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寓惠让西湖声名鹊起 “标名亦自东坡公” 他的生花妙笔和巨大影响力为惠州历史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惠州日报 2018-12-03 09:41

在惠州漫漫历史征程中留下“雪泥鸿爪”的先哲名儒,不胜枚举,如果要选出一个作为代表,那么非北宋大文豪苏轼莫属。苏轼贬谪惠州,成为惠州一个重大文化事件。“东坡到处有西湖”、“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等后世评语,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苏轼寓惠的意义。

1

东坡置地建屋“规作终老计”

从贬惠州始,长达6年的岭南之贬,是苏轼人生的最后历程,也是重要历程。伴随他南下的家人只有幼子苏过和侍妾王朝云。

苏轼一行在北宋绍圣元年(1094)九月穿越大庾岭,顺北江而下,途经清远、广州等地,在抵达惠州城之前,苏轼还顺道去游览了心慕已久的罗浮山。当年十月二日,苏轼一行抵达惠州城,吏民争相询问,父老相携出迎。

苏轼觉得惠州不错,“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惠州太守詹范和博罗县令林忭成了他的好友,还经常有一些慕名来访的官方和各界人士,和他都很谈得来。

苏轼在惠州城住了两年七个月——惠州人还算出了苏轼在惠州时间为940天,留下了587篇(首、幅)佳作。他开始住在东江和西枝江合流处岸边的合江楼,后又迁到对岸的嘉祐寺,最后选择了白鹤峰,在那里买了数亩地,“作屋二十间,规作终老计”。他在白鹤峰凿的水井至今犹存,被称为“东坡井”。

寓惠的苏轼作为贬官,不能行使官权,但他对社会事业的热情却不比追求政绩的地方官少。他尽可能地利用他的关系和影响力,一如既往地为群众做好事。

宋绍圣三年(1096)大年初一,博罗发生大火,全城尽毁。苏轼建议放粮赈灾,建立临时居所,阻止抢劫,甚至想到维持市场货源以及不让官府以重建衙门为借口强征民力民财;苏轼观察到惠州驻军的营房散布在市井民居之间,提出建议,划地集中建了三百间营房,使百姓免受骚扰;苏轼看到秋末收成好,米价下跌,官府要农民折以现金纳税,就建议表兄、时任广东提刑的程正辅和税吏谈判,让农民交税时粮钱两便或按低粮价收税,既征收了赋税,又缓解了农民的困难。

在唐宋之际,惠州还是一座寂寂无闻的南方小城。苏轼的降临,影响了这座城的命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成为惠州乃至岭南的广告词。苏轼还以其生花妙笔和巨大影响力,为惠州西湖增添风采。

2

苏轼到惠不久,即为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

苏轼寓惠前,惠州西湖称“丰湖”。“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苏轼秀口一吐,一首《赠昙秀》,头一回将丰湖称作西湖。此后,人们逐渐将丰湖称作西湖。

苏轼杖履常及惠州西湖。苏轼独具慧眼,认为惠州西湖特点是“山水秀邃”。他纵笔绘写这泓湖水:“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去,照我一杯残。”他把丰湖月夜的美景媲美于杭州西湖。“此为题品惠湖风景之始”,泗洲塔因此得到“玉塔”雅称。

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说的是杭州、颍州、惠州三大西湖。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这三个西湖的出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曾经是苏轼被贬到过的地方,即所谓“东坡到处有西湖”。

惠州西湖“湖山烟水之美,藉坡公题咏之”,苏轼的诗文,大大提高了惠州西湖的知名度,使得惠州西湖的名气,在全国36个大小西湖中,仅次于杭州西湖。明代大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诚如斯言。

宋绍圣三年(1096)七月,苏轼的侍妾王朝云病逝惠州,这给苏轼带来刻骨的悲痛。苏轼含泪把朝云瘗骨湖畔,在其基上建六如亭以纪念,亲撰《墓志铭》。王朝云在湖中孤山与玉塔相对长伴,苏轼作诗诉说王朝云之死“使我如霜月,孤光挂天涯。西湖不欲往,暮树号寒鸦”(《丙子重九二首》之一)。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不朽诗篇,以及他和王朝云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为惠州西湖山水添注了诗情缭绕的人文气韵,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苏轼在白鹤蜂的新居,书房命名为“思无邪斋”,客厅为“德有邻堂”。他常与邻居秀才翟逢亨交往,有时还到白鹤峰下向卖酒的林婆赊酒,又到峰西侧的大矶头垂钓东江,甚至还兴致勃勃地动员表兄和弟弟掏钱,由他在惠州西湖上筑了一处放生池。他在惠州的日子越来越安稳,正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惠州给苏轼的记忆是美好的,苏轼曾自题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两桥一堤”和其他苏迹,是苏轼平生功业中的闪亮点,实为惠州之幸。寓惠期间,苏轼的思想走向成熟,文学创作获得新的丰收。他与惠州人民融洽相处,做了不少好事,赢得了人们的真诚爱戴;他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成为惠州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热情宣扬惠州朴实的民风,秀邃的山水和丰饶的物产,使“天下不敢小惠州”。

这些事件,最终孕育和催生了延续千年、滋润惠州人民、影响东江文化格调和流程的东坡寓惠文化。

相关链接

苏 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宋绍圣元年(1094)九月,苏轼因朝廷内部党争而贬谪惠州,任无签署公事权力的“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轼贬谪惠州,成为惠州乃至岭南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苏轼在成为惠州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传播者的同时,也成为惠州西湖最著名的经营者和推广者,在惠州留下了587篇(首、幅)佳作。

惠州西湖“湖山烟水之美,藉坡公题咏之”,苏东坡的诗文,大大提高了惠州西湖的知名度。

相关链接

饶宗颐 字伯濂、固庵,号选堂,1917年8月出生于广东潮州,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80余年,2018年2月6日于香港病逝。饶宗颐学养广博而专精,他精通甲骨文、古文字学、上古史、艺术史、诗词学,乃至书画音律,至百岁高龄仍笔墨挥洒不息。他还将巨幅书法及国画、诗作送给惠州。

新闻推荐

明年拟申报国家级孵化器 仲恺高新区惠环科环科技企业孵化器走出一条具有镇(街)特色发展之路

作为惠州市首个由镇(街)投资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环科技企业孵化器立足惠环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具有惠环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