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妈妈”走了 她搭建了温暖的“家” 陈丽芬生前创办金韵台业余艺术团,为无数外来务工人员带来了欢乐

南方日报 2021-03-25 04:09

金韵台艺术团的演出吸引了很多观众。受访者供图

“东莞妈妈”陈丽芬。受访者供图

每天一早起来,金韵台艺术团的团员准会收到芬姨在微信群里发来的“大家早上好”。但在3月17日这天,再也收不到芬姨的问好了。

陈丽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东莞妈妈”,由她创办的业余艺术团成了许多外来工的“家”,芬姨便是他们的“东莞妈妈”。

2021年3月17日9时31分,芬姨因在楼道跌倒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7岁。芬姨去世的消息传开后,拥有400多名团友的艺术团微信群里,消息提示音响个不停。

细数芬姨最令人难忘的“宝藏”有三样:永远温暖灿烂的笑容,对外来工无私的关爱,和组建金韵台艺术团带来的欢乐。

●南方日报记者薛屏

缘分

走进芬姨的住所,墙上贴满了金韵台艺术团一路走来的相片,柜子里摆满了演出时使用的唱片,桌上摆放着刻碟和剪辑视频用的计算机设备。

自从退休后,芬姨就居住在莞城这间小屋里。小区门口能望见马路对面的人民公园,再往前走800米就到了文化广场。这两个地方正是艺术团演出的所在地。

随着年龄增长,芬姨腿脚不如以前硬朗,儿女多次劝她搬离,都被她回绝了。“我们心里清楚,其实她想离金韵台更近一点。”芬姨的小儿子陈先生说。

退休后,芬姨常到家附近的人民公园散步,每到晚上总能听到有人在这里唱歌、跳舞。

那时,有着歌唱爱好的芬姨拿出自己的退休金,买了一台音响、一支麦克风,给音响装上轮子后,一个“移动式卡拉OK”就搭建完成了。

“她爱玩、爱动,停不下来。”陈先生回忆,那时,60多岁的母亲每天晚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开着摩托车拉着音响到公园唱歌。

不过相比于个人兴趣,对芬姨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2007年4月创办了金韵台艺术团。

在芬姨看来,外来工为东莞的建设作出贡献,却少有娱乐的地方,这一想法正好与莞城文化服务中心等部门不谋而合,随之以艺术形式开启了东莞这座城市与外来工最温暖动人的一段缘分。

在金韵台,每个人既是舞台下的普通观众,也是舞台上的草根明星。

金韵台的演员最高峰时期有300人,其中以外来工为主,他们大都“凭着爱好进团,带着感情坚守”。

罗在柳从未想到自己能在这个舞台坚持了10余年。20岁那年,罗在柳来到东莞,背井离乡多年,却在芬姨带领的金韵台里感受到了亲情。

“你和芬姨感情那么好,我以为你是她女儿呢。”因为家住得近,罗在柳常常和芬姨在一起,也因芬姨无私的爱,总有人误以为他们是母女。

在罗在柳看来,芬姨的心里爱着每一个人,“大家都是她的孩子”。

“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这些外来工。”罗在柳说,芬姨的“孩子”来自五湖四海,有的人已经离开东莞多年,却始终记得这里有一位亲切的妈妈,有一个兼容并包的温暖舞台。

真情

电影《你好,李焕英》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李焕英说:“我的女儿我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这差不多也是芬姨的待人态度。对于她来说,艺术团的团员都是她的孩子,孩子要过自己的人生,只要孩子快乐,妈妈就开心。

芬姨在香港出生,父亲在香港工作,母亲因为身体不好在老家东莞梅塘生活。为了照顾母亲,不到10岁的陈丽芬经常香港、东莞两地来回跑。成长于颠沛流离之中,芬姨自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于是更懂外来工的难处,愿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遇见芬姨之前,张卓还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为“草根明星”。

张卓还记得刚来东莞那年,每天的收入全靠卖几份报纸所得,到文化广场看一场免费的表演成了他最宝贵的娱乐时光。

那时的张卓嗓音条件好,但由于身体有残疾,性格十分内向,不敢报名参加演出。

芬姨知道他的处境后,常常鼓励他登台。“她还帮我找机会参加专业培训。”张卓说,后来他开始走上歌唱表演道路,甚至开办了一家文化公司,承接舞台策划活动。

有一年,张卓的公司遇到经济困难,芬姨得知后,二话不说拿出自己的积蓄支持他。

“有问题找芬姨。”一句话朴实的话,温暖了外来工的内心,也成为他们勇往直前的坚强后盾。

有人说:“在金韵台,这样的故事太常见了。”

芬姨先后帮助20多名待业的艺术团团员找到了工作,更帮助了数十名团员从普通人走上了演艺道路。

热闹

每周二和周五晚8时,只要不刮风下雨,金韵台艺术团总会准时与观众见面,累计演出已超过1100场。

台阶上坐满了年轻人,不时有人上前高歌一曲,或是随性跳上一段。两个小时下来,台上秀得尽兴,台下看得尽兴,一派热闹的气象。

每到有演出的晚上,芬姨总是最早到达舞台,一个人将桌子、凳子、音响全部搬好就位后,打开手机在微信群里号召大家赶紧到场。

在金韵台,芬姨大小事都要亲力亲为。从活动方案酝酿,到寻求各种资源支持,再到节目编排,芬姨力求做到心中有数。

她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年轻人工作忙,观众想看到精彩的演出,但团队在多年的活动组织中没有出现过失误。

得益于东莞文化部门的支持,金韵台团队演艺水平逐渐专业化,节目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观众构成越来越多元化。从2012年开始,团队正式被纳入莞城重点扶持的业余文化团队,每年有了固定的运营经费。

巫锡卉在2009年认识芬姨,受邀义务担任金韵台艺术团艺术总监。巫锡卉进入东莞市文化馆工作后,仍在工作之余和搭档覃妮回到金韵台与团友同台演出。

在巫锡卉看来,芬姨是东莞文化志愿服务的先驱,“她退休后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文化志愿服务事业”。

他还记得有一年东莞市文化馆举办东莞市文化志愿者大舞台,那时没有经费请演员,最后是芬姨号召金韵台的团友参加义演,才把舞台办成功,项目还成为国家文旅部的示范推广项目。

在芬姨的朋友圈里,记录了金韵台演出的点点滴滴,更是充满了她对所有关心、帮助过金韵台的人的感恩。“芬姨奉献不求回报,别人对她的好却都牢牢记在心间,最后一条朋友圈都在感谢领导和朋友们在今年春节期间上门慰问。”陈先生说,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十分关心文化志愿者,多次在节日期间慰问芬姨,给艺术团以支持和帮助。

金韵台的运营在多方支持下,数次走出文化广场,在莞城社区、工厂等地,或走进万江、厚街、高埗、东城等20多个镇街做专场公益演出,取得了良好口碑。

传承

此时的文化广场,木棉花正艳丽盛开。每到傍晚时分,大人、小孩子从家里出来,散散步,跳跳舞,看看表演。

再过1个月就是金韵台14周岁生日。现在金韵台痛失主心骨,团友们一时难以接受。金韵台艺术团将来何去何从,团友们能否在14周年晚会的时候继续给观众带来演出?一切尚未可知。

“芬姨一直希望这个舞台能够继续为外来工带来艺术享受,也希望金韵台的正能量能够传递到更多人身上。”同样是金韵台核心成员的李明康说。

在芬姨80岁那年,她曾语气坚决地说:“这个活动只要我还活着就会一直做下去!”

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芬姨也知道金韵台是时候找个接班人来组织了。2014年,金韵台受邀参加东莞市主办的“千场演出”8场巡演时,尽管她精神抖擞、热情极高,但碰上频繁的演出协调工作,最终还是因操劳过度患上感冒。

“虽然她人走了,但是精神还在。”李明康和几名核心成员决心完成芬姨的心愿,“我们想接过这一棒,将芬姨的精神传承下去。”

芬姨把自己的晚年退休时间奉献给了金韵台,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工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也在涵养着这座城市的友善气质。

■记者手记

善意里开出文明之花

一座座工厂铺展蔓延,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在东莞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凝聚了无数外来务工人员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外来工能不能在城市感受到温暖,能不能在城市找到归属感?这是十几年前刚退休的芬姨想到的问题。她看到外来工的艰苦,希望能给他们带去欢乐,为他们搭建金韵台艺术团,作为休闲、娱乐、交流、学习的平台。

她生前曾说:“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来到东莞参加城市建设,他们背井离乡与我年轻的经历十分相似,所以我很想帮助他们,让他们在东莞有一个家的感觉。”

一个业余艺术团让外来工在这座城市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也拥有一个不计回报的爱心“妈妈”。芬姨用自己的善意关爱外来工,为他们搭建发展舞台,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过上美好生活,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他们对东莞的归属感。

近些年来,在“善待外来工”的课题上,东莞做出了实在行动。这种善意就体现在公共文化的不断完善和无差别服务上。

东莞是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在东莞,所有市民都能享受几乎“零门槛”的公共文化服务。东莞图书馆24小时向公众开放;展览馆、美术馆、森林公园、体育公园等文化场所向民众免费开放;东莞“文化周末”15年坚持文化惠民,去“文化周末”看演出、听讲座都免费;玉兰大剧院以低票价让市民享受高水平文化大餐……

一点一滴的善意生长在城市的细节里,从而开出文明的花朵。虽然芬姨已离开,但我们相信,这座城市善待外来工的温暖故事还将继续……

新闻推荐

东莞东火车站增开12趟列车应对清明出行高峰

羊城晚报讯记者余宝珠、通讯员黄文燕报道:清明节即将来临,记者从东莞东火车站获悉,为满足旅客探亲访友、踏青游玩等出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