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辛勤耕耘打响学校品牌 市东江高级中学今秋计划招收950名新生

惠州日报 2017-05-12 05:17

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校门。

运动场。

教学楼。

孔子文化园。

教师拓展。

2016惠州市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一等奖。

导师见面会。

健美操队。

核心提示

又到一年招生季,市东江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市东高)按照计划,将招收950名新生。活力十足的校园,随着招生季的到来,更加热闹非凡。学校的招生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后台,每天都会收到家长数十条关于招生计划的咨询留言。

了解的人,都不会对家长们如此关注市东高而感到奇怪。作为一所创办不过5年的新校,市东高凭借超强的深加工能力,迎战两届高考,皆创下辉煌战绩。近两千名原本以为要错失大学梦的学子,重塑人生理想,家长在惊喜中,口口相传,市东高美誉日显。

了解的人,自然也不会对市东高能受到家长们如此热捧而感到奇怪。立校之初,市东高慎重立言: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四年上等级,五年树品牌,十年成名校。如今5年毕,品牌效应初显,市东高以其独特的育人模式,在世人的好奇中,一跃入选优质学校的行列。

渗透“源深行远”的办学理念,顺延“弘扬东江文化、打造东江名校、培育东江英才”的办学宗旨,市东高怀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初心,在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中,在家长们的纷至沓来中,迎来品牌名校新时代的到来。

情注爱耕 绘就学校底色

在江北CBD的核心地段,在美丽的东江之畔,矗立着这样一座校园:浓郁的人文气息、勃发的创新精神在这里和谐共融,并在清晰准确的办学定位中,内化为“源深行远”的办学理念,外化为“团结共进”的管理模式,浇灌出一朵朵素质与能力并行的梦想之花,这就是市东高。

一草一木有深意

在苍翠葱茏的树木掩映中,市东高静守江滨。近处,“上善若水”的文化石首先映入眼帘,沿门前斜坡缓缓而上,“源深行远”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处,东江江水波澜壮阔;近处,主题水景活力无限。

“校园环境,是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市东高校长聂育松,深悉读书环境对学生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建校之初,虽延用老商校旧址,却在新的办学思考中,不断升级改造,让墙壁、草木说话,不仅将这座校园装饰的风景秀美,更平添了许多生机与内涵。

步入市东高的校园,大到作为校园主体的教学楼等主要建筑,小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被赋予了深远的内涵,身处其中,目之所触,鼻之所嗅,耳之所闻,皆能感受这座现代校园的独特魅力。

几栋现代化的教学楼,逐一冠以“格物楼”“致知楼”等名称,强调施教者和学习者应有之态度、精神;操场林深处,“孔子文化园”的雕塑群,营造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与之相呼应的是,教学楼的中空地带和廊、亭的空间位置,都被借势打造,成了一条古色古香的国学精粹长廊,或以《论语》,或以《大学》,成为师生们领略传统文化的胜地。

这些细节的有机统一,聚合成巨大的潜在力量,使置身其间者能通过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传达,实实在在感受到文化的真实,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力量。

舒适怡人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也成为学生们安心学习的重要保障。

为给学子们提供高品质的学习生活环境,市东高建造了温馨舒适的学生宿舍。学校采用寄宿制管理,每一位市东高的学子都能享有便利优越的生活设施和独立的学习空间。

一言一语皆含情

风光秀美的校园环境,孕育出市东高瑰丽多姿的校园文化,更氤氲着乐学、乐教、乐活的氛围。

受访中,多位学生将这种现象,归功于学校和老师们的无私关爱。“从进入这个学期开始,为了给我们补充营养,更好地迎接高考,学校给我们配了牛奶、鸡蛋、苹果等营养套餐。老师们会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帮我们辅导功课,疏导我们的心理压力。”高三学子李云滔说,为了排解同学们的迎考压力,高三的德育教育以心理教育为主,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每周开设体育心理健康课,外强体魄,内化心结。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织了形式各异的德育活动,如举办篮球赛、跳蚤市场,和成人礼仪式等,营造积极轻松的学习环境。

“爱是最好的教育。”聂育松说。在他看来,老师们的这种关爱,是用心做事的体现。“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聂育松说,这句话的深意,在老师们的工作中得到了诠释,“比如早读课上,班主任准时到班里,只能说明班主任是认真的;但我们的班主任到班里后,会查看学生到校人数、学生的整体状态,会巡视班里的卫生状况,物件摆放是否整齐,这就说明班主任是用心工作的。”

在市东高,针对广大教师和行政管理团队,聂育松还提出了“让教学回归教育,让教师回归导师”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描绘下,市东高谱写出了“团结共进探寻教育本质,用心关爱培育素质人才”的教育耕牛图。但想让这幅图变为现实,还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据了解,市东高拥有一支以高、中级职称教师为主体的“导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师德高尚、水平高超,倾心学困生,着力中等生,关爱优等生。其中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对象,省市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比例达30%,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达25%。教师在市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81人次,成绩斐然。

匠心独具 成就一方美誉

正所谓,成功的教育不是选择学生,而是让学生选择教育。市东高从创立之初,就提出“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给孩子终生受益的教育”的思考,而今,这一思考正逐步变为现实。

在书香浸润中,在砥砺前行中,市东高先后被评为惠州市一级学校、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惠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惠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示范学校食堂、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

个性生辉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良好的学习发展氛围,在励精图治追求优质教育的路上,市东高必将以其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学质量谱写品牌名校的辉煌,将幸福教育、快乐教育进行到底。

独特的管理模式

团结共进 全面发展

很多如记者一样去过市东高的人,都对该校的高效课堂感触颇深。围合而坐的学生们,不仅座位排列奇怪,上课情景也奇怪:学生上台讲课,而老师则在台下认真听讲。

据悉,这种情景,正是该校以“团结共进体”为核心,施行课堂改革的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之上,学生们以6人为一组,结成学习合作小组,每位学生都担任一门优势科目的小组长。平时课下,小组之间互相督促,共同进步;课上,针对知识要点,核心问题,每组都有成员代表负责上台讲解。在这样的模式中,因为还课堂于学生,因为学生的团结自主,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情绪格外高涨。

“学校按照6人一组排座位,大家面对面坐,通过课堂讨论,课下聊天,相互取长补短,很容易提升学习成绩。”市东高高二学生旋林进说,原本自己的文科很差,但同组里有文科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给予了自己极大的帮助,“高二分班的时候,我选择了文科班,在最近一次的摸底考试中,我考了年级第二。感谢"团结共进体",让我实现了全科发展。”

据悉,在市东高,“团结共进体”发挥的特殊作用,并不局限于课堂之上,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的行政管理中,也处处都有“团结共进”的身影。

“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我们学校的生源比较特殊。建校之初,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集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我们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最终提出推行"团结共进体"的管理模式,强调团队的力量。”校长聂育松介绍。

在“团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实现了团队作战,更实现了个性成长。这一点,明显体现在活跃的社团活动上。

目前,该校有30个学生社团,共分为文艺类社团、服务类社团、体育类社团、实践类社团四个大类。其中健美操队在2014、2015、2016年连续获得国家、省市健身操舞大赛多项一等奖,“东江年华”摄影社成为惠州市最具影响力的社团之一。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拓宽视野、发展特长、增强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成长平台。

入心的细节教育

定制德育 素质育人

“一座城市发展了,才有教育蓬勃的广袤空间;而教育兴盛的潜移默化,也会推动城市素养的整体提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身负万千学子的教育工作,学校就肩负学生提升整体素养的重任。”心怀教育的聂育松如是认为。

贯彻这种思想,市东高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着重加强德育教育,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通过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学生等各级各类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和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同时,学校还注重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德育教育的生命力和鲜活度。如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让诚信回归、规范守则”为主题的道德讲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以及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的宣传海报。环境熏陶,加上创意活动,让“争做文明标兵,争做道德典范”的思想深植每个学生心中。

而为提升德育教育实效,学校还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实际,市东高创新实施了“系列化”定制德育教育,如高一年级重习惯、高二年级重理想、高三年级重心理等。

“给孩子三年教育,让孩子受益终身,是我校的办学宗旨。围绕这个宗旨,我们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市东高德育办主任董浩称,为达到这个目标,学校也针对各个年级的不同,实施定制德育,如高三年级,由学生组成的学生分会,成立自己的纪检部、宿管部等,实现班级、宿舍的自我管理;高二年级,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行“行政班级轮流值周”的管理制度,安排19个班级轮流担任行政班级,负责各个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高一年级以“团结共进体”的方式,实现小组内部的自我管理等。

五年梦成 名校品牌初奠

无论以哪种方式评定,判断优质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高低,都离不开教学质量的优劣。市东高之所以广受社会关注和家长热捧,其根源,自然也离不开突出的教学质量。

2015年,市东高迎来首届高考。苦心孤诣三载,换回来“重本、本A、本B各批次上线人数完成率分别高达289%、349%和137%”的丰厚回报,“一炮而红”等赞誉,一度成为市东高的代言。

在2016届的高考中,市东高再传捷报,续写了首届高考的辉煌。重本上线52人;本科上线633人,上线率66%……这样一组数据,成就了市东高在全市教育系统中的“黑马”名声,也夯实了市东高位列市直公办高中前三的地位。

而在学生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学校的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也得到飞速提升。“中小学数学课程核心内容及教学的研究优秀教学设计、论文评比”国家级一等奖;夏霞,“"教研杯"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张诗诗,“2014广东省生物学会教学论文与教学设计评选”省级一等奖……在近两年教师团队获得的各项奖项荣誉榜单中,诸如此类的国家级、省市级的奖项,有450多个。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有着外人看不到的艰辛。为弥补市区江北片区无公办市直高中的不足,市东高作为2012年惠州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建成使用。但创办之初,市东高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

除延用商校旧址外,学校在生源中考录取分数线远低于其他市直公办学校,生源质量相对不高。以2016届高考生为例,当年招录时,全市前5000人中,入读市东高的仅有14人。而在2015年首届高考中,全市前5000人中,市东高也仅有24人。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市东高却实现了“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四年上等级”的发展目标。已然占据“五年树品牌”制高点的市东高,正一步一个脚印,沿着“十年孕名校”的目标迈步前行。文/图 本报记者卢振侠 通讯员张青山

新闻推荐

人才培养要向质量效益优先转变 □刘薰词

地方高校要立足惠州区域经济社会定位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短期利益与长远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