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建设街率先建立建设地区党建联盟,建立“四级响应、上下联动”工作机制 居民有所呼 街道马上应

南方日报 2019-12-26 08:18

社区医院医生帮老人测量血压。受访单位供图

高血压老人晕倒,街道三个部门都来了,照顾老人忙到午饭都来不及吃;公交站没有座椅,老年人等候太久不方便,协调公交集团三天内解决了;背街小巷老破旧,共建单位参与改造提升,老旧小区焕发了新活力……

地处越秀区地理中心的建设街,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工人新村——建设新村坐落于此而得名。以“大党工委”为核心,建设街率先建立建设地区党建联盟,全力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随着建设街环境整治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改变都看得见,真正享受到“有呼必应”的基层治理效果。

南方日报记者冯艳丹马艺天

坚持有呼必应“小切口”解决大需求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建设工人新村,建设街聚集了大量曾经参与过城市建设的一线劳动者和家属。针对长者平时的生活特点,建设街不仅对街道外观进行美化,还从吃穿住用行的“小切口”出发,切实为居民解决问题做实事。

北较场路和东风东路相接的黄华路环境幽静,治安良好,但有一件事总是居民的忧心事。原来,公交小巴483路环线途经站黄华路公交站,公交班次间隔时间长,而且没有设立等候座椅。由于候车居民多为老年人,长久站立候车非常不方便,不少居民提出了意见。

街道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主动向上级反映,协调广州公交集团在黄华路公交站合理加设等候座椅。三天后,暂新的一排座椅安装好了。如今,长者们出门等候小巴有地方歇歇脚了。“为街道的办事效率点赞,”每天搭乘小巴的王大爷逢人就说,不时竖起大拇指。

事实上,黄华路公交候车只是建设街为民解忧办实事众多事迹中的一件。建设街实行“两代表一委员+街道领导”全年无休夜间服务模式,畅通服务群众渠道。依托“有呼必应”网格化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建立“四级响应、上下联动”工作机制,主动呼叫上级职能部门,设法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到诉求有呼必应。

今年以来,建设街联合区城管局、区建设和水务局、区房管局、区民政局等多个部门为群众解决噪音扰民、气味扰民、散乱污、救济帮扶等民生问题,获得了辖内居民的纷纷点赞。

“我们有时候反映的事情其实很琐碎,但是街道都第一时间去了解、解决。之前我们楼下有一家小吃店营业到深夜,油烟污染也很严重,街道也出面帮我们协调解决了。”家住建设街黄华路的张阿姨感叹说,“现在住得也更舒心了。”

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服务下沉基层

吃穿行贯穿生活始终,但对于年纪渐长行动不便的居民来说,这些日常都有可能成为麻烦。作为老城区,建设街有不少这样的居民。

当天中午,一位八旬老人到建设六马路社区长者配餐点打饭期间突然晕倒。路经的城管协管员发现后,立即把老人搀扶到安全的地方坐下,并通知街道相关工作人员。随后,街道社会事务管理科、二马路社区、长者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陆续赶到了现场。

原来,晕倒的老人是二马路的独居老人,患有多年的高血压。子女常年在省外生活,老伴去世多年。“怕儿女担心,她不想将情况告知儿女,也不愿意去医院,坚持要回家。”二马路社区民政专职一边细心地开导老人,一边搀扶老人到家更换湿透的衣服,并将实际情况告知其儿女。

现场,居家养老管理员发现老人的状况并未改善,立即通过街道计生办联系了街道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上门为老人就诊;社区医生问诊后,发现长者可能用药不当引致低血压症状,认为老人情况不稳定,经与老人商讨、其家属电话沟通,最终决定转介到社区医院住院治疗至病情稳定。

长者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立即帮助老人定制了治疗期间的长者配餐服务。入院手续办理完成,安置老人吃完午饭休息,已经是当天下午。又到上班时间,虽然大家都仍未吃上午饭,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百姓有所呼,服务马上到。建设街坚持以“百姓心为心”的服务精神,细致入微的服务要求,科学实用的服务机制,实现“老吾老及人之老”的服务水平,努力营造孝老、敬老、助老的社区氛围。作为越秀区智慧养老试点街,建设街与百家医道软件公司共同开发“互联网+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制,以长者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将服务延伸至5个社区的星光老人之家。

在医养方面,智慧养老链条链接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的服务系统,为150户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和健康指导以及远程血压监测管理;在老年人配餐方面,建设街深化与配餐企业的合作,辖区五谷味稻连锁餐厅作为配餐点;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以政府购买的形式,由阳光社工站和看护家公司这两个具有专业资质的服务机构承接居家养老服务……

资源有效链接,服务下沉基层,让居民实实在在体会到街道回应长者居住密集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居家医养机制有效形成服务闭环,让老人在社区住得放心、舒心。就像长者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说的——老人信任的眼神,家属感谢的话语,就是对他们这份工作最美好的回报。

搭建党建联盟凝聚地区共建力量

初冬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射在建设三马路的榕树头广场,文化站门前不少居民正在晒太阳。

文化站二楼活动室的门口摆放的一块展板,上面贴满了“微心愿”:在新学期我想要一台新的多功能计算机、想为家里的老人筹一个智能血压仪、寒假街道能否办一个惠民补习班……而在有的“微心愿”后面,标注“已达成”。

因为有了“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的基层治理机制支撑,小小的心愿牌成为街道和居民沟通的一道桥梁。

为更好地调动资源服务居民,建设街组建了包含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公安厅、广大附中等40多家机团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80多位社区居民骨干作为共建成员的建设地区党建联盟,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共建共治共享议事协调委员会等工作机制。

在基层治理、民生服务、志愿活动、垃圾分类、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方面打造了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红色”项目。“榕树头·微心愿”就是其一。该项目链接党建共建联盟,响应辖内青少年、长者、残障人士等困难群体的需求,捐赠电脑、棉被、血压计、拐杖、抽湿机、亲子游等心愿资源近千份。

街道还常态化开展包括爱老助残、关爱青少年、法律咨询、平安宣传、慈善义诊等不同方面的社区志愿服务,着力打造“平安红”“书香韵”“活力彩”“邻里缘”“义起来”“爱成长”六大志愿服务项目。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工人新村,建设街不仅走出了无数建设者,至今还有不少建设单位,其中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就坐落于建设大马路。

拥翠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临近建设大马路的出入口原本高出路面好几米,市民进出要上下楼梯。“这里原本是低效的绿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工程师郑庆之介绍,建设大马路周边出入社区的主要坡道已进行了放缓改造,增设无障碍扶手栏杆,同时消除人行道各处微小高差,保障特殊人群通行需求。

城市变化在细微处,群众的幸福感洋溢在脸上。如今,斜坡上换种了低矮植物,从小区往下看视线通透。几棵大榕树仍然保留着。晚上的建设大马路又是一番温馨的景象。不少市民沿着马路散步,也有市民在“口袋公园”休憩。

截至目前,建设街环境提升改造及背街小巷工程已完成墙面粉刷9869平方米,地面铺设23224平方米,招牌整饰1281平方米,雨篷更新854平方米,已完成总体工程90%。安装35栋老旧住宅楼宇扶手,自来水管网改造已进场施工589户,社区宜居环境显著提升。

新闻推荐

生物发酵作品项目报告 创新奶酪

广州市越秀区第七中学高中部小组成员:王雪静、张楚忻、叶栩彤、张学思、丁立林一、产品设计说明我们这次选择创新...

 
相关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