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戴”与“带”口罩不再犹豫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人员管控、重点区域防控、环境卫生、应急处置等均做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明确指出,学生应随身备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级别的口罩;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不需佩戴口罩。
通知一出,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群体都“长舒了一口气”。这也从侧面表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的战略成果,全国范围普遍低风险,返校师生在检测卡口前移等防控措施落实后,校园内有条件地摘下口罩成为可能。但是,也要明确疫情仍未完全结束,“佩戴口罩”已不是必选动作,但在当前,“携带口罩”应成为校园的新常态。
在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的背景下,国家层面的决策部署是全面研判全国总体防控形势后的指南。随着防控工作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各地在落实《通知》的过程中,除了严格遵循指引,还应因地制宜,及时制定本地区的方案,而不是“等、靠、要”,防控工作全无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让基层学校左支右绌,既担心“用力过猛”,又怀疑“措施不力”。
可喜的是,不少地方反应迅速,及时发布地方性的操作细则,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更让师生有了明确的“抓手”,校园常态化防控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比如广东省中山市返校工作专班协调组于5月10日制定了“市六条”,明确要求在六种环境或场合下,在校学生、教师应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这种根据当前当地防控形势落实上级《通知》的做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师生们不仅“长舒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毋庸置疑,当明确“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不需佩戴口罩”时,返校学生是一片欢腾的。尤其不少地区已经入夏,在平均气温三十多摄氏度的环境下佩戴口罩学习,很多学生都反映喘不过气来。在防控工作的初期,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佩戴口罩的规定,但随着防控形势的好转,有条件地摘下口罩也应被提上日程。当然,也应该看到,校园也不是百分百的“零风险”,返校学生也有可能出现非新冠肺炎的感冒症状,教室、图书馆、饭堂等人数较多的场所在人员相对密集时,师生都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上下学和返校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途经车站、市场等人流量大的场所,佩戴口罩应该是条件反射般的本能。
故此,“携带口罩”就能应对一些不时之需。正如《通知》所指出,“学生应随身备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级别的口罩”,这既是对学生的保护,也是对学生的锻炼。在疫情防控中,因应不同的需要,学生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学会充分分析和判断可能存在的风险系数。其实,什么时候“佩戴口罩”,什么时候“携带口罩”,任何文件都做不到将所有的场景“应列尽列”,学生们也不是机器人,不是输入一些计算机语言就能完成指定动作的,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环境预判能力也应该是在这场疫情防控中不断地得到加强。
这场战“疫”,我们与口罩密切接触了好几个月,但我们应该学会区分的不仅仅是“戴”与“带”这两个同音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学会尊重科学真理和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戴”与“带”口罩不再犹豫。
新闻推荐
》》》上接01版硬件设备的投入,占用了企业不少资金。当时因复工复产较迟,国内供应链的关键原材料成本较高,原料采购...