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韵中山”成为城市闪亮名片
岐江河上白鹭结伴飞,西河涌畔三角梅花开。随着中山市中心组团15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开展,这些多年不见的景象又重回了中山人的视野。由于流经主要的经济区和居住区,两岸居民较多,这15条水体的整治工作已成了“万众瞩目”的大事。(11月30日《中山日报》04版)
水是美丽中山的魂,一波波、一泓泓水灵动了中山大地。近几年来,中山市上下以决战决胜的坚定态度、敢为善为的强烈担当、实干苦干的攻坚魄力,使出十八般武艺向水污染“亮剑”,“水质变好”可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中山水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彰显水文化,迫切需要我们统筹兼顾,讲求科学,正确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水里与岸上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打好组合拳,下足硬功夫。
无论是工业污染、生活污染,还是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很多,这就需要在治理过程中坚持一河一策、精准施策。一方面要从源头治理,突出断面达标、黑臭河道整治、水源地保护等重点,通过铺设管网、控源截污等一整套有效的办法,彻底消除黑臭水体;另一方面要靠科技治理,在采取清淤疏浚、引水活水等基础上,充分利用光催化网等先进科技,积极打造“水畅、河清、岸绿”的自然景观。同时,要通过“会呼吸的驳岸”等多种生态手段,并把城市水系和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居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全力做好做活“水文章”,打造具有中山特色的山水人文旅游城市。
我们常讲:“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治理水环境应按照“岸上与岸下齐治、优环境与促转型共抓”的要求,既要在生产方式上作改变,以生态优先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以优质增量带动存量调整,以先进产能淘汰落后存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更要在生活方式上快转变,倡导绿色文明新生活,并通过水环境治理带动和提升创文水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中山治理水污染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实现了从“河长制”到“河长治”。当下而言,要坚持生态优先、河长主导、因河施策,抓住水环境治理中的难点、盲点和痛点,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各部门实行联防联控联治,真正建立起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无缝衔接、责任到人的网格化推进机制。
加强水环境治理,中山正在打一场硬仗!抓住治理牛鼻子,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让“水韵中山”成为城市闪亮名片。
新闻推荐
碧水保卫战 还在加油干 城区四街道调动多方力量进行黑臭水体整治,见成效更求长效
河涌水质自动监测站“盯”住水质。市生态环境局把技防融入日常监管,对水质情况能进行实时监测。岐江河上白鹭结伴飞,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