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屠呦呦及其团队长年不懈探索,最终在葛洪著作启发下成功发现疟疾克星青蒿素
导游向游客介绍罗浮山青蒿园情况。 本报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程 帆 摄
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将于下月4~6日在惠州罗浮山举行。屠呦呦团队将受邀参加大会,并拟作“抗击疟疾:葛洪的启发 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为主题的报告。
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获得者,屠呦呦与罗浮山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青蒿素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葛洪在罗浮山著述中国最早“急救手册”
葛洪在罗浮山著述的《肘后备急方》,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疗“急救手册”,也是在民间普及中医中药知识的最早教科书
位于北回归线上的 “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因终年雨量充沛,植物茂密,药物资源非常丰富。初步统计,山间生长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就有120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中草药库,被冠以“百草药库”的美誉。
历史上在此采药炼丹、养生的大有人在。如秦始皇派安期生来此山寻找长生不老药,三国时期葛玄在飞云顶采药炼丹,宋代苏东坡在山中开荒种药、躬锄药圃。
1600多年前,葛洪被罗浮山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吸引而来,他采集山间近百种道地药材,苦练丹药。丹药没炼成,却意外炼得一种芳香液体,对岭南地区的瘟病时疫、疠瘴之气,以及寒热肿痛、无名肿痛等岭南常见疾患具有疗效,葛洪称之为“百草药油”。葛洪的徒弟黄大仙也在此得道。受葛洪师徒影响,罗浮山中医药业历史久远,山间冲虚观“洞天药市”经久不衰。
据载,葛洪在罗浮山著述的《肘后备急方》,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疗“急救手册”,也是在民间普及中医中药知识的最早教科书。
对于常见的疾病,《肘后备急方》作了较详细的记述。在这本书中,有关青蒿素的记载并不起眼。然而,它却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获得者研究提供了灵感。
《肘后备急方》助屠呦呦及其团队攻克医学难题
屠呦呦的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该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
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任务。
进入课题组之后,上级分配给屠呦呦两个任务:一、寻找新药;二、在中药常山碱上做文章,想办法去掉常山碱的毒性,解决服后呕吐的问题。她首先做的是走访老中医,并整理古代医学典籍,最终获得了640方中药抗疟单验方。
屠呦呦在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时发现,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对抗疟效果有限。实验几乎陷入停滞,为何历代名医称道的好药,今天却无明显疗效?
为解决心中疑惑,她开始重读一本本中医古籍。屠呦呦后来回忆此事时说,“我就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我在《肘后备急方》看到有这么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用水泡了以后把汁挤出来,从这里面我就得到灵感。重新思考提取方法。”
1971年10月4日,这是一个让屠呦呦至今记忆犹新的日子,这一天,屠呦呦的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该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
无数次失败后的成功,让屠呦呦领导的课题组所有成员都非常兴奋,她回忆当时场景时说:“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是难以表述的。”
《肘后备急方》带给屠呦呦及其团队的启发,最终帮助他们登顶世界医学的高峰。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009年的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面对这一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国家任务,屠呦呦所带领的团队,将其转化为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无数生命
2015年12月7日下午1时,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医学礼堂举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演讲。屠呦呦在演讲中,呼吁全球科学家对疟疾病毒已经对青蒿素产生了抗药性多加关注并研究解决方案。她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演讲中,她特别提到一个人:“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 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接着,她特别提到一种植物。她说,她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 青蒿。“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躯,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奖的坦途。”
字里行间,她对青蒿的深厚情感袒露无遗。而青蒿无疑就是无数屠呦呦们的缩影。
屠呦呦曾在《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中,记录了她及其团队发现青蒿素的历程。屠呦呦说,她对青蒿素很有感情,《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就记录了她的这份感情。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同事们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做到青蒿这一步时,屠呦呦几乎把可以用的药都筛完了,200多种中药,380多次提取试验。这个被命名为91号的试验,是因为做了191次试验才发现了这个有效的部分。
屠呦呦曾回忆道:“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据世卫组织2009年的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面对这一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国家任务,屠呦呦所带领的团队,将其转化为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无数生命。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何维曾发文赞叹:“以屠呦呦教授为代表的新中国建设时期医药科技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可概括为"青蒿素"精神。”
“做学问会遇到很多困难,重要的是要坚持下来,不放弃,去战胜这些困难。”屠呦呦说。
坚持、不放弃,也许这就是屠呦呦及其团队青蒿素精神的具体写照吧。
本报记者张斐
新闻推荐
180-年龄=运动最佳心率 市道德讲堂总堂第76讲谈健康锻炼
本报讯(记者龚妍)您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您接受过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吗?您是否愿意从“接受服务”走向“服务别人”?昨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