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救助站首次举行“网络开放日”活动 专题网页展示流浪人员“临时的家”
本报讯(记者 徐钧钻 通讯员 钟民轩)2020年6月19日是全国第8个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受疫情影响,中山市今年开放日首次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市民政局、市救助站通过中山网的专题网页,以图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市民展示了流浪人员“临时的家”。记者浏览发现,该专题网页有“新闻动态”“寻亲案例”“法律法规”“救助流程”“抗疫先锋”“暖心图集”6个栏目,向市民全方位地讲述了中山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来救助工作的开展情况。
■开辟临时隔离点,做好疫情期间安置管理
市救助站坐落东区桥岗社区新安村的金钟湖公园附近。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透露,因疫情防控需要,目前站内居住的被救助的人员只有6人,都是疫情发生前就滞留在站内的人员。站内至今仍实施比较严格的进出管理。
那疫情期间新增的救助人员去了哪里?
据悉,该站服务的对象是流浪乞讨人员,还包括务工不着、无家可归人员。在疫情防控初期,各镇(区)社区都实行严格管控,企业又未能复工,各镇区出现大量务工不着、无家可归的外来人员,如果将这批流动性强的人员送进站内,无疑增加站内的疫情防控风险,如何解决大量此类人员的安置隔离问题,摆在该站疫情防控工作的突出位置。“经过沟通努力,中山市率先在全省设置临时安置隔离点。”据统计,截至6月18日,该临时安置点已救助201人,其中出站195人,为维护疫情期间的社会稳定贡献了力量。
■用科技手段拓宽流浪人员回家路
每个流浪人员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在该站的“寻亲案例”中,一段段暖心的寻亲案例透过图文视频等报道向市民娓娓道来。
《每天都在门口守望!流浪13年,救助站老人终与子女团圆》讲述的是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家武某,在云南离家走失后再无音讯,辗转来到中山,被救助站救助后,经过多番联系,终于在去年找到了家人;《人脸比对系统大发神威21名滞留人员找到亲人》报道是一名珠海的流浪人员陈某,自2015年走失后,其亲人在去年4月才通过人脸比对技术了解到其亲人在中山。
市救助管理站业务股股长何伟兴告诉记者,这样的故事至今仍每天都在发生着。6月19日下午,就有一对来自湖南娄底的母子有望在中山相认。这位2008年在横栏被发现的流浪人员,由于精神和智力都被诊断有问题,一直无法在其口中获得有用身份信息。近期,通过人脸比对系统,中山-娄底两地的救助机构联系到了该名妇女的一双儿女。但由于该名妇女走失时间约在2000年,走失时儿女年纪较小,目前仍需要通过DNA比对确定亲子关系。
何伟兴透露,随着DNA、人脸识别、微信群等信息手段普及,近年来寻亲的成功率已提升不少。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5月中山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总人数达9292人次,其中男性8142人次、女性1150人次,未成年人553人次,60岁以上老人592人次。目前仍滞留人员133人。跨省市护接(送)返乡783人次。2017年以来的无信息人员成功寻亲并送返241人。本年度至今,共救助726人次,成功寻亲由亲属接领或送返的100人。
新闻推荐
2020中山红木经销商大会昨举行,业内人士为红木行业发展支招 把握“三新”趋势 创新红木品牌营销
6月18日,中国红木三大品类机会优选品牌招商会暨2020中山红木家具经销商大会举行。后疫情时代,红木企业如何把握产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