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语海外华人文坛新人辈出,实力比肩国内文学 弘扬中文之美 书写人类命运

中山日报 2020-09-05 07:17

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终审评委(7人):●邱华栋: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 ●陈东捷:《十月》杂志主编 ●刘醒龙:湖北省文联主席,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马原:当代作家,原同济大学教授 ●蒋述卓:广东省作协主席,评论家 ●谢有顺: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评论家 ●江冰:广东财经大学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今年7月份,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召开终评会,因疫情原因,部分评委未能到现场,通过网络联系。图为谢有顺、马原、蒋述卓、江冰(由左至右)等四位终审评委莅临中山,对作品进行评述。 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整体来说,这届入围作品水准很高,从中可以看出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已经具备了与国内创作同等对话的水平,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终评委会主任蒋述卓如此评价本届获奖作品。经历了四届的发展,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已经成为守望和见证海外写作者成长的奖项,海外华文写作也呈现出日益多元的状态,本届获奖作品体裁题材广泛,内容多元丰富。原乡与异乡,个体与群体,民族性与世界性,都是作者着墨的对象。正如同“中山文学奖”终审评委谢有顺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海外华文写作已经从边缘逐渐走入大众主流视野,他们的创作已经不止于从前的离散主题,玩票性质,而是进入了任何题材皆为我所用的自由状态,在华文写作舞台上与国内作家竞相绽放,各显风骚。”

本报记者 冷启迪

见习生 陆倩柔 陈志瞳

获奖作品质量高

比肩国内文学

“这些年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华文创作从前是华人学习、工作的业余爱好,既然是爱好,就会有参差不齐的状态,体裁更多的是随想和杂感。但从这次入围的作品看,散文只有1部、没有纪实文学,这个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已经不再是个人的爱好,而成为一种职业和他们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无论从题材和艺术上来说都达到了可以和国内创作平等对话的水准,这是巨变。本届获奖作品展示了华人写作的高水准,他们对汉语之美和对人性精神探索,又更进一步。海外华文创作不再是点缀,而进入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流视野。”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在评价此次文学奖时表示。

同为本次评奖终审评委的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冰也表示,今年的作品经过了严格的挑选,评委们经过反复的比较,选出9部作品,获奖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都结合得很好。在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华儿女远走他乡所遇到的生存困境,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内心的痛苦与追求……这些方面在获奖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这个文学奖对于推动海外华文文学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著名当代作家马原在点评本届作品时说:“从前海外文学作家存在感不强,起点不高,但是如今确实不一样,整体创作实力强大,这还不包括前些年那些已经出名的作家,如虹影、严歌苓她们,现在新人佳作频频涌现,体量和阵营很强大,实力已经比肩国内文学创作。

新人新作涌现

女作家占半数以上

本次参评作者中既有历届文学奖的老朋友,也有初次结缘“中山文学奖”的新面孔。除薛忆沩外,其他获奖作者均是首次参评,无论是新生代实力作家还是跨界作者,均表现出了不俗的创作实力。

“这说明海外写作群体人才辈出,海外创作力量增强,海外华人文坛日渐繁荣。”第四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大奖获得者陈河通过视频传递了他对于本届文学奖的观感。“中山文学奖犹如海外华人写作孤海上的灯塔,照耀着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作家,大家开始往一起靠拢。”

侨胞赤子心,诉尽桑梓情。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自2009年首次举办开始,11年间致力于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旅居海外的作家们其实很爱国,但迫于现实原因,只能以文学为纽带,感受故土的情感和汉语的温度。”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范英妍表示。

“以往华文作家受国籍、所处地区等条件限制,无法参加国内很多奖项的评选,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的设立填补了这一空缺,是对海外华侨华人作家的极大的激励和肯定。”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邵瑾说,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分,该活动能更好地推动侨务工作,向海外传播中国声音,让更多海内外的读者了解到中国侨胞文化,同时也鼓舞了更多海外华文创作者。

参与本届评奖的终审评委、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表示,发掘新人,鼓励新作是此次评选的标准之一。“时代在不断发展,世界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年轻的作者正在走向成熟,我们有责任将优秀的新作品和优秀的作家推向大众视野,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华文文学创作。”

邵瑾告诉记者,目前参赛作家的中坚力量还是集中在在美洲、东南亚、欧洲。她期待听到来自世界更多地区的声音。“比如在非洲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国等,我们的侨胞群体也很庞大,但是文学的声音相对微弱,我们希望发动这些地区的写作群体,用文学的形式,讲述他们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入围的9位作家里,6位都是女性,从长篇小说到短篇小说,从诗歌到散文,都可见她们的身影。其女性特质的生动细腻、朴素沉郁让她们的作品熠熠生辉。凭散文集《在香港》获得入围奖的香港女作家周洁茹,就是范英妍比较关注的一位作家。范英妍展望道:“周洁茹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现在又回归文坛。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在这种视野下,文学大有可为,我们可以与香港作家以及更多华人华侨作家联动合作,以文学为讲述方式,打造人文湾区。在今天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下,文学的引领力是不可替代的。”

作品内容

呈现多维度视角

在此次评选的9部入围作品中,长篇小说5部,短篇小说1部,诗歌2部,散文1部,小说占据半壁江山。谢有顺表示,一个作家的写作离不开自身的经验,成长记忆的积存,写熟悉的、有感触的,故乡与异乡的冲突,情愫、经验的冲突,都是海外华文的核心主题,但是通过这次的评奖可以发现,海外华文作者已经超越了这个单一主体的表达,他们的写作进入了更自由的状态,具体就反映在小说——进入虚拟的艺术境界,不太执着于个人的经验,“历史可以为他所用,纯虚构的故事也可以为他所用,传说、新闻都可以为他所用,任何题材皆可为他所用。从个人经验超越,进入虚拟的世界,就意味着作家的写作边界有所拓展,这是很好的事情,这表明他们突破了简单的表现现实,有了虚构的自由,艺术的自由,这是很大的进步。

蒋述卓也表示,小说是出版界的“宠儿”,因为它有传播空间,不仅是海外华文,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从这次的获奖作品看,小说占据主体地位,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海外华文创作进入成熟状态。“只有拥有一定经历和技术的人才能写小说。而大家的视角从自我身份心态的认知延伸到了海外的日常生活、人际心态等方方面面,延伸到虚构的历史和现实中,延伸到人类的命运中,将本土生活经验和世界经验结合,在回望故乡的同时,又具有超越性的眼光,他们的胸怀和格局正向世界文学迈进。”

传递侨胞声音

打造国际级大奖

“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的延伸,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邱华栋说,华侨文学奖把海外华人作家有力地团结起来。中山作为著名侨乡,以文学为纽带,把世界各地的华人作家联系起来,共同呈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陈瑞琳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人文学,中山文学奖推动了汉语文学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期待该奖项能成为汉语文学的国际大奖。

“本届中山文学奖权威性强、有公信力,选出一批有代表性、具人文价值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都是在名刊大社发表的。依靠该奖,中山打造出了自己的文学品牌、文化品牌。”范英妍告诉记者,今年的获奖作品,展现了中国情怀和中国价值观,用文学架起了中、西方对话的桥梁,这是非常难得的。“今年的疫情扰乱了正常的国际交往秩序和华人华侨的生活节奏,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受到一定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的颁发就更显意义非凡。”范英妍表示,线上颁奖的形式很新颖,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凝聚起海内外的人心。

“希望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中山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谢有顺寄望道。

新闻推荐

广东高考改革在即,填报志愿能否实现“低分高就”? 机构专家中山开讲,呼吁家长与考生提升高考志愿填报合理性和科学性

中山育广教育分享会现场。2020年,是广东高考持续了13年的大文、大理的考试模式暂别历史舞台的一年。明年高考考试科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