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区内的“惠阳印记” 惠州老城区仍留有不少历史痕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两者关系的真实写照 □钟远明

惠州日报 2018-04-08 16:39

2003年6月10日举行的惠阳撤市设区挂牌仪式。 (惠州市档案馆供图)

▲1950年1月1日惠州镇人民政府成立1周年暨元旦纪念活动情形。(惠州市档案馆供图)

惠州府城与归善县城隔江相望,截取自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广东通省水道图。 钟远明供图

1984年县级惠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地点。 (惠州市档案馆供图)

儿时,长辈常提及“府城”与“县城”,笔者期盼家人能带自己从桥东“县城”到桥西“府城”。长大后才了解,所谓“县城”即旧惠阳县城,“府城”即旧惠州府城,“县”从属于“府”,两者密不可分。如今,惠州老城区仍留有不少的“惠阳印记”,恰好成为惠州设地级市30周年的历史缩影。

“惠州”与“惠阳”两名称的缘起

“惠州”之名已有千年。自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循州总管府,次年循州总管府治所迁至梌山(今市区中山公园)。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始从循州析置祯州,以原循州治为祯州治。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州为惠州,惠州之名由此而来。元代首创行省制,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隶之;三年后惠州升为路。明沿元制,省下设府,洪武元年(1368年)置惠州府。清沿明制,惠州府建制保留,至1912年始废,惠州作为一府之名遂有544年历史,其府治所在地——— 以中山公园为中心的桥西片区遂得“府城”之称。

“惠阳”之名,诞生于近代。1911年11月9日,革命军推翻清政府在惠州的统治,废惠州府;附廓归善县改名为惠阳县。“惠阳”之名为“承袭宋人旧称”,取“惠”的吉祥义和“阳”的“南海之北”义。前述之归善县,正是惠阳县的旧称。“归善”一名源于县境内梁化的归化山,取“归极向善”之义;县署自589年至1911年长时间设于白鹤峰南麓 (今桥东惠新中街54号)。期间,明洪武元年(1368年)县丞程监将县署徙建于郡城 (即府城)谯楼左侧;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秀才刘确、乡民黎俸等请求在东平建民城防守盗贼,经近十年努力,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三年后,知县林民止将县署迁入东平,民城变官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县城修成与府城相连的浮桥,两城隔江相望,故桥东素有“县城”之称。辛亥革命后,县署被毁,迁入原府城参将署(今中山东路附近)。1949年12月15日,惠阳县署设在淡水镇桥头的奕新楼。1950年4月,县署迁回桥西,至1990年才南迁至淡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建国后,“惠州”与“惠阳”两名称的关系可简化为两段历史:“惠阳地区中的惠州市”与“惠州市中的惠阳区”。

今年恰逢撤销原惠阳地区,设立地级惠州市30周年。惠阳地区作为当时广东省政府派出机构,其行政公署驻地设在惠阳县,故称为惠阳地区,此前亦有东江专区、惠阳专区等名称,1970年10月正式定名为惠阳地区。“惠阳地区中的惠州市”,是指惠阳地区下辖的县级惠州市,最早设立于1958年4月12日,脱胎于1949年12月21日由原府城镇、县城镇和环城乡从惠阳县析出,合并而成的县级惠州镇(1950年5月至翌年2月、1951年11月至1958年3月该镇两次降为区级镇,隶属惠阳县)。1958年11月,初设的县级惠州市撤销,改为惠州镇,仍并入惠阳县。1964年11月,撤销惠州镇,设县级惠州市,隶属惠阳专区;1970年10月专区更名为惠阳地区后,县级惠州市隶属惠阳地区,此为“惠阳地区中的惠州市”之由来。1988年1月设地级市后,县级惠州市改为惠城区,名称至今未变。

“惠州市中的惠阳区”是指惠阳成为地级惠州市的市辖区之一。1988年设立地级惠州市,下辖惠城区、惠阳县等一区四县,“惠阳”作为介于省县之间第二级行政区划之名的历史结束。为适应改革开放发展形势,利于工农业生产,经国务院批准,历来驻在城区内的惠阳县政府于1990年3月29日南迁淡水。此后,惠阳县 “情况便起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展 “年年都上新台阶”,“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列”。1994年5月6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撤销惠阳县,设立县级惠阳市,由省直辖,委托惠州市代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经济进行治理整顿的几年中,惠阳市利用“熊猫汽车项目”和“南海石化项目”选址大亚湾的辐射效应,“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资金、项目”,在该市“掀起经济建设的高潮”。2003年1月27日,惠州市政府上报的《关于调整惠州市行政区划的请示》获省政府讨论通过;3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调整惠州市行政区划,撤销惠阳市,设置惠州市惠阳区。对惠阳区而言,新定位为“建设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重要组团和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后勤服务基地”,此后发展势头快速,多领域取得提升突破;对惠州市而言,市区规划面积由30年前的123平方公里扩大到2672平方公里,从“临湖沿江城市”变为“沿江滨海城市”,如今惠州“一市三组团”空间结构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

“惠阳印记”一条街

由于惠州城过往长时间作为惠阳地区与惠阳县各机关的驻地,从惠阳高级中学出发,沿惠新东街、水东街,东新桥至步行街平湖门一带,仍有不少的“惠阳印记”。沿路所见,兹记录如下: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这所以惠阳命名的百年名校前身为1901年创办的惠州府中学堂,为惠州府十属最高学府。1913年,学校定名为广东省立第三中学。抗战时期,惠州沦陷,该校几经迁址,定于河源蓝口,易名为省立东江临时中学。1946年在桥东旧归善学宫复校,更名为广东省立惠州中学。1954年秋,按照“中学教育重点发展高中,适当发展初中”的方针,惠阳县将惠州中学正式更名为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由时任县长李公堂兼任校长。校内的归善学宫,仅存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建的戟门和先师庙。惠州市、惠阳县两级政府于1993年拨款52.5万元对其进行维修,按“修旧如旧”原则,使古建筑保存历史风貌。

旧惠阳县粮仓:位于惠新中街与县仓背交接处。据文献记载,粮仓为原惠阳县粮食局东坡亭粮食仓库,1951年兴建,1953年投入使用,容量为2800吨,总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当时是建国后惠州地区规模最大的粮仓。从1953年至1991年,每年储存粮食为2800吨,1992年后没有存粮任务。粮仓目前被纳入筹建东坡亭粮仓文创空间范畴,正在围蔽施工,未来将和东坡祠融合,打造为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有机整体。

惠阳区商业信托贸易商场:位于水东街南侧,门口挂着两个颇具年代感的牌子:一为“惠阳市商业信托商场”,可能由于撤市建区,牌上的“市”字被抹去;二为由原惠阳县物价检查所于1991年颁发的“物价信得过单位”牌子。关于商场的历史记载不多,据铺内负责人介绍,商场仍属惠阳区有关部门管理,楼上为职工宿舍。尽管在电商大潮的冲击下,商场显得有些落寞,但仍有不少老街坊选择“面对面”这种颇富人情味的购买方式,或许这是商场依然能维持的原因之一。

原惠阳县政府大院:位于东新桥头中山东路文笔塔旁。大院深藏于桥西闹市中,若非有一次笔者母亲路过此地,提及此处曾是县政府大院,恐怕笔者难以知晓其来历。如今大院内的楼宇已显得斑驳老旧,但仍给人以朴素庄重之感,昔日繁忙办公的景象依然可想象得见。

惠阳县影剧院:又称县人民会场,与原县政府大院连成一片,始建于1977年。1981年4月,惠阳县政府将其划给县电影公司,易名为“惠阳县影剧院”,是很多老惠州人的观影热门场所。改革开放以来,影剧院尝试过多种经营方式,但仍受到现代化商业模式冲击,影剧院已是停业多年。据报道,有关部门有意对其进行活化使用,升级改造成集艺术欣赏、歌舞娱乐、文化旅游和休憩于一体的综合场馆。笔者也希望借此有朝一日能重现往昔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景象。

惠阳妇幼保健院:位于步行街五四路,是一间拥有60余年历史与良好口碑的妇幼医院,不少惠州人正是出生在此。1951年8月,东江行政督察公署接收惠安医院后,改其门诊部为东江区妇幼保健所,是年冬改称东江保健院;1953年易名为惠阳县人民政府妇幼保健所;1957年冬,迁至五四路,易名为惠阳县妇幼保健院。由于种种原因,该院未有南迁淡水。然而步行街内场地有限,限制该院发展。据报道,该院正筹划在惠阳区三和街道铁扇门建设惠阳新院,一期工程预计2020年完成,届时可辐射惠阳、惠城、大亚湾三地市民需求;更可喜的是,步行街老院区也将继续运作,满足当地市民的需求。

除此之外,步行街周边“印记”还有惠阳区机关直属幼儿园、惠阳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回顾历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惠州与惠阳紧密关系的真实写照,如今惠州更在此基础上发展为 “一市三组团”,乃至“一市六组团”格局;留存下来的“惠阳印记”,化身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既是惠州老城区风貌的重要构成,也是惠州设地级市30周年的历史见证。它们正以不同的形式实现转型升级,在新时代赋予新意义,以崭新面貌继续为群众服务。

参考资料

1.《惠州市志》(第1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2.《惠州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惠城区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3.《惠阳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4.《中国共产党惠阳地区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等。

新闻推荐

绩效考核助力高质量发展 9镇街和84个区直机关事业单位纳入绩效考核,考核结果首次与个人收入挂钩

今年惠阳绩效考核注重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是重点考核内容之一。惠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市甚至全省前列,这方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