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保护水脉,提高城市颜值 惠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验收
制图:谢志清
日前,惠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了水利部验收,这意味着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拥有丰富的水脉,是惠州得天独厚的资源。而保护好水资源,也是这座山水城市一直以来都未敢松懈的追求。“惠州优美的水环境是全市人民共同爱水、护水、节水的努力成果,也是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具体体现。”惠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做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时表示。
得到有效保护的水脉,不仅提高了惠州的城市颜值,也是该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迈向国内一流城市的坚实保障。
23项考核指标全部达标
2014年5月,惠州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随后,该市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并按程序报水利部、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3年建设期,惠州按照方案开展了不少工作。
惠州的试点任务,是要构筑人水和谐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形成河湖相通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塑造健康多样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建立集约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构建融贯古今的水文化传承体系等。
通过这五大体系的构建,惠州的目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惠州的水生态文明水平,构筑“一湖两江十四涌,一海三山八湿地”的水生态格局,彰显“湖之秀、江之美、海之韵、山之灵”,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幸福美丽家园,打造特色鲜明的“惠民之州”。
如今,历经三年(2015—2017年)试点期建设后,该市各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记者查阅惠州市水务局提供的材料看到,列入试点期实施的项目共有60项,其中已全部完成的有57项,占比95%。试点期实际完成投资76.95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110.4%。而实施方案确定的23项考核指标中,截至2017年底,11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达标,其中有5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12项预期性指标也全部达标。
17条黑臭水体改造已初见成效
惠州三年试点交出的这份成绩单,从惠州绿色发展的相关指标上有着更为直观的体现。
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覆盖率从试点前的68%提升到89.4%,水岸林木绿化率从试点前的85%提升到94%,在2017年底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上,惠州获得“2017年美丽山水城市”。城市建成区27条黑臭水体整治已经有17条初见成效,通过实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6.4%,通过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先行”和“清水治污”行动,构建了基本覆盖全市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城市防洪除涝工程达标率从试点前的50%提升至67.5%;城市集中供水实现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从试点前的49%提高到95.6%,超额完成了试点期目标;通过参与国家水权交易试点,完成了华南地区首宗水权项目交易……
在惠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委员会负责人看来,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了水安全保障能力,改善了水环境质量,优化了水生态系统,完善了水资源管理体系。惠州市初步形成了“一湖两江十四涌,一海三山八湿地”的水生态格局,为该市打造成特色鲜明的“惠民之州”提供良好契机。
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
新闻推荐
锻造“五好”教师团队培养“四好”合生学子 惠州市合生实验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惠州市合生实验学校东大门。学校健美操队参加广东省第四届体育会开幕式。2017年教师拓展素质培训活动。家校共建——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