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品”教育浸润校园教苑新苗活力迸发 惠州市第二十五小学特色建设跨越发展纪实

惠州日报 2018-12-24 10:34

年轻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开展专业发展交流活动。

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课。

陶艺作品展示墙。

文化艺术节京剧大鼓特色表演。

学校舞龙操参加2017年省运会开幕式。

“快乐庆六一,书香润心田”文艺比赛。

入学礼。

拜师礼。

入队礼。

毕业礼。

2015年9月,高榜山下,红花湖畔,一棵教苑新苗破土而出。短短四年,有一群人把追求卓越的精神倾注到教育事业中,砥砺前行,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成就了一所朝气蓬勃又特色鲜明的学校——惠州市第二十五小学。建校以来,该校坚持“金品”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致力构建“金品三园”(丰盈智慧的书香校园、孕育幸福的精神家园、畅享成长的发展乐园),把“有教无类,出类拔萃”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学校精神,引领师生追求“金玉其质,晖耀一生”的价值目标;坚持全面育人,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幸福成长,自由绽放,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四年来,该校先后荣获广东省毒品预防教育示范校、广东省依法治校达标学校、惠州市书香校园、惠州市巾帼文明岗、惠州市防震减灾示范校、惠州市交通安全共建单位及惠城区文明校园、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立德树人先进集体、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等荣誉。

理念文化引航向 硬件建设筑根基

“办学校其实就是办文化,一所好学校必定有好的校园文化。”市第二十五小学校长吴艳晖认为,作为新办学校,理念文化是思想之根,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灵魂,更是全校师生的思想和精神。建校伊始,该校就以“金品教育”为发展理念,以“金玉其质,晖耀一生”为引领,走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建构起全面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即有能力、有远见、有威望的班子文化;有才、有为、有位的教师文化;成人、成才、成功的学生文化;知性、协作、共进的家长团队文化;和谐、书香、进取的班级文化;多元、个性、创新的课程文化;自主、灵动、开放的课堂文化;正德、正风、正行的德育文化;精致、精美、精彩的环境文化。在理念文化的引领下,学校稳步健康发展,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该校成为一至六年级全部开齐,拥有教学班18个,教师51人,在校学生785人,师资优良,教学设施完善的“年轻”学校。校园占地188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191平方米。具有格局独立的教学楼、综合楼、行政楼;错落有致的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场所齐全的图书阅览室、实验仪器室、电脑室、多媒体阶梯教室、书法室、美术室、舞蹈室;配有设施完备的电教平台、网络系统、电视系统、智能化监控系统和多媒体投影系统等,能满足36个班入读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需求。

记者看到,在学校大门左侧的工地上,工人正在紧张施工。据了解,那是学校发展的二期工程,将建设包括运动场、室内体育馆、地下停车场在内的各项工程,建好后学校的硬件设施将更加完善。

智慧管理强师能 人文底色育师魂

青年教师较多是新开办学校的一个特点,市二十五小学青年教师占比达77%。青年教师具有进取心强、朝气蓬勃、易接受新事物的优点,但也因年纪轻、资历浅,具有经验欠缺、专业技能薄弱的不足。为了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该校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出“情智育师”模式,形成了“留人——育人——立人”一体化培养策略和突出阶段性培养,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策略,使人才“留得住、育得好、站得稳”。

两大策略的背后是大量建设性的工作。据吴艳晖介绍,学校结合教师个人成长计划,设立了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的不同目标体系,分别从思想认识、专业知识、教学基本技能等方面细化目标,逐步完成青年教师的“适应期——发展期——成材期”成长过程。

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该校智慧管理,刚柔相济,修订完善了《学校规章制度汇编》《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手册》等,用科学制度引领教师发展,并创新管理模式,让青年教师根据自身专业优势与兴趣,积极参与到学校的“阳光足球”“花样篮球”“经典国学”等课题管理中,发挥青年教师特长和主人翁精神。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每学期开展“读一本好书”“上一堂示范课”“搞好一个课题研究”“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论文”“进一次教师论坛讲座”及“四个一”活动(青年教师说、上、评、研)、新老教师同课异构、亮相课等途径和方式,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并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到外校、外地参加学习培训,吸收先进经验。

同时,学校也彰显出浓郁的人文关怀,深入了解每一位年轻教师的需求和想法,通过户外拓展运动、校内文娱活动,以及“师生共读经典,重建阅读时光”“最美教师”评选等活动,让青年教师的团队精神、凝聚力得到提升,师德师风得到锤炼。

各项有效举措让该校大批年轻教师成长起来,在区教育局组织的有关评比活动中,获得了“优秀语文科组”“优秀数学科组”“优秀音乐科组”等荣誉,语文课组还被授予“惠州市巾帼文明岗”称号。近两年来,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教学竞赛、论文评比、指导学生参赛中有一百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该校还积极探索,努力构建魅力型、科研型、骨干型教师团队。建立“高榜苑”,为教师提供一个舒适、休闲的读书环境;抓好层级课题建设;推进教育科研活动;建立“二十五小名师工作室”,努力营造教师教学、科研良好氛围,为提升育人质量奠定了基础。

科学思路促发展 立德树人育英才

科学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机制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进步的活力,也决定着一所学校不竭的创造力和竞争力。该校遵循“德行美政”的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本着“五个增强,五个淡化”(增强服务意识,淡化领导意识;增强肯定意识,淡化否定意识;增强情感意识,淡化处罚意识;增强协作意识,淡化指挥意识;增强“对话”意识,淡化“灌输”意识)的原则,在管理内容、程序、方法上实现了科学化、人性化。

在完成前三年的规划基础上,该校今年初拟定出了新三年规划,即“一

个中心,两把思想,三轮驱动,四字方略,五种精神,六心育人”(以教学为中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科组围着年级转、老师围着学生转、全校围着教学转;工作要严、细、实、活;主人翁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忠心、爱心、童心、信心、恒心、孝心)。

“在新工作思路指引下,学校事事精细化,件件有落实,人人有责任,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局面,确保学校各项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正朝着既定目标大步前进。”学校办公室主任刘庞斌告诉记者。

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德育是育人的主体。该校把德育摆在首位,坚持“养品格·润品质·上品位”的德育理念,以“金品教育”作为切入点,通过“四礼四节”(入学礼、拜师礼、入队礼、毕业礼;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元旦节)仪式,开展文明礼仪和感恩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厚于德、诚于信、敏与行”的广东精神,把传统的“仁、礼、信、孝”以及修身、立德、立志等思想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该校还通过编写出版《高榜山下》校刊,作为重要的理论宣传窗口、活动宣传窗口和立德树人成果展示窗口,让社会了解学校、熟悉学校,并相互沟通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通过创建“名班主任工作室”,制定名班主任建设方案,进行班主任工作课题开发和研究,把德育工作与班主任工作高度融合。同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活动突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培养等教育内容的落实,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爱心教育暖人心 特色活动扬个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在市第二十五小学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和谐相处、和爱相交,和美相融是一种愿景,更体现出一种爱心教育的理念。

吴艳晖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把“爱的教育”融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该校给班主任增加了“额外”的家访任务,就是要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爱。作为普通教师,也许在物质上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多少帮助,但在精神上给予的帮助却是无价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校一名男生家庭困难,由爷爷抚养,学校得知情况后,为其申请贫困资金,班主任老师还经常去孩子家里,给孩子鼓励、帮助。听了这个故事,记者不由想起了高尔基的一句名言,“真诚的关心,让人心里那股高兴劲儿就跟清晨的小鸟迎着春天的朝阳一样。”正是有了温暖人心的爱心教育,校园成了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的摇篮和乐园。

特色建设是学校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独到的办学举措和办学特色是学校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宝贵财富和永恒动力。该校从创办那一天起就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始终坚持学生发展主体,始终坚持“全面育人”,探索适合本土特点的教育教学思想,在特色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活动育人,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该校按照“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理念,给学生确立了10项素质目标: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标准的本地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硬(软)笔字;唱一首好歌;能弹奏好一种乐器;能掌握好一项健身技能;有一门自己强势的学科;有一项业余爱好;能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并围绕这些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

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在学校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纷纷加入各种社团,文学社、合唱团、陶艺社、英语社等学生社团,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体验活动,既展示了学生朝气蓬勃的活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气质形象。

艺术育人特色显著。为加强学生艺术熏陶,力争让每一个孩子学会一门乐器,还实施了“一、二年级口风琴入课堂,三、四年级葫芦丝进课堂”计划。通过不懈努力,该校在在艺术育人上形成了自身特色。学生“舞龙操”应邀参加了第四届省运会开幕式表演;“小精灵”合唱团参加区演出获三等奖;舞蹈队的“荷韵”获三等奖;“高榜山下”获最佳原创将;诚信童谣获市一等奖……

“我们就是要把校园打造成一个七彩的万花筒,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梦想,每天都有新的追求,每天都有新的学习激情,每天都享受着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无限快乐!”吴艳晖对记者说。

据了解,该校从区域文化和学校文化入手,结合理念文化提炼出“陶艺”特色项目。特色项目的实施途径包括宣陶、识陶、读陶、制陶、赞陶、赏陶、研陶,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从认识上升到审美,从知识上升到艺术。该项目成为师生最喜欢和自豪的活动,也成了学校对外宣传的一扇窗口。

在校园教学楼的楼梯,一个个装满学生陶艺作品的小柜子吸引了记者的眼光。一件件稚拙、质朴却不乏生动的陶艺作品,是孩子们智慧和才能的显示,是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是情感的流露和个性的体现。作品所表现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与孩子心灵、情感相对应的特殊语言形态。

◎结语

民间有句谚语“桃三杏四梨五”,意思是说,一棵桃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结出果实。如今的二十五小恰好用了三年时间,如桃树般结出了丰硕果实。走过的三年,坚实的脚步铿锵有力,喜人的成绩催人奋进,这棵教苑新苗正向人们展示着她初绽的魅力和风采。

桃园芬芳,岁月如歌。“年轻”的二十五小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驶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我们深信,乘着教育发展的东风,承载着万千莘莘学子的梦想,明天的二十五小一定会实现新的跨越。

本报记者欧阳成

本版图片由惠州市第二十五小学提供

新闻推荐

到惠州旅行洗肺去

罗浮山。旅行,人总是喜欢往最远的地方去跑,越近的地方越是不在乎,总是感觉那么近的地方,随时都可以去,总会忽略掉,错过身边最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