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推出稳企安商十八条措施 营造利企惠企环境 主动服务绿色发展
在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帮助下,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VOCs综合治理设施,对废气的处理率达到了95%以上。廖瀚摄
7月21日,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大气与应对气候变化科工作人员探访了位于中山市板芙镇的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下称“洋紫荆”)厂区,检查该公司VOCs(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设施运行的情况。在蓝天白云下,高耸的烟囱所排出的气体无色无味,肉眼看不出与空气的区别。“在生态环境局的指导帮助下,这套设备已经稳定运行了一年多,对废气的处理率达到了95%以上,尾气有机污染物指标完全符合标准。”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熊长武说。
今年6月,中山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二。7月23日,在中山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山加快VOCs省、市重点监管企业综合整治,已完成综合整治企业数249家,完成率为82.5%。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局组建了由41名专家志愿者组成的“中山市生态环境专家志愿服务队”,深入涉VOCs排放的重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VOCs综合整治工作,体现了环境监管与优化服务并重,引导激励与约束惩戒并举的原则。新闻发布会上,紧扣“稳企安商年”的主题,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稳企安商十八条措施》(下称“十八条措施”),营造暖企惠企扶企稳企的营商环境,主动服务企业的绿色发展,服务中山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环境治理成效的逐渐显现,生态环境部门正在主动转型、适应全新角色。
撰文:廖瀚肖欢欢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
“一企一策”综合整治已完成82.5%
“我们的VOCs治理设施处理风量可以达到每小时41万立方米,整套设施耗资约3000万。”熊长武介绍,两年前在相关监管政策出台之后,洋紫荆公司在生态环境局的指导和帮助下,从无到有开始上马运作废气治理设施。“环保部门做了很多指导性工作,给了我们很多意见,后续在项目上马的过程中也来现场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在项目投入运行之后,每3个月监管部门就会到现场进行抽样检查,平时也会进行不定期抽查。
“"一企一策"是根据每个企业自身的情况,指导、帮助企业完成各自不同的治理方案,协助他们进行评估、验收、监管。”生态环境局大气与应对气候变化科科长萧学谦说。洋紫荆公司VOCs治理设施于2019年1月完成验收,至今已经稳定运行一年半时间。目前,洋紫荆公司正按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原则,在产品生产中推广水性油墨,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工业污染源整治成效体现在数据中。在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曹英姿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山市大气环境综合指数(2.6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0%,在珠三角排名第4位,全省第8位。其中,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182天,其中达标天数173天,达标率为95.1%。PM10、PM2.5和NO2的平均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3.5%、28.0%和27.6%;SO2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0.0%。
“2020年上半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中趋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成绩喜人。”曹英姿说。水环境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市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磨刀门水道布洲、珠海大桥断面、洪奇沥断面、横门水道中山港码头断面4个国考断面达标率100%,南沙湾及板芙大桥断面水质均值分别为Ⅲ类及Ⅴ类,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3.3%。
内河涌方面,2020年第二季度中山市共监测河涌1096条/段,综合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5%,全市劣V类河涌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68条/段,下降率24.49%,环比减少66条/段,占比减少6.02%,河涌总体水质有所改善。
此外,杜敏介绍,今年中山首次摸清岐江河沿岸139个入河排污口情况。从4月7日起,生态环境局通过人工沿河摸排加无人机空中拍摄的方式,历时45天首次摸清岐江河沿岸所有139个入河排污口、河涌、涵闸等情况,采取“贴标签”管理+数据信息对接方式,保障水污染溯源、精准治污。此次调查是省内首次开展的中大型河流的全面排查,为中山市申报全省排污口整治示范试点城市奠定基础。
时限缩短内容精简
优化审批服务释放发展活力
在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局发布的《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稳企安商十八条措施》,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是高效便捷,优化审批服务;利企惠企,革新环境监管;加强帮扶,营造守法氛围以及固本强基,健全保障机制。十八条措施的发布,既契合了中山市“稳企安商年”的工作,也是生态环保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赋予了生态环境工作新的属性与角色,着力从重“事前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其中,优化审批服务从行政审批工作更优化、更简化的角度,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对标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强化重点项目审批服务:对重大项目开辟环评“绿色通道”,实行即报即办;按照“清单制+进度表”方式加强跟踪服务;
深化环评审批改革:对符合《广东省豁免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办理的建设项目名录(2020年版)》(下称“豁免名录”)的,豁免环评手续办理;对部分项目试行告知承诺制;位于产业园区且符合园区规划环评要求的建设项目,可简化有关编制内容;将海洋环评与项目环评合二为一;
实现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相联动:企业可同步取得环评批复意见及排污许可证;
改革总量指标审核与管理:进一步优化重点污染物总量指标审核流程,减少审核环节,对市级或以上重点项目安排重点项目专项支持量;
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加强指导、帮扶,今年9月底前完成中山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
杜敏介绍,具体措施的出台,对于企业意味着审批时限进一步缩短、审批手续进一步简化、环评内容进一步精简。“通过优化审批流程,环评审批的时限进一步压缩,比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时限,法定是60个工作日,我们已经压缩到20个工作日,现在进一步压缩到15个工作日;对试行告知承诺制的项目,比如学校、旅游开发等项目,压缩幅度更大,审批时限由10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杜敏说。
在审批手续简化方面,按照《豁免名录》,规定自4月15日起纳入其中的建设项目,无需办理环评手续。“部分以前要进行环评审批的项目,现在豁免后,不需要进行环评,比如食品加工小作坊,按照以前的管理要求,要编制环评文件,经过审批才可以建设。豁免后,不用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海洋工程项目以前是要单独编制海洋环评文件,如果一个工程既涉及陆地工程,又涉及海洋工程,就要编制两份环评文件,现在合二为一,只需要编制一份总体的环评文件,手续进一步简化。”杜敏说。
《豁免名录》的制定和实施,既优化了建设项目的分类管理,也有助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创造公平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建立监督执法正面清单
革新环境监管对企业“无事不扰”
今年上半年,在企业监管和服务方面,生态环境部门双向发力,一方面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7685人次,现场监督检查企业7906家次,对全市2756个“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综合整治清单以及67家动态清单进行全面“回头看”;另“我们的VOCs治理设施处理风量可以达到每小时41万立方米,整套设施耗资约3000万。”熊长武介绍,两年前在相关监管政策出台之后,洋紫荆公司在生态环境局的指导和帮助下,从无到有开始上马运作废气治理设施。“环保部门做了很多指导性工作,给了我们很多意见,后续在项目上马的过程中也来现场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在项目投入运行之后,每3个月监管部门就会到现场进行抽样检查,平时也会进行不定期抽查。
“"一企一策"是根据每个企业自身的情况,指导、帮助企业完成各自不同的治理方案,协助他们进行评估、验收、监管。”生态环境局大气与应对气候变化科科长萧学谦说。洋紫荆公司VOCs治理设施于2019年1月完成验收,至今已经稳定运行一年半时间。目前,洋紫荆公司正按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原则,在产品生产中推广水性油墨,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工业污染源整治成效体现在数据中。在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曹英姿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山市大气环境综合指数(2.6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0%,在珠三角排名第4位,全省第8位。其中,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182天,其中达标天数173天,达标率为95.1%。PM10、PM2.5和NO2的平均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3.5%、28.0%和27.6%;SO2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0.0%;CO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3.1%;六项指标均达国家二级标准。
“2020年上半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中趋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成绩喜人。”曹英姿说。水环境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市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磨刀门水道布洲、珠海大桥断面、洪奇沥断面、横门水道中山港码头断面4个国考断面达标率100%,南沙湾及板芙大桥断面水质均值分别为Ⅲ类及Ⅴ类,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3.3%。
内河涌方面,2020年第二季度中山市共监测河涌1096条/段,综合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5%,全市劣V类河涌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68条/段,下降率24.49%,环比减少66条/段,占比减少6.02%,河涌总体水质有所改善。
此外,杜敏介绍,今年中山首次摸清岐江河沿岸139个入河排污口情况。从4月7日起,生态环境局通过人工沿河摸排加无人机空中拍摄的方式,历时45天首次摸清岐江河沿岸所有139个入河排污口、河涌、涵闸等情况,采取“贴标签”管理+数据信息对接方式,保障水污染溯源、精准治污。此次调查是省内首次开展的中大型河流的全面排查,为中山市申报全省排污口整治示范试点城市奠定基础。
一方面加强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新开工项目、重点工业项目环评的跟踪服务。上半年,全市豁免项目环评手续835个。
根据十八条措施的内容,未来,在环境监管方面,生态环境局将实施差异化执法监管制度,建立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动态实施对环境执法监管对象的差别化管理,对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的企业实施“免于现场执法检查”“减少现场检查频次”等分类监管措施。
同时,还将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此前,无人机巡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部门针对工业污染源与汽车尾气的巡查工作中。接下来,生态环境部门还将进一步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控,大力推广使用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采取“非现场”、“信息化”监管等方式,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做到“无事不扰”。
差异化执法监管、非现场监管的实施,无疑将在环境监管方面降低企业负担。而建立轻微违法免于立案处罚制度,落实环保信用修复制度两项举措,这将引导轻微违法企业、环境失信企业主动改进环境行为,做好信用修复工作,解决环保执法“一刀切”问题,支持企业稳定发展。
革新环境监管方式的同时,优化服务效率的工作也将持续推进。今年以来,生态环境局已经多次开展“万干扶万企”活动,环保骨干人员深入镇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当起“店小二”。十八条措施进一步提出,生态环境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在对口镇区选取1家企业进行联系服务,搭建企业与政府沟通对话平台,协调解决重点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问题。
这是十八条措施第三部分“加强帮扶,营造守法氛围”的内容之一。除此之外,生态环境局还将建立“环保管家”制度,为重点企业提供从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竣工验收及排污许可等“全流程”技术咨询,从环保政策解读、环保问题咨询、环保决策指导、环境风险管控、污染物达标排放等方面提供“一站式”环保服务,并将组织专业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帮扶。通过对企业精准帮扶指导,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杜敏表示,接下来生态环境局将继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跟踪协调省市重点重大项目,及时解决环评问题推动项目落地;有序推进纳入国家排污许可证核发范围各行业领域排污单位的发证工作,加强后续监管,构建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依托科技精准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
新闻推荐
“今天是我们的原创服装品牌"欧圈"的首发活动,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直播,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日前,在沙溪镇翔胜制衣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