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 精品城市 活力中山

南方日报 2020-12-29 07:10

位于中山市东区的紫马岭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游憩地,更是市区空气净化的“绿肺”。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近年来,中山在民生事业方面取得高速发展,从外部人口融入的广度、深度来看,都位列广东省前列,这都是中山市共享型城市建设的直接体现。”12月27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左晓斯,在2020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分论坛中提出,在高质量发展的小康社会,围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中山市在城市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下了功夫。

10年前,中山取消城乡户籍划分,所有户籍居民统一登记为中山市居民,实现了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中山市各项民生支出超过了70%。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49:1,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中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多次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是高质量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在交通、医疗、教育、生态环境等领域织密民生保障的大网,一份份民生实事清单真正得以落实,让中山人的“幸福感”真正落到实处。

●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廖冰莹

内通外畅?

构建大湾区“高速”路网

人民群众对道路交通的获得感、满意度,是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珠三角九市群众对安全、有序、畅通的出行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正抢抓创造互联互通交通环境的重要节点。

地处珠三角“A”字型中间一横的位置,中山充当着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角色。根据公开报道,未来5年内,中山将投入超过1500亿元,建设“四纵五横”高速路网、翠亨新区港澳码头,实现大湾区核心城市“半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生活圈”,为珠三角九市群众的出行争分夺秒。

联通珠江西岸,中山公路网已形成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地方公路等多层次、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体系,现有的高速公路侧重对接广州、珠海、江门。截至2019年底,中山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248公里。另外,具有运量大、准点、高速等突出优势的跨市地铁,也成为中山谋划的重点交通配套。

当前,广州地铁18号线延长至中山、珠海项目,佛山地铁11号线延长至中山项目引发市民关注。近日,中山市委第十四届十次全会召开。全会明确了中山“西接”的具体举措,强调中山要全力打造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核心城市,全面深化与珠海、江门合作,共建珠江口西岸地铁网。珠江西岸互动越来越紧密。

连接珠江东岸,“深中一体化”是中山环湾布局的重要命题。当前,包括深中通道、西环高速、广中江高速、中开高速、香海高速、东部外环先行段等高速公路项目,正在加快赶工、推进。中山目前更是深入研究深圳地铁33号线引入中山的可行性。

对外,中山致力共建珠江东、西两岸互融互通交通网。对内,打通“瓶颈路”成为今年中山市人大“一号议案”,今明两年,全市要打通38条“瓶颈路”,让群众在家门口出行更加顺畅。目前,黄圃镇六横路、三乡镇万象路等多条“瓶颈路”已建成通车,民众镇幸福大道于12月29日将举办通车仪式。其余项目即将通车,或已动工建设,启动项目前期工作。

中山大力推动交通建设的背后,是大湾区背景下人民对交通新速度、新生活圈的成形诉求。交通互联互通,关乎百姓出行,是民生实事,也是城市发展大计。中山正努力构建内联外通大交通格局。

民生福祉?

营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是解决温饱、出行问题,更要从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康社会的到来,意味着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不断得到满足,而良好的教育也是人民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在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颁奖盛典上,入选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的中山市中港英文学校董事长蔡国赞说。

营造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是中山对“精品城市”新的诠释。

“十三五”时期,中山教育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在扩大普及、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2019年,全市教育总投入140.5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97.01亿元,比上年增加21.85亿元。教育的投入彰显了中山在建设全面小康生活中,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

今年,中山在大力推进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推进普惠性幼儿教育、公办中小学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2020年中山新增幼儿园18所,扩建公办幼儿园1所,新增幼儿园规范化学位6169个,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达82%。中山年内完成10所公办中小学学校建设任务,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8940个。

为加大扶困助学力度,中山去年划拨255万元扶困助学专项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中小幼学生儿童1036人次,切实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儿童读书难问题。

城市的发展及竞争是多维度的。地方的医疗水平一定程度代表了地方幸福指数。应对今年疫情,中山市医疗服务能力得以凸显,中山市境内66例新冠肺炎病患痊愈出院。中山取得新冠肺炎病患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本地社区零传播的阶段性成果。这期间,300余名新冠肺炎救治医护人员,成功救治全省首位成功撤除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产妇。

应对疫情中暴露的问题,中山市卫生健康局迅速启动公共卫生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行动。今年上半年,在获得市财政提供共333.2万元支持后,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全面推动镇区建成13家二级医院建设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新冠肺炎检测能力达到7000人份/日,以高水平医疗服务给予市民安全感。

今年底,中山市提出3年内拨付3亿元用于支持中山市人民医院开展高水平医院建设。“这是近十余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对公立医院除基建建设外,投入的最大一笔资金。体现了中山对于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视。”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局长梁卫华表示,“医院要不断思考如何服务群众和病患。要让高水平建设的工作转化为中山医疗水平、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以及就医的质量提升,这是城市综合发展的重要目标。”

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助力品质中山

“中山这座城市一定要多来!”2020年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颁奖盛典上,中山市副市长叶红光盛情地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来到中山。

为什么要来中山?一直以来,中山都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山、海、田、河等优质资源禀赋。这里是全国最早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市。

走进中山城区南部,鸟瞰五桂山系丘陵环抱,漫山的原始森林与遍野的田垅庄稼相互交织,汇成了一汪翠绿的“海”。起伏连绵的群山上,青松林木枝繁叶茂,飞瀑流泉,宜居中山拥有一幅动人的场景。天蓝、地绿、水清是城市发展质量的直观例证,也是中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与信心。

天蓝了!

2019年底,一台“天眼”系统被安装在横栏镇丰汇俊景高度96米的地方。“天气数据变化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副科长谭兆腾说,“天眼”系统,通过AI技术自动分析识别烟雾排放,一个摄像头可以覆盖近37平方公里,最快处理无组织排放和违法排放事件。

近年来,通过提升技术手段,中山人监控“蓝天”有了更多的“武器”。中山通过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等方式,强化大气治理工作,打响蓝天保卫战。今年下半年,生态环境部首次通报了2020年1—8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其中,中山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七。

水清了!

“过去这条河水又脏又臭,蚊子满天飞,天热也不敢开窗,经过都要捂着鼻子绕着走。”谈及治理前的员峰新涌,员峰社区居民陈伯印象深刻,“水质又变好了!好像回到几十年前一样,心情都舒畅了不少!”

中心城区一黑臭水体——羊角涌截污工程完成,这是中山推动水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今年12月10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中山市中心城区15条“央督河”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任务达成。

从去年10月21日第一个地面监测站——长江水库监测站安装完成开始,中山逐步在15个流域、1041条河涌组成的密布河网之上,布设259个水质自动监测设施,建立防控一体的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这是中山不断思考实现河涌长治久清的实践路径。

地绿了!

周末的紫马岭公园游人熙熙攘攘,环山绿道上,三五成群的市民健步快走。这里不仅成为东区居民最喜爱的休闲游憩地,更成为全市空气净化的“绿肺”。东区、黄圃、五桂山等中山14个镇区获评广东省森林小镇,数量全省第二。

森林小镇建设是森林城市建设向基层的延伸,是推进城乡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城市生态文化品位的有效抓手。中山的建制镇获“森林小镇”称号覆盖率超70%,提前两年实现珠三角地级市50%建制镇创建成功的指标任务。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山正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宜居精品城市的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创造高品质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新闻推荐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介绍

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机构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29项内容,其中包括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