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与“盂兰胜会”

潮州日报 2019-05-17 12:22

农历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儒家旧称“三元”,民间亦有相应的节庆活动,故又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唐·卢拱《中元日观法事》诗曰:“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四孟,指四季的头个月)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谓:“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后罢中元、下元二节。”乃知“三元节”,常由朝廷定为节日,皇上也与民同庆。宋太宗后来虽下旨废除中元、下元二节,但由于习俗已成,特别是中元节,更因佛、道二教的介入且深获民众认同,故此“禁而不止”,长盛不衰。

道教“三元”的涵义甚多,其中,源于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而形成的“三官”信仰也称“三元”。《云笈七签》卷五十六谓:“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明·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曰:“按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天官)、赦罪(地官)、解厄(水官),皆以帝君尊称焉。”据康熙《潮州府志·寺观》载:“长寿庵,在城北金山之麓、凤城驿之东……傍有三官堂,明天启间郡人吴殿邦所建,辛丑(按,即顺治十八年)堂像更新。”知乡贤吴殿邦在削籍回乡后,常为乡人提供一个祈福消灾的宗教场所.且香火极旺,建后三十多年,“三官”塑像便须更新。道家认为:“地官”在中元节这一天“赦罪”,故各地的道观都要设坛斋醮,以解脱人间囚徒、阴间孤魂野鬼的罪愆。唐·韩鄂《岁华纪丽·中元》所说的“道门宝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前两句指的是道家,后两句则指佛家。

佛家相传七月十五日是教主释迦牟尼投胎(即其母怀上他)的日子(翌年四月八日出生),因称中元日为“寄生节”。佛祖要在这一天报母恩,故又称“报恩节”。(参见郭马风《潮汕民俗·传统节日》,花城出版社,1999.1)而上引“释氏兰盆,盛于此日”,之“兰盆”,则源于佛家“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又称“目莲”(梵语“摩诃目犍连”的略语),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相传他神通广大,能飞抵兜率天。母死,堕饿鬼道中。目连于阿鼻地狱中见母亲挨饿,食物送到她嘴边就变成炭,于心不忍,因请求佛祖超度。佛祖教他广诵《盂兰盆经》,于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亦作“胜”)会”以百味五果广济孤魂饿鬼。目连遵照佛祖教导而行,其母果获解脱。此即上引“释氏兰盆”之由来。

由于儒、释、道三家都注重中元节,故从南北朝以后,七月十五日成为民间一个隆重的节日,尊贵如宋太宗,生前虽曾下诏罢置而终不能如愿。须加以说明的是,上述“目连救母”的故事,并不符合于天竺佛教的教义。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二册的《禅宗——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佛教》中说:

“儒、佛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特别是对父母的关系有极大的距离。……儒家讲孝道,深入人心,谁敢倡异议,必然要受到谴责。”

“按照轮回说,佛教认为当前的禽兽虫蚁,前生可能是自己的父母;当前的父母,后生可能是自己的子孙,所以孝父母是无意义的事。与儒家孝悌为人之本的伦理学说如水火之不能相容。”

在《近体文与古文》一节中,范先生说:

“说到孝道,是儒刺佛要害的利刃,佛徒往往被迫认输。后来佛徒拿出所谓《盂兰盆经》,举目连救母为例;又有些僧徒举出佛抬过父亲净饭王的棺材为例,证明佛教也讲孝道,甚至说:"佛身尊贵因何得?根本曾行孝顺来。"……显然佛教强调孝道,是对儒家表示屈服,以求生存。”

“"敦煌变文"残卷中有《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目连救母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孝子传》,佛徒宣扬孝道,大背佛教的教旨,对照天竺原来佛教,已是面目全非……所以佛徒讲孝,仅仅是儒佛斗争,佛转劣势的一种标识。”

“劣势”、“屈服”与否,苟且不论。但佛教尤其是其中的禅宗,为了顺应中国的国情而讲孝道,敢于冲破天竺教旨的桎梏,在促进“三教融合”、共建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毕竟还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

潮人习称中元节为“七月半”,并在节日活动的内容和模式上溶入了不少潮州文化的元素。比如:活动时间特别长,从七月初一“开地狱门”到七月底的“关地狱门”,持续一个月;初一下午,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外地面上撒米、摆祭品、烧纸锭、冥衣,沿墙根插燃着的香(象征稻秧),叫做“布田”。小孩则瞅空把路边、别人屋旁的“秧”(焚过的香剩下的竹枝,习称“香伞骨”)拔起,插到自家墙边,称为“抢秧”。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正日,寺院、道观、善堂、神社等都会在事先搭好的高台(称“孤棚”)上举办“盂兰胜会”,俗称“施孤”(不限定在该日,也可自行择日)。孤棚前部摆满祭品,如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衣等,有的还有雨笠、衣帽等实物以及称为“孤王”的高达二米多的纸人。孤棚后部则是由和尚、道士主持的建醮法会,孤棚前的地上摆放的则是各家的祭品。下午四点左右,法会结束,首座经师会把孤棚上的祭品(或有标识的竹签)撒到台下的人群中,人们争相抢拾,称为“抢孤”。最后,将孤王、牌位、冥衣、纸幡、纸钱等一并火化,施孤活动结束。晚上,有的善堂还在郡城西湖中举行“放孤灯”(把烛火置于陶制炖缽中随波漂流)以超度孤魂的活动。及至月底“关地狱门”时,开元寺有相应的仪式。至此,中元节活动便画上句号。(参见王次阳《潮州民俗》,天马出版公司,2011.1)

潮州是著名侨乡。“过番”的乡亲能够叶落归根、回归故里的屈指可数,而客死异乡的却为数众多。故逢年过节,家乡的亲人在祭祖的同时,总会缅念在异国他乡亡故的“孤魂”,借施孤的仪式以寄哀思。另一方面,潮侨也把家乡的风俗铭记在心,在侨居地切实践履,因此,潮乡风格独标的施孤、盂兰胜会等活动,至今仍流行于海外潮人社会。这一点,也是潮人过中元节的特色之一。

潮人习称农历七月为“鬼月、鬼节”。因为,围绕以施孤、盂兰会为中心内容的中元节活动,虽有展示博爱精神的一面,却难免接近“迷信”,“鬼气”重重。因此,如何变“迷信”为“俗信”,移风易俗,使之成为彰显“报恩”的主旨的民俗文化活动,应是社会各阶层人士、尤其是民俗研究工作者所关心、重视,亟待解决的课题。

新闻推荐

“潮汕铁路”终点站遗址意溪站已被潮州市定为文保单位,起点站遗址仍湮没在荒草丛中,坊间人士为此积极奔走 呼吁“潮汕铁路”起点站遗址 列入汕头文保名录

位于汕头火车路18号的潮汕铁路公司汕头站遗址,如今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气派和精美工艺周围长满葱茏树木的骑楼式建筑,便是潮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