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春秋》作者熊海敏谈教育之道 以中华传统美德滋养孩子灵魂

中山日报 2020-09-12 07:25

熊海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身为家长,没有谁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然而,怎样做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成为有爱心、有理想、有信仰的社会栋梁?有人说,这一届家长实在太难,针对“中国式家长的焦虑”,中山教育工作者熊海敏出版了其“教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教育春秋》,在今年中山书展发布现场获得强烈反响,并被推荐至“学习强国”APP。

在本书中,熊海敏将自己从事基层教育30年的丰富经验和对中华历史文化的阅读心得融会贯通,试图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觅中华教育发展之道。日前,熊海敏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了他的教育观念。 熊海敏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教育者可从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让、恕、勇、恭、宽、诚、敏、惠、和、廉、耻等这二十几个字的内涵中汲取养分,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如艺术展、读书会、墙报展、电影观赏等。

本报记者 廖薇

图书简介

《教育春秋》全书共18章,各章节环环相扣,从中华思想发展脉络到教育的道德境界、儒家思想精髓、圣贤家训家规、诗词与历史,升华到教育与信仰、文化与自信等,处处闪耀着智慧光芒,直指教育本质、本真。

作者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学前教育、科技教育、未来教育做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学校发展、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做了形象的阐述,最终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时代教育主题,对中国教育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

作者简介

熊海敏,湖南益阳人,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和教育实践研究三十余年,主编和出版十多部教育工具书,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08年、2014年和2017年分别出版个人专著《生命的第二乐章》《阵痛中的当代基础教育》和《教育与信仰》。无论在基层任教,还是在教育行政部门任职,他始终坚守教育家陶行知“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名言,敢于直面社会存在的问题,对当今中国教育现状及其原因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对中国教育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

教育需要信仰

《教育春秋》是熊海敏“教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2014年和2017年,他先后出版了《阵痛中的当代基础教育》和《教育与信仰》,《教育春秋》是在前两本书基础之上的再创作,融入了他个人对教育的新理解和新思考。

熊海敏从1990年参加工作,今年刚好工作30年。前15年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后15年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 基于个人多年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当下的教育出现的功利化现象,可以说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阵痛。如何将孩子培养成有爱心、有理想、有信仰的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话题。在他的《教育与信仰》,重点阐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伟大信仰的民族、信仰的内涵、信仰的多元性,并论述了教育与信仰的关系:首先,信仰需要教育,需要有情怀、有信仰的家长和老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其次,教育需要信仰。正如信仰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信仰。育人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信仰的教育必定靠有信仰的人来实施,一个有信仰的教育者,才能培育出一群有信仰的学生。

《教育春秋》也吸收了上述观点。在开篇的“教育境界”中以专章阐述。紧接着,他对中国教育史的宝贵经验加以梳理,认为教育繁荣离不开环境宽松、办学自主,解放思想、兼容并蓄,联系生活、因材施教,广兴民教、多元办学,给现代教育改革以启示。

神话蕴藏

中国精神

“当下,中国教育之道在于坚守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熊海敏说,他在《教育春秋》 中首先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教与育”入手,探寻值得后人继承与发展的中国精神。“这一篇也是本书中最难写的部分,足足花了我三个多月的时间。”

熊海敏认为,中国古代神话展现了先人对劳动创造的歌颂、对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对反抗压迫、挑战权威精神的讴歌,蕴藏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以及惩恶扬善、弘扬孝道、赞美爱情的思想内涵。然而,当下许多现代影视作品对中国古代神话存在误读和曲解,这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实为不利。“我认为,这些积极向上的中国精神,可融入基层教育中,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接受习惯,通过讲故事、经典选修、课外阅读等方式,让孩子尽早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长为有爱心、有孝心、有信仰的新一代。”

未来教育重视美好生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把文化作为一个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尺度,让文化发展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人们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

熊海敏认为,美好生活教育旨在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认知水平,使人们精神世界充实、乐观向上,充分感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了对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向往。除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样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人们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更好的教育、更美好的生活。未来教育将充分提高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认同感,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在本书中, 熊海敏还对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个人展望。他认为,学前教育尤其重要,“应当在教育发展中占据更优先、更重要的位置”。但“超纲”的学前教育并非顺应孩子的天性发展,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他呼吁“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此外,教育者需真正理解因材施教的孔子教育理念,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以及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展开个性化的教育。

熊海敏既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家长。他对记者说,在家庭教育中,他尤其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和阅读习惯的培养。“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他说,“高质量的陪伴包括陪小孩阅读,家长应多陪孩子去书店、去图书馆,在家里设立图书角、参加读书会等,以此提高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其次是陪餐,家长无论再忙,都应当和孩子一起就餐,通过吃饭将基本的文明礼仪、中国饮食文化介绍给孩子。此外,还可以通过陪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开阔视野、在日常生活中,陪孩子学习也是许多家长必须应对的考验。熊海敏不赞成过早地将孩子送进课外补习班。 “以数学为例,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孩子应当先把教材吃透,熟悉基本运算法则,将数的概念深植于大脑,而不是一味钻研难题怪题。”

精彩选读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教育活动所体现的理念也是一种文化。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最主要的渠道就是教育,尤其是奠定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基础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历史、思想品德、艺术等学科的教学,让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感悟中华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包括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核心动力、独特的发展模式,理解中华文化精神的真谛,了解国学体系、古代教育体系与方法,以及国学文化的几个基本部分,了解当代国学教育的体系和方法。了解中华文化精神,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教育春秋》

新闻推荐

人才科技驱动持续发展探索创新激发企业活力 东凤镇全力稳企安商,以人才科技为发展源动力,优化资源创新产销实现逆境突围

广东伊莱特电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车间里机器轰鸣,流水线上忙中有序,在位于中山市东凤镇的广东伊莱特电器有限公司内(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