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吹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集结号 提出力争到2020年建成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迈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6月22日,在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华南理工大学工作人员演示隔空写字。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今年8月初,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惠州向公众宣布了一个创新大目标——— 力争到2020年,建成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迈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至此,惠州吹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集结号,开启创新发展新征程。
惠州提出这样的目标,底气何在?
答案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显而易见——— 惠州有着良好的创新底蕴和基础。
事实上,近年来,惠州市坚持把创新驱动落实在发展上,向创新要动力、要潜力、要质量、要效益,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一好两保”的良好态势,实现了提质增效、绿富共赢。特别是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专门部署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以来,惠州市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制定实施“1+6+N”系列文件,推动创新要素高端聚集,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强化创新发展智力支撑,营造“双创”良好氛围,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良好开局,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的召开恰逢其时。站在新的起点上,惠州市正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汇聚各方创新力量,激发全民创新创业激情,用最好资源、最优政策全面创新、全域创新、全链条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推向深入,为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提供新动能。
建平台
育下创新“种子”培好创新“土壤”
在惠州仲恺西部,有一块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 面积约55平方公里的潼湖湿地。那里水草丰茂、绿意盎然、烟波浩渺,一派田园的诗画景致。
这片紧邻深圳、东莞,位于深莞惠经济圈地理中心、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的潼湖生态智慧区,正努力蝶变为一个5A级景区的国家湿地公园和一座“广东硅谷”的“合生共体”。
今年2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正式印发《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明确提出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国家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广东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大珠三角融合发展先行区,打造“广东硅谷”。
作为惠州的“绿色引擎”,潼湖生态智慧区已吸引来自美国、比利时、韩国、中国香港以及内地的共30多个创新项目“扎堆”落户,协议投资总额3000余亿元,包括全球IT巨头思科、世界级研发机构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总投资不低于300亿元的碧桂园创新小镇等。随着上述项目陆续动工,一座生态与智慧并重的创新之城加速崛起。
今年6月22~24日,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惠州举行。市政府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签约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引进一大批高水准大学科研院所进驻。
惠州人深知,一个个项目,就是一粒粒创新的“种子”,但再好的创新“种子”,如果没有合适的创新平台,没有合适的创新“土壤”,仍然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正是基于此,近年来,惠州市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其中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环大亚湾新区、仲恺高新区等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扮演着“排头兵”作用,成为助力惠州提升创新能力的良好“土壤”。同时,全市其他县(区)也扬长补短,寻求创新突破,形成全民创新、全域创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除依靠落户惠州的重大平台进行创新活动外,惠州市还十分重视开放创新。全面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深入实施“海绵行动”,主动吸纳深圳等发达地区的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外溢”,促进区域创新融合、产业升级。不断开拓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惠州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创新,有效汲取国内外先进理念、技术、人才、经验,构建开放创新新模式、合作共赢新路径,实现自我革新与借力发展双轮驱动、协同并进。
壮 主体
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培育创新“营养基”
研发出国际标准的全自动导电薄膜生产线;叠层无序纳米银网导电膜(MDSN)研发成功及批量生产……通过一项项看似小小的创新,惠州易晖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美日等国家在该领域的垄断。
作为惠州的高新技术企业,易晖光电已成功从仲恺高新区美国波士顿异地孵化器毕业,顺利进入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加速器。如今,它已成为国内行业技术领先企业。
易晖光电只是惠州创新主体加快成长的缩影。
近年来,惠州市多管齐下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一方面,结合实施“企业成长计划”,将有潜力的企业主动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组织专家为企业创新发展把脉;另一方面,对已获批准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中给予重点支持,促其不断壮大。此外,惠州市还通过实施“海绵行动”,不断引进科技企业。
从统计数据纵向对比可以看出,惠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逐年递增,发展态势总体趋好。2014~2016年,惠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分别为183家、255家和466家,去年的增幅高达83%。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7月底,该局在今年第一批已推荐208家企业的基础上,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推荐工作,拟再推荐300家以上企业,预计今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突破800家。
初创的科技企业常面临 “夭折”危险。为让初创企业顺利从“鸡蛋”变为“鸡苗”,从“鸡苗”变为“成鸡”,惠州市建立了完备的孵化体系,形成项目初选到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一体化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目前,惠州市已建成众创空间24家、孵化器22家,实现孵化器县(区)全覆盖,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分别有11家和5家,省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各2家。目前全市总孵化面积8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49家,累计毕业企业352家。
育 人才
优化“引育”全链条 打造人才新洼地
“以前只知道惠州环境优美,到了才知道这里也是创业的乐土。惠州吸引人才、重视科技创新的政策强烈吸引了我,我决定在惠州创业,不是一时冲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他带领团队在惠州创建了一个国际化非开挖技术研发中心。
近年来,惠州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便利的营商环境以及日趋完善的产业链,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在此聚集。
为“借外脑”“引智力”,为惠州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惠州市相继制定实施“人才双高计划”和“人才双十行动”,每年投入10亿元专项“引育留用”高端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如果说“金凤凰”是人才,那么“梧桐树”就是吸引人才的政策和体制机制。为此,惠州出台了一大批含金量高的政策,用于优待高端人才。如建设1000套人才公寓;对引进的院士等顶尖人才奖励别墅一套,给予一次性专项工作经费100万元,每月补助津贴1万元;对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等杰出人才奖励高级公寓一套,给予一次性专项工作经费50万元,每月补助津贴5000元……
据统计,目前惠州市已成功引进王复明院士、夏佳文院士等双聘院士4名,省创新创业团队5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4名。
在“人才双高计划”里面,既有面向新引进人才、充实惠州人才队伍的工程如“天鹅计划”、百名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育工程、千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惠创业计划等;也有注重盘活存量、培养现有人才的工程如“东江学者”培养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博士后培养工程、万名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首席技师”培养工程。
细数之下不难看出,“人才双高计划”和“人才双十行动”,各有侧重和针对,正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多层次招才引智、全方位选拔培养,共同构建起了惠州人才工作的“系统论”。
优 服务
完善政策“组合拳”创新发展有底气
创新驱动不是一项“单打”运动,它需要一套完善的政策“组合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更是一项 “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需要推动人、财、物等资源向创新一线倾斜。
为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自2015年以来,惠州市不断先行先试,不遗余力支持创新,密集出台系列鼓励创新政策,推出“1+6+N”系列创新政策大礼包,既从宏观层面为创新驱动发展绘出路线图,也从创新链、产业链制定了“六大行动”实施方案和系列配套文件。
政策再好,关键在于落实。为抓好政策落实工作,惠州市通过加强宣传、优化服务和做好辅导,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近两年来,惠州市共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宣讲、培训30多场,参与企业达8000多家次,包括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业务培训、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复审认定工作培训、创新型企业股权融资高峰论坛等。通过举办各种宣讲和培训,使企业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科技政策和申报业务操作流程,受到广泛好评。
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抓服务优化,营造“双创”良好氛围。不断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狠抓政策落地与考核督查;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落实创业补贴和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全市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鼓励创新,也要宽容失败。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健全宽容失败机制,对在改革创新活动中勤勉尽责、不牟私利,但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创新失败或未达成预期目标的,不作负面评价,给予责任豁免。
事实上,如今惠州的创新不单是科技创新,而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涵盖了全面创新、全域创新、全链条创新三个创新内涵。全面创新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方面面的创新;全域创新就是要发挥大亚湾和仲恺高新区等重大战略平台的排头兵作用,进一步提升其他县(区)创新水平;全链条创新就是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构筑发展新动能。
政策给力,创新发力。随着“三个创新内涵”为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惠州正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推动惠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注入强大动力,努力开创惠州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游璇钰
新闻推荐
养成阅读好习惯延续爱书好家风 惠州慈云图书馆评出“十佳优秀读者”和“阅读小超人”,多位市民榜上有名
11岁的陈龙煌是位小书虫,个人藏书已有2000多册。读书能带来什么?读书可以愉悦心灵,使心灵充盈,同时也能开拓视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