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川食品投入千万元资金升级改造设备,产品质量大幅提高 机械手代替人手 加工产能翻倍
文/见习记者 陈雪琴 通讯员 洪芮
图/本报记者 余兆宇
■机械手每小时“抓取”1280包大米
火炬开发区,祥富路旁,海川食品大米生产车间内传出机器的轰鸣声,厂区空气中都弥漫着大米清香,一粒粒铮白透亮的大米从机器中散落到传输带上,称重、装袋、搬运……经过一道道工序,加工完成的大米将随运输车“涌向”市场,“奔向”市民餐桌。
经过短短几年发展,海川食品有限公司已设有大米加工、质量检测中心、粮食恒温储存仓库、粮食物流配套等,相关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今年1月,该公司还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设备转型升级建设。
“现在,我们大米加工生产线从货源下车到成品出货,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流程,一线工人只有10多个。”公司副总经理林锡伟带领记者走进大米生产加工车间,偌大的车间内,只有几位工人开叉车来回走动,把成品大米搬运到储备仓中,生产线上,一个小型机械手左右移动,将包装好的不同规格大米“抓”起来放到指定位置。
“可不要小瞧了这小小的机械手,它每小时能搬运大米1280包。”总经理助理柯建军介绍,生产线上产品经过包装后到了搬运环节,至少需要2名工作人员同时搬运码包,才能跟上流水线进度,现在该环节投入机械手之后,无需人工搬运,不仅工作效率快了很多,还节约了一大笔人工成本。
■投入千万资金改善设备,产品质量大幅提高
从一楼包装车间沿楼梯走上2楼生产加工车间,崭新的去石机、辗米机、抛光机、色选机、白米分级筛等系列加工机器整齐排列,奏出响亮的加工进行曲。
“以往,加工出来的成品米偶有细小泥沙。”林锡伟介绍,公司大米都是从上游批发商中收购而来,全部属于一次性脱壳的稻米,里面常含有泥沙、玻璃碎等杂质,虽然要经过10多道工序加工,但是由于机器设备原因,始终无法避免成品中有泥沙情况出现。于是,今年1月份,公司便投入1000多万元 ,对生产加工机器进行转型升级,以达到扩产提质的效果。
林锡伟指着6台发出轰鸣声的机器介绍,现在这些大米经过去石、辗米、抛光、分级、色选等工序之后,泥沙、玻璃碎、黄黑米等情况可以完全避免。“此外,经过这些工序之后,大米精度等级能达到行业一级标准,整颗大米背沟无皮,或有皮不成线,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90%以上,出饭率高,食用品质好。”林锡伟说,如果不升级设备,则很难生产出这么高品质的大米。
“现在我们公司的产量从以往的日产150多吨,增长到了300多吨,年产量能达到10万多吨。”林锡伟说,公司也主要以订单式生产为主,客户群体稳定,市场前景等各方面发展都不错,现在他们还在积极申请中山市农业龙头企业。
新闻推荐
醉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圃腊味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