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应急能力,构建基层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社区演练背后的中山基层防灾减灾网
中山市东区花苑社区微型消防站消防员开展消防演练。中山市应急管理局供图
“花苑社区属老旧城区,居民楼密集且楼龄大,居住人口多,安全隐患管理必须群防群治。”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检验基层防灾减灾和应对处理各种灾害能力,5月11日,中山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山市应急管理局,在中山市东区花苑社区举行了一场主题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的防灾减灾社区演练活动。演练系统展示了基层社区防灾减灾系列措施,一张基层防灾减灾网也随之展现在人们眼前。
“基层是防灾减灾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中山市减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构建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基层防灾减灾机制,是中山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中山加快推动资源下沉,保障基层防灾减灾人力、物资和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得到持续巩固和强化。
发动各方力量壮大应急管理队伍力量
东区花苑社区位于中山市城区中心地带,是中山城区最早的商住住宅小区之一。社区占地面积约0.68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超过1.5万人,辖区内的美容、美发、五金、饮食等各类商铺超过600间。
不断增长的人口和频繁的商贸活动给社区管理带来了压力。“社区居民楼分布密集,楼龄较长,电线老化、电动车违规充电、家庭燃气泄漏等是造成火灾的最大安全隐患。”花苑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社区楼房和设施老化,社区安全隐患逐渐增多。同时,小区外来人口增多,增加了社区安全管理的难度。“防灾减灾的过程就是"群防群治群控"的过程,每一名居民都应成为合格的防灾减灾员。”面对数量庞大和不断流动的居住人口,单靠社区居委会力量,安全管理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为了破解社区防灾减灾力量不足的问题,花苑社区发动社区居民,成立了社区减灾救灾志愿服务队伍,邀请志愿管家(栋长)、亲子义工志愿者、专职社工、党员志愿者等志愿力量,定期在社区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应急演练活动。此外,社区联合应急、消防、公安等部门,在社区内不定期开展消防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多方合力下,花苑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不断优化,近年来,安全事故发生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
花苑社区发动各方力量壮大应急管理队伍力量的思路,是中山防灾减灾管理思路的缩影。近年来,除了巩固各社区、学校、企业等单位内部安全应急管理力量,中山持续推动社会力量介入基层应急管理,发挥各类专业社会组织作用,为基层防灾减灾提供支援。2015年,在中山市应急、民政等部门推动下,由社会人士联合发起的铁城防灾减灾应急服务中心成立,成为中山市首个防灾减灾应急社会组织。此后,中山市的安全和应急领域社会组织迅速发展,中山市安全生产志愿者服务队、中山市蓝天救援服务队、中山市彩虹救援服务队等队伍先后成立,成为中山防灾减灾的重要力量补充。
应急物资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除了人员队伍,应急物资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一环。
中山市东区应急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城区社区人口较多,应急物资储备量也较多,除了粮食等生活物资,还需储备救灾和危机处置过程中用到的专业性物资。各类物资储备条件有差异,对于一般的居民社区来说,如何有效储存和调用物资,考验着社区防灾减灾管理的智慧。“我们都不希望安全事故和灾害发生,但一旦发生,必须确保及时处置,应急物资在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在演练活动中,东区花苑社区展示了社区防灾减灾物资储备仓库,该仓库主要储存了雨衣、雨鞋、帐篷等应急救援物资,而食品类物资则不多。社区工作人员表示,食品类物资储存时限更短,保存条件也更严格。为此,花苑社区采取更加灵活的储存方式,与辖区内大型超市等应急救护物资供应商签订物资代储协议,确保应急救灾物资长期动态储备,避免物资因长期储存导致超过保质期,造成浪费。当灾害发生时,供应商可按协议要求,随时向居民群众供应相应物资。
在全市范围,应急物资储备有着更为严格和庞大的体系,这也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保障。据统计,目前中山共有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1处,镇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24处。其中,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面积约1000㎡,库存被服类(雨衣、水鞋、棉被、棉衣等)、安置类(帐篷、折叠床、草席、枕头等)、装具类(发电机、应急灯、手电筒等)和装备类(救援类物资)救灾物资近3万件。另外,中山市内共有各级应急避难场所353处(其中室内避难场所174处,室外避难场所179处)。避难场所包括村(社区)办公楼、学校和体育场馆等。有关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生效后,应急避难场所管理部门将根据中山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场所的开放工作,相关应急物资调动工作也将同步启动。
构建基层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东区花苑社区社工服务站是社工人员的办公服务场所,也是社区一个重要的安全应急功能场所——花苑社区微型消防站就设在这里。
“社区主任(副主任)任站长、社区民警任副站长;社区消防站对社区发生的火警有扑救和抢救生命财产的义务;消防站全体成员要熟悉社区消防设施的位置及使用方法;建立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活动……”在微型消防站内,消防站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张贴在墙上,消防站工作架构、职责、运作规范一目了然。花苑社区工作人员表示,除了有队伍、有物资,还需要有制度作保障。“通过完善制度,大家对各自职责更加清晰了,一旦出现应急事件也不会乱。”
为保障基层防灾减灾更有序有效开展,中山近年来不断优化制度建设。目前,中山市应急管理局正针对机构改革后部门职责的调整组织对相关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对相关应急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印发实施《中山市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市级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试行)的通知》等制度文件,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提升全市受灾群众救助和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同时,中山去年还先后印发《关于开展查灾核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镇区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建议和要求,督促镇区基层做好机构改革期间救灾救助工作。
中山市减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建设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接下来,中山将按照上级的部署,根据基层实际,不断完善基层防灾减灾制度体系建设,构建基层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撰文:雷海泉吴测天程晓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翩翩报道:为加强珠中两市在水务工作方面的联动协作,市水务局、市河长办等日前前往中山市水务局沟通交流,加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