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文化环境集聚人才 □杨毅

惠州日报 2017-05-15 05:10

第八届“海外专家南粤行”惠州专场活动对接交流座谈会。本报记者潘高耸 通讯员谢宗琦 摄

谋人才就是谋全局,得人才就能赢未来。当前惠州正处于攀爬期、大发展期、转型期,我们必须重视人才工作,从多方面集聚人才配备人才,为推动惠州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才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惠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重磅推出“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行动”、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人才“引育留用”、实施“十大工程”完善“十大品牌”等举措,极大地增强了惠州集聚人才的“强磁场”。惠州分别位于美国硅谷、法国巴黎和加拿大多伦多的3个海外人才工作站也于2016年12月正式揭牌,它们将成为海外人才来惠州发展的“桥梁纽带”。惠州在人才工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将吸引更多人才来惠州,助推惠州创新发展。

目前惠州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目前,在推动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的征程中,惠州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例如,在文化领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惠州,在文化遗迹、历史建筑和文物修缮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还主要依靠外地团队来完成,本土的专业人才明显不够;在教育领域,高水平师资依然匮乏,在2016年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获评正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广州33名,深圳26名,而惠州只有3名;在司法领域,尽管惠州的一线法官在数量上和广州、深圳的差不多,但是广州、深圳一个法官配务2个书记员,团队强效率高,而惠州基层法庭,一般3到4名法官才配1名书记员,法官专业团队建设亟须加强。

以事业平台吸引人才,以人文文化留住人才

谋人才就是谋全局,得人才就能赢未来。当前惠州正处于攀爬期、大发展期、转型期,我们必须重视人才工作,从多方面集聚人才配备人才。

一要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引人才。企业是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要支持已纳入“企业成长计划”的重点企业,加快培育一批较高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要深入实施 “天鹅计划”,全力补齐“高精尖”人才短板,努力形成引进一个领军人才、组建一个创新团队,掌握一项核心技术、支撑一个产业发展的“衍生效应”。同时还要利用惠州靠近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优势,尝试柔性引才机制,让广州、深圳等地的高层次人才为惠州所用。

二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留人才。事业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要推广“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等模式,让人才向四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创新驱动“三大圈层”、社会治理创新等重点领域集结,充分发掘人才服务发展、实现价值的潜能。要提高惠州本土高校教师的积极性,让高校教师们主动创新,积极承担起培育人才的责任。要继续支持惠州学院等院校深化改革,从规模扩张转为内涵提升,鼓励惠州本地高校为社会培育更多敢创业、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要抓住中科院“两所两装置”落户惠州市良机,力争引进1-2所国内外知名理工科大学来惠合作办学,源源不断为惠州培育高层次人才。

三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聚集人才。惠州人杰地灵,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大,但人除了工作和事业,还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人才的生长和发展,同样需要良好、浓厚的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人才到惠州工作一两年就走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惠州的文化生活环境仍然比较单薄。只讲企业与配套,不讲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将难以长久留住人才。我们既要加大对惠州本土传统历史文化的发掘,也要大力繁荣惠州的现代时尚都市文化,做到以事业平台吸引人才,以人文文化留住人才。

发展靠创新驱动,创新靠人才引领。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没有人才就没有未来”的理念,让惠州成为人才成就梦想的向往之地,让惠州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为推动惠州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龙头企业贡献突出新增企业成倍增长 第一季度全区14项主要经济指标居惠州市县区前三

▲伯恩光学三和生产基地一角。▲市民在科技创新孵化中心体验。今年第一季度,惠阳经济总体上延续去年“稳中向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