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互联网与人类学”学术论坛在中山举行,专家建言 大湾区应构建数字世代技工培训体系
文/记者 范展颢 图/记者 洪喜鹏
关注 1
大湾区呈现“移民城市”鲜明特点
为期两天的活动上,5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中山,探讨“互联网的后疫情时代:健康生活、福祉与意义”等课题。
记者了解到,“互联网与人类学”论坛从2015年的第一届延续至2020年的第六届,累计有近200位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学者参与其中。中山大学副研究员姬广绪总结说:“当今社会,人与互联网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数字技术在产业发展、社会变革、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中介作用。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让互联网在生活、生产领域加速融入。”
记者发现,本届学术论坛分为3个分论坛主题,分别是“实践互联网:从技术到基础设施的数字考古”“算法互联网:作为数据结构的城市与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互联网:健康生活方式、福祉与正念科技”。其中,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教授、我国人类学知名学者周大鸣带来了《互联网时代的农民工》课题,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国华分享了《数据、算法与数字时代的解释人类学》课题。此外,来自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美团等学者,就“数字时代人与社会的关系变革”“网红食品健康传播的人类学研究”“互联网平台重塑小店与城市”等课题开展讨论。
“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发育和转型程度走在全国前列。身处湾区的中山,尤其要关注和把握这个机遇。”周大鸣告诉记者,“互联网让社会各种关系由单向联系转变为网络化、网格化的联系,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市内变得更聚集,市民的就业、联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让城市从"地域性城市"转型为"移民城市"。”
周大鸣解释说,以往,城市是以自我文化为中心,以方言、地域文化的形式让人们聚集在一个地区,形成“地域性城市”。如今,各个城市变为“命运共同体”的各个子系统,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群糅合在同一座城市内。“例如,中山有来自国内五湖四海乃至国外的人们,他们长期定居在中山,这是"移民城市"的鲜明特征。”
关注 2
抓住数字世代技工培训的“牛鼻子”
围绕移民城市、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周大鸣强调说:“做好数字世代技工的培训,就能抓住关键的"牛鼻子"。”
他提出了“数字世代技工”现象。周大鸣认为,以往学术界关注的“农民工”概念,已升级为以“数字世代”和“技术工人”为双重特征的新型群体。数字世代技工面临双重移动,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和“从线下实体到线上互联网要素的流动”。“我们要利用好互联网,提升数字世代技工在城市的贡献度和融入度,需要社会治理领域实现"现代技术管现代"的有效模式。”
周大鸣建议说,移民城市及支柱产业需要高质量发展,做好数字世代技工的培训和融入工作尤为重要,其内容包括学校教育,也包含计算机、互联网、高技术生产设备的技能教育。这不只是政府的任务,还需要自上而下建立培训体系,动员社会力量、民间机构、各类商协会、社区大学等载体去实现。
周大鸣还建议说:“在大湾区内部,中山等城市以中小微企业集聚为特征,我们要协助大家做大,更要让企业做强。建议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利用好互联网技术,把零星企业、产业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实现风险共担、抱团取暖,政府有必要大力培育中小微企业。另外,打造中小微企业的"中山品牌",实现企业和产业的集聚,改变目前企业"命短"的状况,具体措施包括资本投入、整体广告、专业园区、销售渠道等平台。”
与此同时,市委网信办主任朱江在论坛上说,近年,中山市连续出台《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山市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中山市关于促进云计算应用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大力培育和推动中山市互联网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下一步,中山将推进产业体系重构工程,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5G(第五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数字经济形态,努力建成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典范城市。
新闻推荐
中山发布城市更新管理办法,“八个有利于”促土地整合 城市更新单元不小于100亩
图为中山城市更新项目金鹰广场。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中山市近日对外发布了《中山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