步形成“一湖两江十四涌,一海三山八湿地”水生态格局,为建设幸福美丽家园打下坚实基础
10月底,惠州西湖摘取国家5A级景区金牌。本报记者姚木森 杨建业 摄
惠州市再添一个“国字号”荣誉——“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日前,经过水利部技术评估和省水利厅组织的行政验收,惠州市以全票高分通过验收。至此,惠州成为全省四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之一。
由省水利厅组织的验收委员会认为,惠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保障措施有效、布局合理、创新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初步形成了“一湖两江十四涌,一海三山八湿地”的水生态格局,为建设成幸福美丽家园,打造成特色鲜明的“惠民之州”营造了良好契机。
事实上,自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惠州围绕“河清、海晏、湖美、惠民城”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狠功夫做好水文章、答好生态卷,呈现出了诸多亮点。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接下来惠州市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契机,进一步做好试点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努力打造“湖之秀、江之美、海之韵、山之灵”的滨海山水之城。
亮点1 人水和谐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水管铺到家门口,村民喝上“放心水”
“太好了,不用担心虾塘和农田被海水淹没了。”去年,随着长排海堤加固工程建设完工,惠东县稔山镇芙蓉村村民陈叔如释重负。
原来,长排海堤位于稔山镇,全长10.69公里,保护耕地1.5万亩,保护人口2.8万人。该堤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防潮标准不足十年一遇,存在堤顶高程偏低、堤身单薄、部分侧墙崩裂、水闸残旧老化等安全隐患。为保障堤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该海堤被列入省水利“双千工程”推进实施,实行加固达标,修建涵闸15座,大大提升了防潮标准。
“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以来,惠州市将水安全保障作为重中之重来推进。”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惠州市通过实施完成重要堤防加固、防洪治涝、沿海生态防护林、中小河流治理、供水工程等项目,进一步构建完善了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和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城市防洪除涝工程达标率从试点前的50%提升至67.5%。
农村地区缺水和饮水安全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记者了解到,市委、市政府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和市十件民生实事,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截至去年年底,惠州市完成了总投资23.07亿元的59宗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了全市131.45万人的饮水问题,比省定时间(2018年)提前一年。“水管铺到了家门口,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放心水"。”惠阳区良井镇居民魏国华高兴地说。
亮点2 河湖相通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实施市中心区河涌综合整治 推进“两河”流域污染整治
水清、树绿、村美……日前,走进博罗县长宁镇松树岗村,美丽新农村的新气象扑面而来。村中有一池水清澈见底,水底植物生机盎然,构成了“水下森林”般的原生态美景。这是松树岗村的水环境治理项目,通过循环生态链净水技术,保持了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
记者了解到,松树岗村全力推进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建成了农村污水收集管网、生物厌氧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当中,在推进“美丽乡村·清水治污”行动时,松树岗村大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先后建设了8个微型分散型污水处理湿地系统及配套收集管网,进行池塘生态修复约6000平方米。该项目建成后,服务当地居民近2300人,大大改善了当地水生态环境,塘水清澈、岸边杨柳依依的场景让大伙纷纷点赞。
放眼全市,惠州通过对市中心区河涌实施综合整治和淡水河、潼湖“两河”流域污染整治,推进潼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有效改善了河湖水环境质量,城市建成区27条黑臭水体整治已经有17条初见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市通过实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6.4%;并构建了基本覆盖全市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在2017年度全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考核评分中,惠州排名全省第三。
亮点3 健康多样的水生态修复体系
重要水源地森林覆盖率提至89.4%
傍晚时分,惠州西湖丰渚园湖面在夕阳余晖下波光粼粼,飞鸟盘旋,与晚霞交相辉映,犹如一幅动静相生的风光画卷。
如此诗情画意的美景,得益于惠州西湖(南丰湖)生态修复工程。经过修复和优化维护,修复区已构建起优良的水生态系统,湖区修复后水体透明度从0.3米提升到1.5米以上,水深1.6米至2.5米之间,湖水清澈,各种污染物指标均显著下降,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Ш类标准以上,恢复了水体的自净功能,水质和景观得到明显改善,构建起湖区平衡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通过实施西湖水生态修复、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修复与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红树林湿地修复与保护、海洋生态修复等项目,全市江河湖海整体水生态系统质量大大提升。”上述负责人介绍,其中,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盖率从试点前的68%提升到89.4%,水岸林木绿化率从试点前的85%提升到94%。在去年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上,惠州获得“2017年美丽山水城市”。
亮点4 集约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去年完成全省首宗水权交易项目
推进水权交易是新时代实施“管水治水兴水”战略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新课题中,惠州走在了全省前列。
据介绍,去年7月,惠州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及东江流域取水量分配指标转让项目在省环境权益交易所正式挂牌,标志着全省乃至华南地区水权交易挂牌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这也为在南方丰水地区推行水权交易提供了宝贵经验。
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省水权试点城市之一,惠州的重点任务是开展农业结余水量指标向广州等市有需求的工业项目有偿转让工作。随着水权项目交易的完成,惠州向广州转让1.03亿立方米的水权,理论上可以支撑广州约300亿元的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惠州市还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现了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连续多年下降,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
亮点5 贯通古今的水文化传承体系
开展“保护母亲河”专项志愿行动
“东江、西枝江等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惠州儿女,倡议青少年保护母亲河,助力实施河长制,做惜水爱水的倡导者……”今年,惠州市“河小青”志愿服务总队成立,“河小青”们在市水务部门河长办的指导下,常态化开展护河、巡河志愿服务活动,并向市民传播绿色生态理念,强化河湖管理保护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
据介绍,“河小青”将在河湖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倡导青少年从自身做起,少用塑料袋,慎用洗涤剂,购买环保产品,绿色消费;不在河边扔垃圾,不在河岸堆垃圾和废物,保护水生生物和野生动植物;树立节约用水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让保护水资源成为社会新风尚。
此外,通过惠州市多年来举办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和“保护母亲河”专项志愿行动,“珍惜水资源、爱护水环境、参与水治理”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经在惠州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扎根发芽。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惠州市民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98.81%。
知多点
“一湖”:指位于惠州城市中心的西湖;“两江”:贯穿惠州市的东江、西枝江;“十四涌”:惠城中心城区14条河涌综合整治工程(金山河、青年河、望江沥、大湖溪沥、洛塘渠、陈塘河、小金河、莲塘布河、河桥水、冷水坑河、马安河、南东坑水、风门坳河、白石渠)。“一海”:惠州南部近海水域和海岸带;“三山”:罗浮山、南昆山、象头山;“八湿地”: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潼湖湿地公园等八个湿地公园(潼湖湿地公园、西湖湿地公园、红花湖湿地公园、金山湖湿地公园、惠东县盐洲岛红树林湿地公园、东江湿地公园、博罗县显岗水库湿地公园、龙门县梅州水库湿地等8个湿地公园)。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杨 熠
新闻推荐
有效保护水脉,提高城市颜值 惠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验收
制图:谢志清日前,惠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了水利部验收,这意味着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拥有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