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镇经济到平台经济 数说中山镇街十年 重塑镇能量 再造新闯将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中山各镇街在全市“V”型扭转的经济形势下,交出了各自的成绩单。在增速方面,阜沙镇、南头镇、民众镇、南朗镇等镇街排名全市前列;在经济总量上,火炬区、小榄镇依然强势,稳居前二。
把时间轴拉长至10年,中山镇街发展的格局变化将更为明显。十年间,中山镇街经历了城市格局变迁、工业升级换挡、交通布局变化等命题,成为落实中山产城发展战略的“闯将”。面对城市发展新命题和变局,中山“镇能量”加快重塑进程,城市发展能级逐步走向新高度。
●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廖瀚
变迁
城市经济版图重塑
翻开2010年的统计年鉴,一个强镇林立、各领风骚的中山经济版图跃然纸上。
那一年,一东一西的火炬区、小榄镇分领中山镇街经济总量前两名。在其身后,排名第三的东区与小榄体量仍有差距,但从东区到第十四名的三角镇,GDP差距不超过40亿元。这从侧面说明,中山各镇街处于良性竞争态势。
从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上考量,中山无愧为专业镇经济发展的样本之一。
再看2020年经济数据,火炬、小榄依然坐稳中山镇街前两把座椅,但中山镇街经济版图已经发生嬗变:东区、石岐迎头赶上,迈进第一梯队;三乡、坦洲、东凤、南头等镇街以超140亿的经济体量,闯进第二梯队;西区、南区、古镇、南朗、东升则名列第三梯队。
10年过去,中山镇街的经济分层趋势明朗。这样的变化趋势,既有产业发展、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左右,也有中山对自身发展定位的重新解读。
经过对专业镇经济重新理解与省视后,中山在城市格局演变上迈出了新步子。这其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时间节点是2016年和2017年。
2016年,中山提出实施“强心”战略。这一战略在次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再次得到确认,做大做强主城区成为中山城市发展主旋律。在2017年,中山开始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中山市域组团发展规划(2017—2035年)》提出了“一主三副”与“一城双核”的概念,奠定了中山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重心。
城市强心,向东发展。当时间来到2020年,经济数据上的变化表明,这两个趋势已经从规划概念走向现实,中山也在潜移默化间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城市格局重塑。
首先是城市强心战略的成效。10年前,中山经济第一梯队火炬、小榄遥遥领先;10年后,东区、石岐分别以突破300亿元、200亿元的GDP体量,加入到了第一梯队。西区、南区排名也分别从第15、第20名上升到第9、第12名。10年前,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五桂山、港口、沙溪、大涌8个镇街GDP仅占全市GDP的26.5%;10年后,组成中心组团的8个镇街GDP占全市比例已经上升到了31.65%。中部经济体量的突起,成为10年经济总量变迁的主线之一。
与此同时,经济总量的向东倾斜,描绘了中山城市东移的火热景象。中山“环湾布局,加快城市发展重心向东延伸”的具体举措,就是坚持将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从经济总量看,2020年,中山东部组团、中心组团之外的14个镇街,其GDP总量占全市比重从2010年的超过55%下降至2020年的52%。这一数据说明的并非是各镇街的衰落,而是在10年的持续增长中,中山资源要素逐渐向中心组团及东部组团聚集。
由岐江新城与翠亨新区共同组成的市域主中心,成为城市强心战略和向东发展的载体之一。而城区首位度与城市经济、人口集聚度的提高,也提示着中山城市更新的迫在眉睫。中山经济总量聚集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人口、土地开发强度最高的区域,中山重塑城市格局的设想要更进一步,城市更新必不可少。
换挡
产业加快“腾笼换鸟”
1990年,伶仃洋岸的滩涂地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于1990年共同创办的国家级高新区——火炬开发区正式创立。
如今,这片曾经的滩涂地已是中山工业的火车头和创新主引擎。截至2020年,火炬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投资总额、高新技术企业队伍等指标均排在中山首位。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中山还涌现出一批工业发展的“闯将”。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服装,中山镇区逐渐在制造业领域中站住了阵脚,并成为了行业佼佼者。“南方锁城”“世界灯都”“中国休闲服装之都”等产业带荣誉先后落在中山的专业镇身上。1999年,中山正式提出“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以南头、古镇、黄圃、东凤、三角、横栏为代表的新兴工业镇发展迅速,形成了中山新的工业发展力量。
2002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照明电器协会授予古镇镇“中国灯饰之都”的荣誉;地处珠三角家电产业带腹地,黄圃、南头、东凤在家电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工业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1年,三镇工业产值之和已突破1000亿元,其中黄圃镇当年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火炬开发区和小榄镇两大工业龙头。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年,可以说是中山制造业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山产业换挡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中山启动新一轮的产业“腾笼换鸟”行动,全市产业风向悄然改变。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变化的趋势之一。10多年是中山产业结构变化最突出的时期,第二产业曾长期在中山三次产业结构占主要位置。2008年,中山提出“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逐步提升服务业占比,2009年,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首次降至60%以下。2015年,中山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5%,已是中山经济的重要组成。2018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低于50%,当年,第三产业占比(49.3%)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9%)。2020年,中山提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服务业发展定位与聚焦度进一步明确和提升。
在服务业高歌猛进的十几年里,中山与深圳越走越近,“东进”成为中山服务业招商的重要方向。2013年,中山首次在深圳举行两地现代服务业对接会,通过推介中山优质项目,吸引深圳服务业资源进入中山,这个对接机制一直延续至今。就在中山首次走进深圳进行服务业招商前,中山服务业发展迎来了里程碑:2012年,中山服务业增加值1025.2亿元,成为继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之后,广东省内第5个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超千亿元的城市。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底,深中通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正式对外公示,这为深中产业对接提供了更多想象和操作空间。
在深中服务业加快对接时期,基于健康医药、游戏游艺、红木家具等中山传统优势产业建立起来的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在中山各地相继出现,成为承接深圳高端服务业外溢资源和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框架和格局日渐清晰。
谋变
从专业镇经济到平台经济
除了产业结构,近年来,中山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进入到转型探索期。2017年,面对传统专业镇经济面临的产业、土地、行政架构、城镇规划“四个难以为继”矛盾,中山提出组团式发展战略,并在全市布局九大市级产业平台。在组团式发展战略和市级产业平台布局下,一场从专业镇经济向平台经济发展的变革由此开启。
近5年来,镇街工业发展主要呈现两个趋势:向东和趋新,即主动对接深圳,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镇街组团到深圳招商的频率更高,带有深圳“基因”的项目在各大市级产业平台中的占比不断提升。2019年,中山提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行动计划,市级产业平台的主导产业逐渐往上述新方向发展。
这并不是中山对专业镇经济模式的改革终点。继2019年提出“环湾布局,向东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后,2020年,中山发布《中山市重大产业平台划定实施方案》,提出构建“3+4”重大平台的产城空间格局。去年12月,“3+4”重大平台建设”被写入了中山“十四五”规划。
“3+4”重大平台可视为组团式发展乃至传统专业镇经济的升级。“3”指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三个核心平台;“4”包括中山北部产业园、中山西部产业园、中山科技创新园、中山南部新城四个万亩级产业平台。组团式发展和“3+4”重大平台都不再以镇为单位谋划区域发展,突破了现有的行政区划。相比组团式发展,“3+4”重大平台对区域和产业的发展有着更为细致的分工。比如翠亨新区定位打造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火炬开发区定位创新发展主引擎,岐江新城打造城市未来新客厅。4个万亩产业平台也有各自的发展目标,总体上“3+4”重大平台形成“东创、西强、南育、北拓、中优”的城市格局。
对于新时期区域产业发展定位,“3+4”重大平台也有着清晰的规划。其中,翠亨新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总部经济、精密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科技金融新城,成为中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火炬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光电信息三大优势产业,谋划建设湾西智谷、科技新城中轴线等产业总部带,成为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岐江新城大力引进总部经济、现代商贸、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项目,成为城市新客厅;4个万亩级重大产业平台分别打造1个主导产业,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对于产业的发展,中山在“3+4”产业平台下还有更深层的布局。中山针对重点产业链发展提出实施“链长制”计划,通过专人专班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精准服务,加快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从而形成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
从规划布局“3+4”产业平台到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中山对新的产城格局正逐步细化,从中透露出中山对发展平台经济的思考深度和建设精度,同时也透露出中山变革的决心。
新闻推荐
今年新一批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将启动 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重点,5年内完成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图为竹苑新村一带的老旧小区大景。资料图片记者洪喜鹏摄商报讯(记者梁展宏)上月初,中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