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逐梦精彩人生广州见证残疾人事业高速发展
广州残联
“十三五”回顾
一座城市的五年变化,对每一个正在追寻梦想的残障人士而言,意味着许多可能性:残疾儿童可以在康复医疗和融合教育支持下快乐成长;残障青年可以在无障碍技术支持下,尽情探索职业生涯发展。
而美好的景象离不开现实中康复资助、教育就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改变。过去5年,广州残疾人事业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局,残工委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着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来自各领域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残疾人事业中,逐渐正确看待残疾观念,同时也开始关注每一个个体在“障碍”标签之外的梦想和个人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在此背景下,每个个体梦想,正在广州这片温暖的土地上悄然实现。
文/苏赞
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平等追逐梦想
党员率先站出来与每位残障人士同在
跨越障碍,追逐梦想,有赖于社会多方的支持。
37岁的青年党员周娜对此深有感触。今年疫情期间,在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一所专为残疾人提供综合性托养服务的公办机构),480名院友的人生被托付在这里,其中大部分是孤残人士。
在安养院担任特教教师的她二话不说,支援兼职“护理员”,和众多党员一同率先站出来。刚去支援的第一天,院友晓凌偷偷蹲到角落玩耍,弄得一身脏。周娜走到孩子身边,轻声引导,帮他清洁。每上一个班,她需要连续14天吃住在单位,她说:“很多时候院友见到我们会开心地打招呼,很"治愈"。”
这只是市残联系统371名党员过去数年的一个缩影。过去5年,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一直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创建领导班子好、工作机制好、阵地建设好、党员队伍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以及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标准、有台账、有落实、有考核的机关党支部。
在日常,尤其是疫情期间,市残联党组更是组建党员突击队开展基层大走访,全系统286名在职党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对接各自平时联系的残疾人家庭,每周一进行对话,帮助结对残疾人解决生活难题,提供精准服务。近三百名在职党员,成为每一位残障人士的朋友和守护者。
市残联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全面转化为发展残疾人事业优势,系统内的广大党员不断提高为基层服务、为残疾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践行“我是共产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全系统303名在职党员完成到社区报到并开展志愿服务,服务累计2219人次3074小时,在进社区活动中主动增加每人对接1户残疾人家庭内容,与残疾人交朋友。
康复资助
承载一个家庭的希望
实际上,得到关怀和支持只是锦上添花,对残障群体而言,康复服务则是贯穿一生的内容。
9岁多的陈筱(化名)出生时因脑积水,身体协调能力较差,出行需要轮椅,存在读写障碍。母亲知妍(化名)说:“孩子不能独立行走,但记忆力不错,现在正在广州康复实验学校读书,平时则在一旁的广州博爱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对于康复治疗的一系列举措,她如数家珍一般,“他最喜欢感统训练(康复手段),我希望他逐渐通过肢体的训练学会走路,即便这条路很长。”这时,一旁的医师总会拍拍知妍肩膀,帮助她一起面对孩子的障碍带来的一系列焦虑。
几乎医院和学校里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位来自山东的妈妈因为孩子的残障,经历了什么。当时,她一周上三天班,其余时间带孩子治疗,后来直接辞职,成为孩子的全职照顾者,“从出生那天起,孩子就没断过治疗,家庭收入全靠丈夫一个人撑着。”
陈筱需要言语、物理等一系列治疗,治疗费用不菲,这对知妍一家人来说如同压在肩上的大山,“我们全是省着吃,衣服也从来没买过,所有钱几乎全用到治疗上,还有些支付不过来。”
幸运的是,“十三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按不少于户籍人口4元/人的标准安排残疾人康复资助经费,康复训练标准从1000元/月,提高至1700元/月,提标70%,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实行全额适配。
而恰好实现积分入户的知妍和陈筱因此享受到了门类齐全、覆盖全面的残疾人康复资助,康复需求得到相应类别的项目资助。知妍说:“这个康复资助光是经济上已雪中送炭,关键是我们遇到的每个医生和老师,都在不断鼓励我们,这让我们觉得不是一个人在努力。”
尽管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但知妍常常遇到医生和老师分享家庭经验和康复知识,同时也鼓励陈筱探索自己的梦想,“他说想当厨师,他还试过做过一两道菜给大家吃,我们绝对鼓励他——每个梦想都有可能实现,前提是我们相信他。”
通过接受教育
看到更多可能性
及时康复,能让身体机能保持一定水平甚至有所恢复。而教育,则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和陈筱一样,2006年出生的周桂浩同样面临残障的困扰。他在2岁半时被诊断为孤独症。当时,孤独症还不太为人所知。
后来,2岁9个月的周桂浩进入了广州市康纳学校就读。这是国内第一家专门招收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的公立特殊学校和康复研究中心,由市残联创办于2005年,主要开展孤独症早期干预、康复治疗、义务教育和科学研究。
孤独症孩子个体间及个体内巨大的差异性,给康复和教育带来极大难度,学校为像周桂浩一样的每个孩子进行专业的评估,并根据评估制定了初步的个别康复教育计划,每学期再重新评估并讨论和修改个别计划,以其达到最佳康复教育效果。
3岁8个月,周桂浩终于会开口说话。当他妈妈听到孩子叫的第一声“妈妈”时,又惊又喜,泪流满面,同时也看到了希望所在。后来,学校陈秀娟等美术老师逐步发现了他在绘画方面的潜能,并将他选入美术潜能班。
实际上,不止周桂浩找到了人生的可能性。学校通过搭建普特融合平台,周桂浩与其他3名同学走进白云区平沙培英实验学校,参加融合义卖活动,他们手工绘图的灯泡装饰品、手工贴画以及印有周桂浩等人作品的明信片极受青睐。他们还不时走进广州少儿图书馆、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等不同场所,参加图书整理、长卷绘画等各类活动,丰富生活经验。
康纳学校办学至今,累计为上万个孤独症家庭提供了咨询服务,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半年以上精准的康复教育及评估服务3000人次。
其中,有100多名孤独症儿童在康纳得到良好的康复教育后顺利回归普通幼儿园和小学就读,2018年起共有62名九年级学生顺利毕业,其中有42名毕业生进入番禺区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海珠区工艺美术学校等多所职校或职中,接受下一阶段的学习。
数说十三五
兜底服务
2016年-2019年全市共资助残疾人14.81万人次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助总金额约29175.3万元。
共资助1437名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资助总金额1124.54万元。
2020年底,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5149人,支出金额达1556.66万元。
两项补贴:2020年底,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03万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0.47万人,发放补贴资金3亿元。
残疾人特殊教育
推动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
全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9所。
目前全市在校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3372名。(数据来源:市教育局)
残疾人劳动就业
“十三五”期间完成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3201人次,新增残疾人就业7592人。
庇护性就业工场共为165名残疾人提供职业康复训练服务,为学员及其家属提供各类家属服务4万人次(春晖工场数据)。
全市188家康园工疗站每年为4500名-4800名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
康复
“十三五”期间,共计为5307人次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服务。
为71706人次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服药补贴和住院补贴。
为残疾人开展辅具适配74263件。
累计为13075名0岁-17岁的残疾儿童提供听力语言残疾、脑瘫、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训练服务。
为17741人次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
目前全市共有46家精神科专科门诊提供免费门诊取药及相关检查等服务;有22家机构提供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有276家医疗机构提供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其中144家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医疗康复服务;有9家提供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12个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社区精神康复服务。
截止到2020年12月15日,广州市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98.42%;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达99.86%。
体育文化
开设33个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点,累计参加35000余人次。
残疾人文化艺术项目逐步开办60个培育班。
艺术培育班年平均授课1900多课时,平均每年免费培育约20000余人次。
举办各类残疾人文化展览36场,累计约70000人观展(平均14000人次/年)。
组队参加国际赛事29个,获得26金、20银、21铜。
志愿服务
以康园工疗站为依托建立188个“志愿在康园”服务站。
截至目前,共有12万人次志愿者走进康园工疗站,为工疗站学员累计提供29万小时的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残障人士约6980人。
2016年至今累计开展大型助残活动3场,主题性助残志愿服务活动8场。
广州经验
在广州市残联大力推进助残事业发展的同时,广州市11个区残联亦在积极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越秀
落实残疾人就业和技能培训服务约6000人次,每年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累计165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约1130个,投入3200万余元,资助逾2.21万人次获得与其残疾类别相适应的康复服务。
海珠
多维构建残疾人教育保障体系,确保特殊教育经费支持到位,并努力探索建立完善从幼教到职教的特教体系,实现义务教育零拒绝,确保残疾儿童100%入学。
荔湾
在常规的辅助性就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集中就业、社区就业、居家就业的情况下,“十三五”以来,涌现出的微店创业、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新局面,大大丰富了残疾人就业形式,提高了残疾人收入。
天河
残疾人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五年来共投入区级预算2.08亿元,建立了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大疾病联席会议制度等工作机制,落实残疾预防、康复与治疗等工作。
白云
5年来共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7万人次2553.6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3万人次3098.4万元,两项共计7万人次5652万元,持续通过开展职业介绍、举办残疾人招聘会、开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扶助残疾人就业创业、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残疾人就业。
黄埔
以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为平台,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为主,教育为辅”的早期干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套符合黄埔区残疾儿童康教结合特色服务的“黄埔模式”。
花都
建成“普通学校随班(特教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保护残疾学生受教育权。
番禺
创新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困难残疾人房屋修缮,开展上门评残和配置辅具一条龙服务,为残疾人开展免费体检服务,开通免费接送残疾人的康复巴士服务。
南沙
修订了《南沙区残疾人扶助实施办法》,制定了《南沙区残疾人扶助实施办法(修订稿)实施细则》,立项建设南沙区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托养中心和特教学校。
从化
加强对0岁-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加大对康复机构的技能要求,致力提高包括脑瘫、孤独症、智力、肢体等康复服务水平,目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已达90%以上。
增城
开通绿色评残通道,免费为贫困重度肢体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评残,通过康园工疗站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等工作。
从职业生涯开始追寻自己的梦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这其中,也包括每一个残障人士。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广州残疾人就业状况不断改善,广州残疾人得到社会多方的关怀,从事适合自身体特点的就业岗位。残疾人就业率位居全国前列。平等就业成为广州残疾人保障和改善生活的重要手段。
值得关注的是,提到“残障”,这座城市的人们想到的不再仅仅是“帮扶”,而是共建平等环境。这座城市中,有爱心企业为残障人士打造无障碍就业平台,成为广州爱心“网红小店”;也有爱心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让残障人士和健全人士一样拥有自己的职业发展。
其中,位于广州东峻广场的天使餐厅于2016年全国助残日挂牌成为“广州市残疾人就业体验基地”。餐厅有15位听障、智障“天使”员工,他们在特殊改装过的餐厅,体贴周到地为顾客“微笑”服务。
广州天使餐厅管理组、听障天使员工彭运华正是在这里经历了职业生涯的蜕变。彭运华虽然成长于无声的环境里,但朴实勤奋的他喜欢挑战自我,不仅与其他天使伙伴挑战了人生第一个马拉松,也曾在技能赛场上与普通员工比拼,获得区内第一名的战绩。如今,他早已从一名普通员工,晋升成为餐厅的管理组。
这样的爱心“网红小店”在广州正不断冒出。在广州东方文德广场的星巴克手语专题门店,有一半的员工是听力障碍咖啡师,门店精心设置了每周手语课堂教学板,介绍如“谢谢”“融合”“咖啡”等简单的手语知识,通过与广东省聋人协会合作定期组织并举办手语课堂和咖啡教室,以增进不同社群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每天吸引了大量的街坊光顾。
而广州维高集团有限公司是广州市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较多的企业之一。如今,广州维高集团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安置近6000人次的残疾人员就业,目前在岗残疾员工395人,占比近30%。同时,该公司还对残疾人生产线进行了自动化改造,以帮助残疾员工适应企业的发展、稳定就业。
无障碍的环境里
感受平等和包容
有人就业,也有人创业,投身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中。
“其实,广州的无障碍环境近几年一直在提升。”张倩昕,这位先天视力障碍的女生从小随班就读,在完成华南农业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业后,自主创办了广州市融爱社会服务中心。
走过广州大街小巷,进过百户家门,她一直致力于为视障群体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对广州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有了更深感触。她说,广州一直有多方参与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中,“能够真真正正让更多残疾人受惠,并向更多人倡导无障碍的观念,让残疾人走出家门。”
过去五年,广州健全完善无障碍法规政策,政府、社会机构、企业和爱心人士集智攻关,加强交通、公共服务场所设施建设,完善无障碍出行,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补齐无障碍短板,并持续全面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多措并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无障碍环境建设氛围。
听障人士石城川,个头不高,脸上洋溢着笑容,身穿白色T恤,背后画着四个“手语”手势,下方写着“看见声音,拥抱梦想”。白色T恤上的“看见声音”,正是石城川和团队研发的音书APP的心声和梦想。
11岁时因病失聪,双耳听力损失达120分贝,石城川的世界从此一片寂静,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暨南大学数学系。2016年,石城川邀请朋友陈国强、彭驷庆一起在广州创业,研发音书APP,在社会多方支持下,他们先后开发了AI无障碍沟通软件、言语康复软件、信息无障碍解决方案、智能字幕速记系统、手语服务等辅助沟通产品。
经过四年钻研深耕,音书APP用户数已达60多万,遍及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这是国内最大的听力言语障碍群体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听力言语障碍群体的沟通现状。
今年疫情期间,石城川和团队在2月到5月之间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音书APP的通话助理功能,让大批听障人群可以无障碍进行通话。另外,他们发起“战疫爱耳公益计划”,为听障人士提供了2个月的免费语训课程,方便疫情期间听障人士在家进行语言康复。
助力精准脱贫
建设美丽乡村
在助力残障人士逐梦的同时,广州市残联也在发挥扶贫力量。
黄屋村位于增城区正果镇东部,全村面积约3750亩,其中水田面积约600亩,山林地面积1411.5亩。黄屋村现总户数190户,户籍人口835人,下设4个村民小组。本村2013年贫困户共15户,其中扶贫户2户5人,有劳动能力2人;济困户13户19人。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要求,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协调广州市农辉农业有限公司与本村经济联合社合作,共建村集体经济项目,合作期五年,平均每年稳定收益约11.4万元。
在市残联的帮扶下,全部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人均收入达到15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16年底已增长到32万余元,对口黄屋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黄屋村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
而大玉村位于五华县潭下镇北部山区,距离潭下镇约13公里,有8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山、散、边、穷”革命老区贫困村。对于大玉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广州市残联重点是引导群众发展产业,把科学的种植方法、施肥方法、施药方法、优质品种、蛋鸭养殖知识推广给贫困户朋友。
同时,广州市残联帮扶大玉村开展贫困户种养以奖代补、技能培训、发展产业光伏、蛋鸭养殖、生猪养殖三大产业项目。同时稳固前期产业收益如入股富兴种养专业合作社,投资30.5万元,资金收益3.05万元,二期投资130万元,资金收益10.4万元。在市残联的帮扶下,全部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人均收入达到15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底已增长到30万余元,对口大玉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闻推荐
缺血性坏死何伟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首席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髋关节研究中心主任魏秋实广州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