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体验记录不文明现象 BRT地下通道:无障碍设备形同虚设B1路公交车:乘客看视频声音扰人

中山日报 2020-07-23 06:57

康华路BRT站点地下通道无障碍设备形同虚设,记者试着按下按钮后没有任何反应,根本无法使用。本报记者 文智诚 摄公交车、出租车作为中山市民经常乘坐的交通工具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明涵养,是不可忽视的流动名片、文明窗口。7月21日、22日,记者在多辆行驶于主城区的公交车、出租车上发现存在设施不完善、创文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同时仍有个别市民出行行为不文明。

本报记者 张倩 实习生 张安琪

●时间:7月21日11:00

●地点:B1路公交车

存在问题:

乘客手机看视频

声音大影响他人

记者走访发现,中山市多数公共交通线路基础设施齐全,创文宣传到位,乘客能做到文明出行。公交车司机安全平稳行驶,对待乘客文明有礼,提醒乘客为特殊人群让座。车上的乘客也自觉保持乘车卫生环境,文明礼让的情况也越发常见。

但记者也看到,两名年轻女乘客不戴口罩大声交谈,在一众戴好口罩的乘客中尤为扎眼。还有几个中年男乘客大声外放手机音量观看网络视频。“这么安静的环境下外放声音很不文明!”市民陈小姐表示。

由于该线路路程较长,有乘客在乘车途中睡觉休息,有一个女乘客休息时呈仰躺姿势,将脚搭在前面的扶杆上,画面不雅也影响前面的乘客。

●时间:7月21日、7月22日

●地点:石岐区办事处站点BRT地下通道

存在问题:无障碍设备形同虚设

记者近两三个月乘坐B20路公交车到达石岐区办事处站点发现,该站点通过40多级台阶连接地下通道,面对五个方向的出入口共设置了5个无障碍设施,本意是为残疾人乘坐轮椅上下楼梯提供方便。然而,记者挨个按动按钮发现,5个无障碍设施全都无法使用,从设施目前情况看,积压了大量灰尘,简直形同虚设。

“我还是第一次注意到这里有无障碍升降台,以前坐公交也没看到有人用它上下楼梯。”在记者的提示下,一名经由此处乘坐公交的市民说道,如果是为了方便肢残人士上下楼梯,确实很好,可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投入使用,成了摆设,就有点可惜。

据了解,中山市3000多台公交车大部分没有设置无障碍轮椅踏板,公交车内也没有专门设置轮椅停放位,肢残人士乘坐公交需要借助人力,出行不便。中山市肢残人协会会长卢展强说,无障碍设施是城市建设中最温情的一面,在它的庇护下,残疾人群才能享受正常且便利的生活。重视无障碍设施建设,尤其要在设计上注入更多同理心,不能为建而建,而应为人而建,要让建好的设施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最终沦为“鸡肋”。同时,还要在城市管理中重视无障碍设施的存在,让公共交通更好地服务弱势群体。

●时间:7月21日、22日

●地点:城区出租车上

存在问题:

没有摆放《广东概览》

《广东文明礼仪手册》,不主动给小票

记者两天内共乘坐了4次出租车发现,出租车司机都能够态度良好地对待乘客并规范服务,车前也会摆放贴好营运服务证,也没有拒载、绕路等情况,但这四辆出租车均没有摆放创文要求的《广东概览》《广东文明礼仪手册》。

出租车师傅反映,公司没有发放也没有要求摆放。有两名师傅在乘坐过程中主动问记者是否需要收费票据,其他两名师傅则没有问询也没有主动提供。

王师傅向记者解释称,“我们一般不会主动出具收费票据,大多是乘客提出要求才会给予。其实是因为很多人拿了小票也不看,一下车随便就扔掉也污染环境,所以乘客有需要再给也不耽误事。”

记者手记

创文离不开残疾人参与

公共交通是城市为人民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公益性事业,事关城市形象提升和功能完善,事关人居环境改善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于十多年前,现在的中山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的发展力度,公共交通更加快捷智慧,乘客支付方式更加丰富,乘坐体验也越来越好,乘客的人文素质上也都普遍提高。上述走访中发现的问题也只是公共交通中的一些不多见的小瑕疵,无伤大雅。

记者以为,面对创文的考验,中山应该做得更好。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的程度,同样要看这个城市对残障人士的理解和友好程度。中山目前在争创文明城市,也离不开残疾人的积极参与。

针对公共交通缺乏无障碍设施的问题,一方面建议政府职能部门主动作为,从规划、验收、监管等方面推进无障碍设施的普及。而作为普通市民,可以参加一些接触和体验残疾人生活的活动,切身感受到其生活不易,更加关注无障碍设施的普及。

新闻推荐

南区传播创文知识使出“十八般武艺” 公益从“竖起来”到“动起来”

文创小礼品。本报记者王云摄游走在南区的城南路、永安路、日华路,市民不难发现,近日这里的大街小巷挂满了关于创建全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