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追旧影 祠中慕先贤 探访南区街角深巷中的良都旧时光

中山日报 2020-05-26 07:28

马公纪念堂功建铁城梁公祠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首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中,中山华侨商业历史文化游径也入选其中。这条游径贯穿中山南区,牵引着这里的前世今生。南区,不乏簇新的城市综合体、先进的高科技工厂、林立的现代派高楼……其实,这片旧日被称为良都的区域,在历史悠长的韵脚里有更动人心弦的一面。

文/本报记者 闫莹莹 图/本报记者 洪喜鹏

细数那些旧时光

既然说到历史,不妨看向“最深处”的历史。功建铁城梁公祠,是中山最古老的祠堂之一,位于福民大街。这座祠堂始建于宋代,是梁氏后人为纪念督建香山城有功的梁氏三世祖孙泽公(即“香山立县发起人”梁杞)而建,民国十四年(1925)在其原址上又重建扩大。

这座两进三间的建筑,祠门石栏环绕,祠内以磨光的古青砖铺地,造型各异的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画等装饰,展现出岭南派的建筑精华。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祠堂现在已成为福涌社区的老年人协会,不时会有社区里的老人来此阅报闲谈。

石阶、青苔、雕梁、画栋……历史尘埃细细散落,这些时光的斑驳光影都让人喟叹。

读历史文化,这些古祠旧宅不可不访。这里每一处石板上的裂痕、栋梁上岁月的刻痕,都有可以下酒的老故事。

良都人才辈出。比如,先施百货与永安百货的创始人,都出自这里。寻踪探史,这两位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迹的创始人,在良都留下的印记,必定是要看一看的。

马公纪念堂位于南区沙涌社区应彪路,始建于1923年,1933年建成,是先施百货创始人马应彪为纪念其父马在明而建。

步入纪念堂,仿佛进入一座民国时期的小花园,进门中央是重檐八角攒尖顶的“在明亭”,亭后正中为仿意大利罗马穹顶式的两层建筑“一元堂”,面楼向左是仿英国钟楼式的三层建筑“南源堂”;面楼向右,则为仿西班牙式的三层建筑“妇儿院”。建筑风格西风东渐,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

沛勋堂位于竹秀园村,始建于1932年,为永安公司创办人郭乐、郭泉、郭顺兄弟为纪念先父郭沛勋而建并命名。这座仿英式三层水泥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在顶楼加建了钟楼,更显高大魁伟。

这些都是当时华侨建筑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融贯东西的建筑文化,并不一味地喧嚣奢华,别有一番庄肃沉稳,极像中国人骨子里的内敛沉静。

小tips

中山华侨商业 历史文化游径

南区曹边——沙涌——寮后村——詹园——马公纪念堂——功建铁城梁公祠——沛勋堂——杨仙逸祖居——南区方志馆

新古意老情怀

在时光的“浅近”处,南区也有十分值得细品的好去处。

提到南区,不可不提詹园,它几乎是南区的一张旅游名片。

詹园的园林风格,借鉴苏杭园林精华,又强调了岭南水乡的布局脉络,移步借景,一步多景,简洁而凝炼,古朴而洒脱。其妙处难以一一尽书。

五月,园中的凤凰花开得赤诚热烈,将婉约古意点缀得生机盎然,别是一番风情在枝头。

信步南区,从旧时走到现代,都会觉出这里酽酽的文化气韵。

后人将这些古今韵致统统收拢,再仔细整理,便出了一座方志馆。

一座城,有了不辜负,历史才有韵味,情怀方得始终。而这不辜负最好的方式,便是记忆。在南区方志馆里,这些记忆都得以留存下来。

它是广东省的首个镇级方志馆。14个展区里详尽地展示了这一方土地的民风民俗、民生民情,历史、现代、未来,在这里交融辉映。

作为游径的最后一站,翻过了这一页,才算把南区读完。

新闻推荐

人大代表联络站去年增至96个 成为联系群众平台、宣传政策窗口、人大活动载体

为了适应新时代人大工作需求,去年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在强化学习培训、拓宽活动载体、提高建议处理质量等方面出实招,通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