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阅读好习惯延续爱书好家风 惠州慈云图书馆评出“十佳优秀读者”和“阅读小超人”,多位市民榜上有名
11岁的陈龙煌是位小书虫,个人藏书已有2000多册。
读书能带来什么?读书可以愉悦心灵,使心灵充盈,同时也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在惠州慈云图书馆今年的图书借阅量评选活动“十佳优秀读者”、“阅读小超人”中,市民史先亮、邓志刚、陈龙煌等榜上有名。对他们来说,阅读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是一种生命自发的渴望。阅读,让他们心灵充实,也给学习、生活带来很大帮助。
人物:邓志刚年龄:35岁全年借阅量:216册读书体会:“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态度”
带动女儿爱上阅读,父女俩都是书迷
邓志刚是一名80后,学生时代从江西农村一路求学到江西师范大学。进入大学校园,他流连忘返的地方就是学校图书馆。
“那时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小时候除了课本基本没有其他读物,大学时看到一整栋楼都是图书,真是如鱼得水。”邓志刚细数了一下,从1988年读书开始,阅读就一直没有停过,直到现在工作多年也没有停止求学的脚步,仍在中山大学继续深造。“从大学到现在的工作单位,再到中山大学的校园,对我来说,更像是从一个图书馆到另一个图书馆。”家中的兄弟姐妹,唯有他一人从事教育工作,“阅读能让人与心灵靠得更近,精神更自由,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
邓志刚是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阅读上偏好于历史、人文及游记类的书。习惯上每两三周就去一次图书馆更新一批新借的书,假期去图书馆的频率更高。在阅读过程中,邓志刚认识了历史学家陈寅恪。同为江西人,又同为教书先生,邓志刚奉陈寅恪为“读书人的代表”,甚至追随到他曾经任教过的中山大学读书。
读书让邓志刚的心灵世界更加丰盈,他认为这是一条成长的最便捷渠道。因此,当女儿因听力受损而有些内向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把女儿引向书籍的世界,帮助她寻找沟通的桥梁。在他的引导下,女儿从小就喜爱看书。现在女儿10岁,常常看书看得入迷,甚至可以不吃饭也要先把书看完,她的阅读量与日俱增,甚至超过了父亲。孩子还是班里图书馆的馆长,作文也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本展示。邓志刚发现,通过书籍,孩子与同伴之间有了共同话题,性格由内向变得开朗、爱笑。最近孩子在看的书是《荒野求生》,书中丰富的野外求生技能让她懂得了防患于未然。“在大家的眼里,她是个心态平和、没有戾气的孩子,我想这是书带给她的力量。”
人物:史先亮年龄:45岁全年借阅量:200册读书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帮助提升写作能力,同事称他为笔杆子
在惠州慈云图书馆每年评选的“十佳优秀读者”和“阅读小超人”中,有几个名字不止一次出现。
史先亮连续两年被评为 “十佳优秀读者”。如果说阅读有个开始的由头,那么这个由头就是孩子的出生。史先亮说,孩子出生后,他尤为关注儿童的成长,也了解到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从孩子3岁读幼儿园开始,他便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从孩子3岁到现在12岁,周末、节假日就带着孩子往图书馆跑的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几乎没有间断。现在孩子长大,阅读习惯也根深蒂固。从开始为孩子挑选绘本、读本,到自己也探索发现了读书的更多乐趣,史先亮觉得阅读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阅读给他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写作能力的提升。史先亮笑笑说,读书时代写作方面没有多好,反倒是重新阅读后,写作有了很大的提升。史先亮从事工程网络管理工作,因文字功底不错,上级还让他管理网站的新闻发布和信息更新工作,成为同事眼中的笔杆子。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名作,影响了一代代读者。这部书也带给史先亮信念的力量。“那时候,千篇一律的工作让我觉得很枯燥,压力很大。读这部书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我能把每天重复的事情做好也不简单,就这样鼓励自己,坚定了信念。”
在阅读选择上,史先亮更偏爱经典文学,我国四大名著是他反复捧读的作品。此外,关注孩子成长的他,儿童文学也看得比较多。现在,他和孩子每个月都会在图书馆借30本左右的书,平均每月阅读4本书。而孩子在他的影响下,阅读量比他还大,读得比他快。
人物:陈龙煌年龄:11岁全年借阅量:159册读书体会:“我想要走遍全天下的图书馆”
个人藏书2000多册,阅读理解及作文是强项
11岁的陈龙煌过完暑假即将走进市一中大门,这个戴着眼镜、脸上有几分严肃表情的小女孩可是惠州慈云图书馆的常客,连续3年她都是惠州慈云图书馆的“阅读小超人”。陈龙煌说,能顺利考取市一中,长期阅读的习惯功不可没。阅读理解、作文是她加分的强项,基本上不会丢分。
陈龙煌的阅读习惯是在幼儿园时,阿姨经常带她去图书馆养成的。爱上阅读之后,读书就成了她最大爱好。目前她个人的藏书已有2000多册,成了不折不扣的小书虫。家里的电视她基本不看,她最享受的是一个人静静地看书。现在她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书,她会有选择地看书。通常她会先看简介,从简介中就能判断出一本书的分量,认可了之后再继续深读。她喜欢经典文学,也爱看推理小说,喜欢一个作家会把该作家的全系列作品都找来看,遇到特别喜欢的书就会反复看。最近她看教材《初中详解》看得津津有味。“看教材我能记住其中的知识点,相当于把初中课本先预习了一遍,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
阅读除了对学习有帮助,陈龙煌的眼界也随着阅读而打开。各种种类的书涉猎得越多,视野就更宽广,即使不出门,她也能知道其他地方的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家人、同学眼中,陈龙煌性格平和、内敛,有一种同龄人少见的气质,她的妈妈将之归功于阅读,“外面再怎么吵,也影响不了她看书。”阅读的背后是她学习的热情,从喜欢的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中,她对日本萌发了兴趣,最近还自学日文,期望日后能掌握多门外国语言,以便于直接阅读外国文学,而不仅仅是欣赏译著。
文/图 本报记者黄 桃 通讯员蓝 勇
新闻推荐
中医药文化:惠州文化基因重要一环 中草药资源丰富,中草药园地遍布城乡,中医药文化深入民心
6月11日,2017年中国(惠州)第三届国际养生大会的与会人员参观罗浮山葛洪博物馆。本报记者钟畅新摄▲暮色下的第三届中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