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患者胃肠健康的“极限战士” 访潮州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医师袁炜嗣

潮州日报 2021-02-03 11:03

医生简介:袁炜嗣,潮州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七年制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目前任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胃肠外科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广东潮州地区分会委员,潮州市医学会微创专科分会委员。从事普通外科工作十年,擅长胃肠肿瘤手术及肛门良性疾病的诊治,临床经验丰富。袁炜嗣医生(左二)在高清3D腹腔镜设备支持下为患者行直肠癌手术。

本报记者黄铿实习生吴清扬

通讯员蔡希凡

在医院里有这样一个“又脏又累”的科室,这里的医生护士既要拥有非凡的意志,能承担繁重、复杂的手术任务;又要练出绣花般的技术,让细微病灶无处遁形;还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去面对脏活累活……这就是胃肠肛肠科医护人员的日常。而他们当中的袁炜嗣医生,每天早出晚归,全年无休,经常值完夜班又接着上班、做手术,一年的手术任务更是达到惊人的四、五百台,他因此被周围同事称为“极限战士”。

七载学医长路十年磨就利器

还在读书时,袁炜嗣便怀揣着成为一名医生的崇高理想,立志学医。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时顺利考入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读七年制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在入行后的十年间袁医生一直坚持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打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愈了不计其数的患者。

九年前,袁炜嗣便跟随科室主任庄丹前往广州南方医院进修腹腔镜微创胃肠肿瘤手术。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这项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医院普外科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造福患者的先进医疗技术,因此决心要将前沿的技术带回潮州,让患者能够得到更为专业的治疗。进修时,袁炜嗣每天都起早贪黑前往教室练习腹腔镜基本操作,在手术室观摩操作过程,与专家同事深入钻研探讨,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由于市中心医院传统开放手术基础扎实,进修回来后,普外一科很快就把腹腔镜胃肠肿瘤手术开展起来。袁医生向记者介绍,该技术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微创性、根治性、保功能等优势。在市中心医院引入的高清3D腹腔镜的设备支持下,只需在腹部开几个小孔就可以完成胃肠肿瘤手术,而且能将手术视野转变为3D立体影像。医生在这种开阔的视野下使用超声刀进行操作,可以有效提升手术的精确度,发现并彻底切除病灶。

如今,微创手术已成为市中心医院普外科的常规手术,该技术最大程度保护了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的泌尿、生殖功能、肛门的控便功能,并逐渐从传统的直肠癌微创手术进步为腹部无切口的直肠癌Noses手术,到更高难度的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的ISR手术、双镜联合的taTME手术。ISR技术、taTME技术让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得以保留肛门,使得患者不需要终生带着“粪袋”生存。但要完全掌握这项技术的要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在技术上更加精益求精,救治更多的病患,袁医生积极主动参加全国各地的培训班、学术交流会,观摩手术,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他有时候在医院内一待就是两三天,也通常是最后一位离开手术室的医生。天道酬勤,袁医生认为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会白费,正是在钻研上下足了功夫,自己才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手术经验,磨炼出过硬的专业技能。

此外,袁医生在提高临床水平的同时,科研也不放松。他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利用休息时间收集标本、查阅文献,潜心钻研结直肠肿瘤的基因、代谢等研究。

拼体力炼意志勇攻疾患堡垒

袁炜嗣形容自己的工作需要的不仅是充沛的体力,更需要非凡的意志力。据他介绍,潮汕地区是胃肠道肿瘤的高发地区,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近年来罹患胃肠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也给擅长胃肠肿瘤手术及肛门良性疾病的袁炜嗣带来了较大的手术量,一年时间里他要接收八百余名患者,一个月平均主刀或参与大小40台手术,曾在耗时最长的一次手术中站立了九个小时。

每天早上七点多钟上班,袁医生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工作,查房开医嘱,到门诊接诊病人,按照手术安排进行手术……在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任务之后,袁医生常常直到夜幕降临才离开医院,就连节假日也不例外。记者采访他时已是下午四点钟,此时的他刚刚走出手术室。面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常态,袁炜嗣坦言,这实际上是意志方面的考验,肩上承受的生命之重让他不敢轻言放松。对于胃肠肿瘤这些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袁医生必须在术中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而痔疮、肛瘘、肛裂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小病”“小手术”,也在考验他的“绣花技术”,要求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并收获最大的手术效果。他说:“手术刀下容不得一点差错,因为一点点差错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相反,手术做得好了,病人可能终身受益。”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和长时间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没有非凡的意志力,一般人可能根本无法承受。谈到拼意志,袁医生想起了当年的学医之路,他说,七年制的学习生涯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更为漫长,也颇为艰辛,尖子云集的校园内学习竞争非常激烈,但这种挑战却激发了他的斗志,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为未来工作时持续提升自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袁炜嗣用坚定不移的意志力,换来了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正因为如此,他才被医院同事称作“极限战士”。

做人尽责尽心为医妙手仁心

如果说精湛的医术是一个医生的作业利器,那么良好的医德便是主导这一利器的精神力量。袁炜嗣一直谨记着老师和前辈们对他提出的要求:“未学做医生,先学做人做事”。在采访过程中,袁医生也强调了这句话对于自己的分量,这是鞭策他在医学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宝贵箴言。“当医生就应该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袁炜嗣诚恳地说,“来到医院治疗的都是受到病痛折磨的患者,大家的心理都是焦虑不安的。如果我们能站在患者的立场为他们考虑,深刻地体会到患者生病的难处与苦处,给予精心治疗,就能达到更好的诊治效果。”

曾有一名患者,年仅26岁便患有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离肛门仅有3厘米,保留肛门的手术难度相当大。考虑到该名患者年龄和病情的特殊性,未来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科室庄丹主任、林锡汉副主任及袁炜嗣等组成的医疗团队,为他制定了专门的治疗方案,在手术中保留了患者的肛门,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患者的泌尿、生殖功能,提高了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手术非常成功,患者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对于治疗效果也很满意。

在与记者的交谈过程中,袁医生不时接到护士关于患者候诊的提醒。虽然工作如此繁忙、任务如此艰巨,袁炜嗣仍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对待。他的尽职尽责和熟练精湛的技术水平赢得了患者们的交口称赞。能够收获患者对于自己的肯定,对袁炜嗣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作为医生,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每一个得到救治的病人都能恢复健康,就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一个医生之所以能赢得群众的好口碑,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必须有一颗真诚救人的仁爱之心。德学兼备,医术高超,袁炜嗣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医者仁心”,诠释了现代医者的安身立命之本。

新闻推荐

一方沃土润泽异域画种 水彩艺术成为潮汕文化新名片

傣寨姑娘2006年罗宗海作收网2001年曾松龄作中国水彩画的历史,是中西绘画有机融合的历史,是异域文化逐步发展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