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今年机器人应用企业达100家 惠州市深化供给侧改革不断加大“机器换人”力度推动企业绿色化生产
恒泰科技自动化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田铁流 通讯员陈红旗 摄
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企业更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普遍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大“机器换人”力度。
在惠州市恒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锂电池生产车间,一台台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开足马力,忙着赶制订单。昨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偌大的车间里,只有不到10名工人在机器旁巡视。
“以前一条线需要28名工人,改造后只需要2个人。”恒泰科技董事长曾贤华介绍,随着市场对锂电池需求量增大,恒泰科技去年投资900多万元进行自动包装、注液生产线改造。尽管产量较之前大幅增加,但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随着惠州市大力实施 “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加大智能制造示范推广,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机器人应用如火如荼。数据显示,2016年,惠州市推动375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39.7亿元,增长32.4%,总量居全省第2位。
在工业4.0时代,越来越多惠州企业通过工业技术改造,开启“机器换人”时代。对此,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企业更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普遍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大“机器换人”力度。
通过技改生产周期从35天缩至17天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改造、“机器换人”成为不少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化生产的法宝。
恒泰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聚合物锂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新能源企业。
“有的锂电池很小,特别是用在智能穿戴、蓝牙耳机等产品上的锂电池越来越小,工艺要求越来越精细。”曾贤华介绍,靠传统的手工制作,不仅效率低,产品不良率也高。
如何从行业内的“追随者”变成“引领者”?恒泰科技着眼于“智能制造”,大刀阔斧地开展技术改造。
去年,该公司投资900多万元,完成了小方形电芯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打造国内首条迷你电池自动生产线。记者在生产线上看到,一颗颗不到1厘米见方的锂电池,已包装成型,进入检测环节。
“由于产品特点、性能等不同,尤其是恒泰做的迷你电池自动生产线,国内没有可借鉴的对象。”曾贤华说,为设计制造出符合要求的精细化设备,恒泰科技往往要与生产厂家一起联合开发,实现需求与制造的精准对接。
“经过自动化改造,不仅是一线工人数量减了下来,生产周期也大幅缩短。”曾贤华介绍,以前从投料到产品正式交付客户,需要35天,而现在只需要17天。
制造理念的转变、发展模式的创新、高新技术的运用,不断加快恒泰科技发展的步伐。随着制造工艺的优化升级,恒泰科技的锂电产品受到国内外相关厂家的青睐,并成为小米智能穿戴设备、华为智能穿戴设备的供应商。去年,该公司还成功挂牌新三板。
经过连续几年的自动化改造,一线工人数量降了下来,产值逐年升了上去,自动化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广受国内外相关厂家的青睐……尝到“机器换人”甜头的恒泰科技,正抢占“智慧工厂”的制高点。
“从理论上讲,整个生产周期只需要10天。”曾贤华说,该公司今年将投入1000多万元,进一步提升自动化生产能力,导入国际国内蓝牙及智能穿戴一线品牌客户。
工艺优化促进绿色化生产
工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是一个复杂系统,既包括生产流程、生产工艺,也包括产业链上下游分工以及产业之间的联系。
对此,企业自身感触最为深刻。恒泰科技企管总监邱翼云介绍,随着技术改造的推进,工艺流程上的优化,公司实现绿色化生产。比如,在锂电池二封生产环节,改造前易产生电解液污染,改造后彻底避免这一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
这也是惠州市一直以来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绿色化生产的初衷。
一方面,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绿色制造,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安全的绿色制造体系。
正是基于此,去年惠州市编制完成了 《惠州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惠州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惠州市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5年)》,大力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加大智能制造示范推广,支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应用机器人。
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惠州市拥有智能制造骨干企业5家。2016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9.3%,智能化改造示范企业20家,机器人应用企业70家,新增应用设备1684台(套),规上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43家。
本土智能制造企业不断做强做大,为惠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实现绿色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市今年将围绕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技改政策宣传力度,发动企业积极申报各级技改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用好技改事后奖补政策,激发企业技改的主动性,力争推动400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针对机器人应用推广,该负责人介绍,惠州市将进一步促进生产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今年力争机器人应用企业达100家、新增应用设备1700台(套)。
本报记者田铁流 通讯员陈红旗
新闻推荐
打造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创新组团 以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 □杨鹏飞
仲恺高新区新貌本报采集仲恺高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