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今年高企数量突破1050家 惠州市科技部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惠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鸟瞰。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善于把握创新要素流动规律,打造集聚创新动能的“第二岛链”。专家认为,这其中的重点,一是要把握创新要素流动规律,紧抓创新第一动力,有效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要集聚创新动能,广泛吸收先进技术、人才、理念,以及企业、资金等创新要素来到惠州,打造功能强大的“第二岛链”。
市委全会提出的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打造集聚创新动能的“第二岛链”的全新定位,为惠州市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粤港澳大湾区更为惠州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这大背景下,我们将如何把握机遇来推动一流城市建设?市科技局局长周章玉表示,为打通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第一岛链”的连接点,市科技部门正以加快梳理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筹划布局重大科研平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等6项工作作为主要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补短板抓落实,推进科技政策体系完善
梳理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一是补齐短板,二是狠抓落实。据悉,当前,惠州市正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梳理完善“1+6+N”创新驱动发展系列政策文件,加快形成连接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军民融合、产业化等创新链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抓落实,则是加强对各县区、各单位的科技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督办,对各类创新单位应补尽补,应享尽享,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是近年来科技部门的重点工作。首先是扩大规模。据悉,市科技部门正大力推动培育、申报、认定各项工作,以确保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50家。同时,实行“高企树标提质行动”,注重量质并举,坚持认定前的培育与认定后的发展并重,引导倒逼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人才培养、知识产权布局、企业管理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谋划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深化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快速投入应用的捷径。据悉,惠州市一方面突出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导向,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培育引进一批直接面向产业和企业需求、拥有较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同时,突出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效能。引导新型研发机构面向市场,提升技术供给和创新服务能力,推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源和专业领域技术服务平台。
筹划布局重大科研平台是重要抓手。记者了解到,当前,惠州市正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建大湾区能源产业创新中心。同时,建设 “两大科学装置”,筹建现代物理与清洁能源实验室,为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增添支撑力量。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惠州市一方面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落地惠州转移转化。同时,密切跟进科交会期间惠州企业交易签约项目对接工作,用好政府扶持资金和风投、创新基金,促进校企交易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力争今年孵化器孵化加速面积突破120万平方米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研究分类扶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培育链条,为科技创新走廊内的初创型企业创造成长加速空间,让惠州成为中小创新企业成长的乐园。要让“羚羊型”企业铺天盖地,让新动能的、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为主导的企业在惠集聚和涌现,乃至培育出更多的“瞪羚”企业,从而形成支撑发展的强劲动力。
周章玉认为,要让惠州成为中小创新企业成长的乐园,让 “羚羊型”企业铺天盖地,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首先,要促进孵化器加速器增量提质。目前,惠州市正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积极投资孵化器建设,推动各县区集中优质资源,依托产业园区的空间、技术和产业基础,完善全孵化链条,构建创业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相结合的全过程、全要素孵化育成体系,力争孵化培育更多科技型企业。同时,继续探索在国内外先进城市建设孵化器,力争2018年孵化加速面积突破120万平方米。
此外,大力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据悉,惠州市正大力贯彻落实“双创”系列政策,着力打造“双创”示范基地,建立若干规模较大的创新创业综合体,形成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广东惠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推动仲恺高新区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同时,以赛事、活动促企业成长,办好“双创活动周”,开展天鹅杯、恺炬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军民融合大赛等系列活动,探索设立创业引导基金,服务创新创业。本报记者刘炜炜
新闻推荐
提升城市能级 打造宜居城市 惠州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和更新,涌现出一批批优质宜居片区和社区
江北片区。游客在博罗长宁一家农业观光园赏花拍照。市民在红花湖游玩。市民在蓝天白云下锻炼身体。莞惠城轨穿过仲恺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