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座碉楼见证抗战历史 三乡镇白石村拟将碉楼群和党建、民风民俗结合,打造一条红色文化线路

中山日报 2020-08-21 06:47

白石村防御战指挥碉楼旧址。“山水田园人所往,无奈国穷须思变,西学东渐催人奋,白石游子建碉楼。”白石村依山而建,这个面积只有16.3平方公里的小村落,现存碉楼23座,是三乡镇现存碉楼最多的地方。在“白石保卫战”中,珠江纵队正是借助这些碉楼进行防守,争取到了宝贵时间,从而让白石村民和财物得以顺利转移。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白石碉楼,有些已荡然无存,保存至今的,不仅是中山岭南文化和侨乡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成为当代青年学子寻找红色文化的历史宝地。

文/见习记者 王蔚然

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借助碉楼打击日伪军

沿着白石村蜿蜒曲折的石板街走着,几座碉楼映入眼帘,虽然外表有些斑驳,但形态结构依然保存完好。在白石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刘伟豪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白石碉楼群中最特殊的一座——白石村防御战指挥碉楼旧址,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碉楼,就是“白石保卫战”中抗击日军的“英雄碉楼”。

1945年2月,活动在五桂山区的抗日游击队珠纵一支队,在周伯明和欧初的带领下,对盘踞在白石三溪、神湾两地的日、伪军进行了沉重打击。之后,部队于当月27日转移到白石村进行休整。在得知珠纵一支队驻扎于白石村后,日军立即出动步兵一个中队100多人、炮兵一个中队80人,并集结伪军200余人,连夜向白石村进发。

翌日凌晨,第一支队哨兵发现日、伪军,立即鸣枪报警。周伯明、欧初冷静分析了敌情,决定以班为战斗单位,组织防御。他们指挥战士们分别占领村内碉楼,占据有利地形展开积极防御。

天刚刚亮,日、伪军便在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下发起进攻。其中,日军在白石对面布置3门炮专打碉楼,但这种炮破坏力有限,除最前沿的炮楼被击毁外,其他十多座炮楼只是给打了几个小窟窿。守村部队则依托碉楼还击。战斗至下午4时左右,日军打光了所有炮弹,同时因伤亡较大,斗志锐减。周伯明抓住时机,立即部署反攻。此时,大布民兵增援部队也赶到了,两支队伍里应外合夹击,日伪军不敌溃逃,是役毙伤敌40多人。

■打造红色文化线路

刘伟豪介绍,碉楼不仅是传统的民居建筑,更成为了当地红色文化故事的载体,每到假期,都会吸引不少学生游客前来参观。

今年7月,三乡镇白石环小学等联合主办了“爱我家乡”2020暑期创文公益夏令营亲子研学活动,带领孩子家长一起参观了白石碉楼抗战指挥部等本土红色基地,帮助孩子和家长牢记红色基因和爱国主义精神。此外,白石环小学已连续5年将参观碉楼、讲解碉楼历史故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让他们铭记红色历史。

下一步,白石村还计划打造一条红色文化线路,将白石碉楼群和党建、民风民俗结合到一起,目前该线路已经在规划建设中,“我们也希望能够借助这样的机会,将本村的红色文化故事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牢记革命历史。”白石村党委书记汤桂洲说。

新闻推荐

中山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打造党群服务主阵地,构筑共建共治同心园

为展现五沙村的大沙田水乡文化、人文历史及经济社会变迁,五沙村党委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村史馆。起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